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家族往事(三)曾祖父的经商理念和实践一二

家族往事(三)曾祖父的经商理念和实践一二

博客
湘西山区小县城,虽然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但是僻闭塞,人口不多,过去只有水路与外界相通,交通非常不便。  这样的地方,若无土地,怎样挣钱维生?有什么生意可做呢?
 
有各种技能的手艺人,如木匠、篾匠、银匠、弹棉花匠,印染匠。。。。可凭自身手艺提供服务,赚点辛苦钱,买些日用必需品。
 
很多年间,小县城所谓做生意的人,无非像上篇所说,向农民、山民采购桐油、猪鬃等本地的土特产品,租船运到常德出售,再从常德进些盐巴、洋油、棉布等本地不出产、民众需要的日常用品回来。可做批发,批些货物给当地的小零售商;也做零售,细水长流,常年生意。想来,这样的生意也做不了很大,还有竞争。人们说酉水上游的四川秀山也出桐油,称为“秀油”的,质量也好。
 
本地还有一个说法,“小老板到常德中老板到长沙,大老板到汉口”。不过,那个小县城里,那些年似乎没有人跑过长沙、汉口,也就是跑跑常德而已。
 
船运去常德,从本地出发,经由酉水水路——>沅陵,汇入沅江水路——>常德,河道弯弯折折,水路长度不短,有些河段水流湍急,途中不少激流险滩。下行很快,但是有危险;返程上水,很多段水路要纤夫拉船,往返需要一两个月时间。一般商家一年也就进一、两趟货吧。
 
( 大约1870年前后)女人带着她尚未成年的儿子逃难来到湘西山区这个偏僻小县城落脚。为了生存,青年到商铺做学徒,学做“相公”。从每天檫桌、扫地、商店开门时下门板、打烊时上门板,。。。开始,进而,学打算盘,学记账;学结账、核账、查账;学盘货、进货,。。。
 
母亲说,我的高祖母是小脚,在家做饭洗衣,操持家务。她信佛拜佛,求菩萨护佑她的儿子、G 家的独苗。
 
此外,老老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管教儿子。比如,教育他多做事少说话,绝对不要提及江西老家的事情,绝对不许参加任何帮派党团;什么时候都要尊敬长辈、诚实做事,以善待人,等等。母亲说,当年的曾祖父是一个非常听母亲话,非常懂事,也非常孝顺的孩子,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一辈子顺风顺水(或许,我母亲夹带了自己教子的意思?也说不定啦)。
 
曾祖父是一个勤勉懂事、聪明好学的青年。顺利满师后,正式做“相公”,老板就给发工资了。攒了些本钱,他和别的老板搭伙,起步做生意。大概是人家运一船货,替他捎带去几桶桐油、带回一些货物这类的。
 
后来又不知过了多少年,他自立门户,做的也还是那一类的生意。他的商号是姓氏后面,加上发音是 Liang Yi 的两个汉字。是哪两个字呢?不知道,听故事的时候,从没想要弄清楚,现在没人可问了。
 
回想起来,母亲一遍又一遍用湘西本地话讲给我听的这些故事,后来我也多次给家人转述过,都是“口述”家史。发音是确定的,汉字呢?现在心血来潮想用“字述”的时候,才发现似乎有点印象,似乎又有点恍惚,暂且就用拼音代替吧。
 
听母亲讲,曾祖父为人善良诚实,也聪明、爱动脑。做生意讲究诚信,肯为客户着想,与人方便。所以,他的商号在当地有些名气,很有竞争力,生意也比别人家做得好。
 
1。搭凉棚收货,善待卖货人
他懂得和气生财,谦让有礼,对人善良友好。为了让背着桐油(或桐子)等物品、走了很远山路来县城卖货的农民稍事休息,曾祖父在自己商店收购土特产品的地方,搭凉棚,放板凳、提供茶水、绿豆汤,有时还提供些饭食。他总是很为别人着想,才能维持生意上的供销和伙伴关系恒久绵长。
 
