战火中绽放的芳华
前一段时间,网爆电影《芳华》导演冯小刚在一影视圈名人的聚会上,要求《芳华》女主演苗苗跳舞助兴,引起陈道明对其强迫他人的不满,而其他人的起哄,更使其当场发飙。最后虽然舞照跳,歌照唱,《芳华》主题曲《绒花》那婉转动听的旋律,却变幻成埋藏在我心中多年的隆隆炮声——它伴随着青春的战火,穿过岁月的烟尘,隐隐约约地传来。
电影《芳华》讲述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部队文工团的故事。在那里有一群正值芳华的男女文工团战士,白天他们载歌载舞,讴歌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晚上他们热情浪漫,谱写美好青春的恋曲。虽然有人遭遇歧视和排挤,但这些特殊年代有着非常人所能企及的年轻人的生活总体还算是安逸的。如果不是那一场“变故”,如果主角刘峰和何小萍不是犯了“错误”,他们也不需上前线,不必卷入残酷的战争,那他们的人生轨迹必定是平坦的、令人羡慕的。
电影中所反映的前线背景,特指八十年代初对越自卫还击战时的云南老山前线。那么,那些驻守在那里的前线战士的真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他们是如何度过自己的芳华岁月的?电影里没有这方面的详细介绍,而作为那个年代的同龄人,因缘巧合下我和那批“最可爱的人”曾有过一段友谊,有机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感受。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军旅歌曲《血染的风采》的流行,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热血沸腾,以各种方式共同发出保家卫国的心声,同时也表达出对前线军人的敬佩和热爱。那时我所在大学的班级,联系和组织了同学们和老山前线的战士们结交笔友,因而我也就和其中的一个战士联系上了,又通过他和他班里的其他战士也有了一些书信往来。那个战士来自晋中地区,仅比我年长一岁,十八岁时应征入伍,第二年就随部队被派到了老山前线。我们不定时写信交流,我主要介绍自己快乐的大学校园生活、一些读书写作的心得和丰富充实的课外活动,有时也会顺带描绘一下大城市绚丽多彩的四季景象。战士们的来信则简短而频繁,虽然他们并没有跟我具体述说过战争的残酷,但透过他们的信笺,我了解到了他们是日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猫耳洞里,不但要忍受闷热的天气和蚊虫的叮咬,还得随时准备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因此晋中小“笔友”说我的来信显得非常珍贵,往往会被战士们在小小的猫耳洞里互相传阅着,当然我也常常收到他们热情洋溢的书信和节日问候的明信片。难以想象,年轻的战士们猫在狭小的防空洞里,耳边不时传来枪炮声,仍然一丝不苟、工工整整地给远方的“笔友”回函写信,那字里行间溢满的,是他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渴望的心声。
我和晋中小“笔友”的书信往来,断断续续持续了三年左右,在我大三快结束时他复员回乡了,一年后,他突然来信告知我,说他已转到我大学所在地的隔邻城市工作。我听了后也感到很开心,此后由于毕业、工作和出国的原因,我们逐渐失去了联系,但我内心对老山前线的战士们一直充满了崇敬之情,那段在我青春年华诞生的友谊是我最珍惜和怀念的。
曾经看到过一篇报道,一位烈士的母亲,因为家贫,多年来一直无法亲身前往云南老山的烈士陵园为儿子扫墓,直到二十多年后在志愿者的资助下才得以成行。当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站在牺牲时年仅十九岁的儿子墓碑前抚碑痛哭时,那种悲怆无奈、撕心裂肺的哭声,仿佛穿透了纸张,越过了时空,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使我久久难以平静。前线战士们选择了保家卫国,甚至为此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我们的各级政府和官员,多年来为他们的家人做过了什么?
对于晋中小“笔友”和他的战友们,以及许许多多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人来说,他们的芳华,绽放在了纷飞的战火和轰鸣的炮声中。当他们回首往事时,那是一段美好的壮烈的芳华。我想,最令他们动容和留恋的,当是一种声音,一种来自母亲的叮咛、恋人的呢喃和亲朋的祝福。它送来温暖,带去平安,萦绕心头,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