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卡的托拉斯
1983年,英国电视网ITV上演了一部十二集电视连续剧名叫《王牌间谍雷利》(Reilly, Ace of Spies),见右图。最后三集讲述的是主人公雷利与契卡的托拉斯之间无间道式搏弈的故事,第十集的标题就叫托拉斯。最后雷利戳穿了托拉斯,但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代谍王最后倒毙在雪地上,这一场景令人嘘欷不已。
这部电视连续剧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说发表于1967年,作者是Robin Bruce Lockhart。作者的父亲R. H. Bruce Lockhart也是一名间谍,当年是英国派住苏维埃政府的特使。Lockhart曾与雷利共亊,二人策划并执行了所谓的Lockhart Plot①,这一计划旨在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不幸被社会革命党人刺杀列宁的行动打乱,契卡展开疯狂的大搜捕,导致计划流产,Lockhart被捕,雷利逃脱。后来,作为间谍交换,Lockhart被释放,但二人皆被苏维埃政府缺席判处死刑。所以说,这部电视剧的主要故事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为搞垮契卡的托拉斯,一代谍王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这个契卡的托拉斯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先说契卡。
契卡是俄文缩写Чк的汉语音译,英语为Cheka。俄语全称为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 чрезвычайная комиссия по борьбе с контрреволюцией и саботажем。英语为The All-Russian Emergency Commission for Combating Counter-Revolution and Sabotage②。汉语为全俄肃清反革命与反颠覆特别委员会,简称全俄肃反委员会。
契卡主要是一个情报组织,于1917年12月20日由捷尔任斯基(Feliks Dzier?yński 1877/09/11 - 1926/07/20),见右图,应列宁的要求而创立的。捷尔任斯基将契卡的任务概括为,在全国范围内消灭和制止反革命和颠覆行为,将其积极分子交由法庭处理,同时还进行前期侦查和预审。实际上,契卡的主要职能还包括逮捕苏联国内的反革命分子,并负责管理监狱、搜查、逮捕、拘禁。契卡经历了一系列重组,于1923年被改组成国家政治保卫局,简称格别乌(GPU),1934年7月改名为国家安全总局,1954年更名为国家安全委员会,即著名的苏联情报组织克格勃(KGB)。
简言之,契卡是克格勃的前身,曾拥有不经审判便可对专政对象执行枪决的权力。按郭文贵的说法,情报加公安,权力大过天。契卡曾经是令老苏联共产党人胆寒的名字,契卡委员杀人杀到眼晕。
1992年,俄罗斯出了一部电影,名叫《契卡委员》(Чекист),见右图,讲述的是契卡杀人的故事。主人公是契卡的一个地方负责人,良心没有完全泯灭,他负责在一个地下室里处决反革命分子。长期流水线作业式的杀人最终摧垮了他的神经,一天,他自己主动脱光了衣服,双手向上,与其他赤身裸体的死刑犯一起面壁等刑。最后,他被同事送进精神病院。
再说托拉斯。
托拉斯,俄语原词为Трест,对应的英语单词是trust,是契卡策划的一个反间谍行动的代号。这一行动从1921到1926年,持续了六年。严格说来,后期应该称格别乌的托拉斯,因为行动开展不久,契卡就改称格别乌。在Robin Bruce Lockhart的小说发表的次年,1968年,苏联拍了一部四集的电视连续剧名字就叫《托拉斯行动》(Операция Трест)③,见右图,冷战对抗的意味十分明显。关于托拉斯行动的细节,参阅上述电视剧,在此,我只作背景及一般概念介绍。
十月革命后,各种暴乱,哗变,颠覆,骚乱层出不穷,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考验。列宁指示捷尔任斯基采取坚决行动,从根本上瓦解各种反布尔什维克活动。白军撤退时留下相当数量的潜伏力量,保皇势力也有一批地下力量,两股力量逐渐融合,形成几个松散的反布尔什维克组织,其中一个最大的被契卡掌握。这个组织名叫俄罗斯中部保皇联盟(Монархическое объединение Центральной России, МОЦР)。