2“G Liangyi 家的秤”,“G Liangyi 家的斗”
曾祖父特别重视商家的“诚信”,最重要的是公买公卖。他用以进货、卖货用的“秤”和“斗”,都镌刻着自家商店名号 “G Liangyi”,是专门请行家严格按精确标准订制的。是最标准的衡器量具,绝不弄虚作假,短斤缺两。“G Liangyi 家的秤”,“G Liangyi 家的斗”,在当地有很高的声誉。所以,他的生意比别人家的好,也就很自然了。
 
我小时候在老家住的那几年,看到八叔(曾祖父的一个孙子,父亲的一个堂弟)向农民收购桐油时所用的秤,还是当年曾祖父用过、刻着商店名号的老秤。八叔的商店主要是卖布,也卖些其他物品。
 
看到过在五奶奶家保存着的、刻着商店名号的斗。那个斗,木制,红木颜色,立鼓形,上半截口径略小、腹部口径稍大,平底,高度大于直径。偏下部位装有对称的两个短直手把。这个形状,好像与其他地方多见的下大、上小、上有横梁(提手)的方形木斗不大一样。
 
斗上竖刻的商号名三个字,阴字、绿漆,依然鲜亮(就是没用心记准那两个字)。我曾看到过有买卖人发生争议的时候,还有人提出要用“G Liangyi 家的斗”来量过,方才作罢。可以想见,曾祖父去世 20 多年以后,他的商誉仍在民间存留,他当年用过的斗还是被尊为小城最标准的量具。
 
3。投资建油坊,广收油桐籽
关于收购本地最重要、最大宗的产品——桐油,为方便售货的农民,曾祖父做了重要改革。
 
一向以来,当地所有商家只收购桐油。农民采收油桐籽以后,得在自己家里加工,榨出桐油,再揹到县城出售给商家。虽然当地农民家家都有榨油装置,但那是用来榨取食用油,如茶油(茶树籽油)等。桐油非食用油,必须用另一套专榨桐油的装置。对于一家一户的农民来讲,相当费事。
 
曾祖父的改革,是改成向农民收购油桐籽。他自己投资,在大月坡西、酉水河岸边、一个叫黄泥巷的小码头附近,建了一个很大的榨桐油作坊,雇专人操作,完成从烤籽、制饼、榨油、储油、装桶、。。。等一系列动作的完整程序。农民可以卖油桐籽,不再需要自家加工,省了很多事,所以左近很多农家纷纷揹油桐籽来卖。听母亲说,因为生意好,曾祖父的这个榨桐油作坊日夜开工,晚间,一、两里路外都能听到咚——咚——咚——的撞碰声。我想,也可能有大山的回声吧。
 
我第一次回老家的时候,去看过那个已废弃二十多年、曾祖父当年的榨桐油作坊,那个油坊很大,像一个礼堂大小。里面有一个很大的用三合土做成的储油槽,好些当年榨油装置上用的大木头,还有很多铁圈(用来制作油料饼,用于榨油)堆在那里。70年代再回老家时,老油坊没了。有人告诉我,不知什么时候老油坊被烧了,没人去救火,“谁管呐,那火一直烧了有半个月呢”,不知是否有些夸张。谁烧的呢,不知道。可惜了,要不然,到如今,至少也是一个可供参观的景点——“传统榨桐油作坊”。
 
想从网上找到一张传统榨油装置的不动部分,没找到。只找到土法榨制食用油的一张图,与榨桐油原理一样,装置也相似可以示意,但规模小得太多。移动部分(照片中没拍出的),则是吊在大梁上的由两人(或多人?)合力推动的粗大木撞杆。
 
 
 
                                        
 
 
 
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屡经变迁,科学技术有很大发展、生产效率极大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人为善,和气生财;买卖公平,诚信第一;让利于人,共同发展,等等,这些做人,与人相处,做生意的基本道理,却是差得不多,亘古不变的。
 
 
 
 
 
相关链接: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nov2016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