契卡没有立即动手消灭这个组织,而是采取渗透并改造的方式让它为契卡所用。契卡把其中一个愿意与契卡合作的人扶上高位,全面掌控该组织,从而展开反间谍行动,行动代号“托拉斯”。作为掩护,组织的对外联系名称为莫斯科城市信用协会(Moscow Municipal Credit Association)。与契卡合作的那个人叫亚历山大.亚库舍夫(Александр Якушев 1876 - 1937),上图为在电视剧《托拉斯行动》里,契卡的反间谍专家阿图左夫(Артур Артузов 1891/02/18 - 1937/08/21)在逼亚库舍夫合作,背对镜头的是亚库舍夫。
托拉斯行动的目的是多重的,首先,稳住境内外蠢蠢欲动的反动势力,尽量迟滞其行动。其次,对于境外敌对势力,将其首领引诱回苏联加以消灭,对于敌对国家,引诱其情报部门为托拉斯提供活动经费。为此,亚库舍夫曾游走数个敌对国家,有近十个国家参与其中,一度契卡海外情报活动经费的很大一部分来自敌对国家。
诱捕名单上的前两名是萨文可夫(Бори?с Са?винков 1879/01/19 – 1925/05/07)和雷利。萨文可夫是苏联境外最大的社会革命党武装力量的领导人,与雷利是亲密的朋友加盟友,关于雷利下面有详细介绍。在这一意义上,应该说,契卡成功地达成了其战术目标,因为,在托拉斯的运作下④,萨文可夫和雷利相继落网。但契卡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雷利的被捕使几百名契卡海外情报人员暴露身份。
在与境外各种敌对组织的接触中,亚库舍夫不断重复托拉斯的宗旨,那就是,“海外各种势力不应该把精力浪耗在毫无意义的恐怖行动上,而应该慢慢来,保存实力,训练军队,等待时机。最主要的是,应该避免过早采取有风险的行动,要等到苏维埃政权快要从内部垮掉的时候再行动。此外,复辟皇权最终要靠以托拉斯为代表的强有力的内部保皇党的支持。未来的政府应该主要由在内部坚持斗争,经历过苦难的人组成”⑤。
托拉斯的宗旨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近年来我们是不是常听到类似的说词? 总之,托拉斯行动是一个无间道式的反间谍行动,其要害是以颠覆苏维埃之名,行保卫苏维埃之实。
最后说说主人公雷利。
雷利全名叫Sidney George Reilly MC (1873 – 1925),见右图。关于他的早年有多种说法,这不难理解,扑朔迷离的出身是高级谍报人员必备的掩护。一般认为,他是一个出生于沙俄帝国时期乌克兰敖德萨的犹太人。他给英国秘密情报局(British Secret Service Bureau),即军情六处的鼻祖,从做饭到当线人,一直使用Sigmund Rosenblum这个名字。1898年,雷利与富婆Margaret Thomas结婚,婚后秘密情报局为他改造了身份,从此他以Sidney Reilly之名在江湖上行走。他在女人问题上的名声与他的谍王之名并驾齐驱,这给惊险刺激的谍战题材平添了一份香艳。
雷利与清帝国还有一段故事。日俄战争之前,他去了远东,在满洲的旅顺,时称阿瑟港(Port Arthur),经营船运公司。他深深卷入日俄战争,扮演多重间谍的角色,同时为英日两国提供情报,并因为掌握内情发了一笔不小的战争财。那场战争以俄国战败而告终,作为一个俄国出生的人,雷利选择帮助日本人打败自己的祖国,这是沙俄帝国有问题,还是雷利有问题,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在中美对抗的大背景下,对于海外华人来说,这是一个近乎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是美德,还是缺德? 抽象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具体说来,战端一开,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的后代是安居乐业,还是进集中营的问题。首鼠两端,可能得薄利于一时,但更可能遗祸患于子孙。我们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还是把陈年老窖留点给后人? 是不管身后洪水滔天,还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想想吧!
到此为止,雷利的经历很象如今所谓的“安全部挂靠”。雷利正式为秘密情报局工作,即从挂靠转正,是在1918年。那一年,他以Lieutenant Reilly之名宣誓效忠英皇,为Secret Intelligence Service (SIS),军情六处的前身,作Case Officer(传说中的职业特工?)。此前一年,俄国暴发了十月革命,雷利的转正显然与英国对苏俄的战略调整有关。从此,他的谍报生涯主要是针对苏维埃,尽管他于1921年因狂放不羁,政治正确的说法应为,无组织无纪律,遭SIS除名,但他一刻也没有停止颠覆苏维埃的活动,他的理想是让自己的祖国获得民主自由。可以说,苏维埃成就了雷利一代谍王的英名,同时也埋葬了他。
从契卡的观点看,成功地把萨文可夫和雷利引诱回苏联是托拉斯行动的两项重大胜利,但有一种观点认为,雷利一直怀疑托拉斯是个局,他返回苏联另有企图。他想借力打力,把托拉斯这出假戏来个真唱。成则善莫大焉,不成至少可以戳穿骗局。
电视剧《王牌间谍雷利》里的情节是这样的。1924年,雷利在纽约为萨文可夫的反布尔什维克运动招兵买马筹集经费。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线索,这个托拉斯可能是捷尔任斯基作的局。当萨文可夫受到身边多名契卡卧底的鼓惑决定潜回苏联时,他曾竭力劝阻,无奈萨文可夫去意已决,他只有目送自己最好的盟友咬钩上套。果然,不久就传来萨文可夫被捕并被害的消息。SIS起了疑心,请雷利去苏联走一趟,探听虚实。接受任务时,雷利已确信无疑,这个托拉斯是捷尔任斯基作的局,但要戳穿这个局,自己必须赴局。也就是说,他是抱着准备牺牲性命的决心前往苏联的。
学术界普遍认为,捷尔任斯基把托拉斯行动玩得出神入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唱红脸的,有唱白脸的,还有相当一批人,面目又红又白,事到临头,他们到底效忠于谁,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托拉斯行动的复杂程度曾被西方历史学家比作一部交响乐,连后世的俄罗斯历史学家都难以分清哪些是真事,哪些是骗局。破局之前,谁是敌,谁是我,谁是友,只有少数几个契卡高层掌握,连斯大林都不知情。
接下去的剧情是,在SIS的运作下,雷利被托拉斯邀请赴莫斯科,一入境便被契卡全程掌控。在托拉斯的高层会议上,有人问,我们怎样做才能继续得到西方的支持呢? 雷利回道,投资人要看到效绩才会投资,你们要有所行动,而且要快,比如,组织抗议,罢工,暗杀,爆破等等。又问,你对近期的行动有什么建议吗? 雷利回道,立即组织刺杀⑥,名单的第一名就是斯大林。
一石激起千层浪,局势被逼到一个临界点,要么真干,要么露馅。托拉斯必须做样子给雷利和整个西方情报界看,立即组织刺杀斯大林,消息也同时传到斯大林的耳朵里。当斯大林得知托拉斯行动的存在时,恼怒到几乎与捷尔任斯基翻脸。西方王牌间谍在他的鼻子底下玩谋刺他本人的游戏,这让他无法忍受,按捷尔任斯基副手的说法,斯大林同志的神经承受不了,玩不起了。斯大林要求立即逮捕雷利,并杀掉所有参加托拉斯行动的人。在捷尔任斯基的据理力争下,最后达成妥协,只逮捕雷利。
在捷尔任斯基看来,逮捕雷利相当于叫停托拉斯行动,令数百名境外情报人员暴露身份。而在斯大林看来,这个托拉斯行动是一柄双刃剑,随时有可能真的砍向自己,也许在编剧的心底真有这么一套剧本,所以,雷利必须得死。在雷利身后,托拉斯在西方情报界基本失去信用。在十年后的苏共大清洗中,几个参与托拉斯行动的契卡高层都没能幸免,捷尔任斯基如果不是早逝怕也难逃厄运。
应该说,托拉斯这出戏演得太过逼真,超乎常人的想象。托拉斯成员Maria Shults是白军组织反共义勇军的首领库特波夫将军(А. П. Кутепов)的侄女兼交通员,多次出入苏联,当年曾说服并协助雷利潜回苏联。她对托拉斯如此深信不疑,以至于眼见雷利落网遇害都不曾起疑。直至雷利死后近两年,她的情人,托拉斯的财政部长,Edward Opperput向西方投诚,她才大梦初醒。Shults向雷利的遗孀Pepita Reilly真诚地道了歉,很快又潜回苏联,组织恐怖袭击行动。据电视剧《托拉斯行动》,恐袭行动失败,Shults被逼进一片麦地,走投无路,当着阿图左夫的面,举枪自尽。
电视剧《王牌间谍雷利》的结局有这样一段剧情,雷利被捕后,捷尔任斯基去牢房看他,两个旗鼓相当的老对手相顾无言。捷尔任斯基递上烟,说了声,Congradulations。这是高手之间的对话,捷尔任斯基是在诚心地祝贺对手,你赢了。雷利赢了,然而赢的代价却是被判处死刑。在这一意义上,雷利是用自己的生命破了托拉斯行动这个局。此处应该响起音乐,并请总政歌手唱一段《远情》 ,...叹世事沧桑,算人生成败相当。
替古人流完泪后,让我们回到现实中来。以史为鉴,透过契卡的托拉斯这面滤镜来看如今的海外民运,越看越有意思。看到细微处,不禁令人诗意盎然,于是有,
蝙蝠摆宴蛾扑火,蚂蚁缘槐夸大国。
喜看莲花起白沫,漫山特务下西坡。
善良的吃瓜群众,您看出点托拉斯行动的影子了吗?
--------------------------------------------------------
① Lockhart Plot。行刺列宁的计划,据坊间流行说法,该计划由英国政府情报部门策划并执行,但英国政府的相关文件至今没有解禁。学术界的说法是,十月革命后,新成立的苏维埃政权与德国建立起了外交关系,并签订了布列斯特条约(Treaty of Brest-Litovsk)。俄国退出战争,大批德军得以从东线转至西线,加大了西线的压力。英国政府急于把俄国拖回战争,于是派Lockhart去莫斯科,目的是联合苏俄境内反布尔什维克力量颠覆苏维埃政权。至于计划是否包括刺杀列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根据现象白描则有,雷利与另外两个英国间谍也加入了那个颠覆行动,在计划实施前一个星期,1918年8月30日,发生了芬妮·卡普兰刺杀列宁的亊件。契卡怀疑幕后主使是英国间谍,次日派人突袭英国使馆,逮捕了Lockhart等人,此即所谓Lockhart Plot。契卡宣称,Lockhart在审讯中明确承认英国政府批准了暗杀计划,他的任务是辅助实施,但Lockhart本人回到英国后否认了这一计划的存在。苏联解体后,有不少解密材料指向内部人所为。
② Sabotage。国内不少文献将俄语单词саботажем译成怠工,而英语翻译为sabotage,意思是颠覆。看来,怠工最初有可能是由一个蒙古大夫开出的药方,尔后路人以讹传讹。
③ Операция Трест。 Youtube上有视频:
第一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Z7M0pqsfXg
第二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EUqgk_TTxs
第三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Yx1dYtE_J8
第四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1l73i5Bis
④ 在托拉斯的运作下。准确地说,为了不影响托拉斯行动,契卡专门打造了一个假的反抗组织,名叫自由民主党(Liberal Democrat),但有关该组织的消息多是通过托拉斯的渠道传播出去的。契卡是以这个组织需要加强领导为名头引诱萨文可夫回苏联的。有观点认为,捷尔任斯基摸透了萨文可夫焦躁且自大的心理,因此这是心理战的成功案例。
⑤ 托拉斯的宗旨。源自Stephen A. Harris的硕士论文《托拉斯: 苏维埃操控的经典案例》(The Trust: The Classic Example Of Soviet Manipulation),美国海军研究院(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 1985年9月
⑥ 立即组织刺杀斯大林。苏联方面的文献,包括电视剧《托拉斯行动》,认为,那次托拉斯高层会议主要讨论托拉斯的财政困难问题,雷利建议走私俄罗斯古董到西方去卖,并未提及组织刺杀斯大林。西方学者认为,苏方的说法有点奇怪,它应该是契卡编造的说词,目的是配合雷利被捕后契卡释放的迷惑性信息,有几个文物走私分子在偷越苏芬边境时被击毙,其中一个是英国人。
苏方的第一手资料不可信,西方又没有第一手资料,这就给文学留下巨大的发挥空间。看完《王牌间谍雷利》,我清楚地感觉到雷利的形象相当高大全,倒是《托拉斯行动》中雷利的形象更接近一般概念中的职业特工。苏方说他曾要求与契卡合作以求活命,美方说他是个世界顶级诈骗犯,英方也有材料显示他谋财害命玩弄女人,总之,各种负面信息与他在《王牌间谍雷利》中的高大全形象大相径庭,尽管如此,我仍然无法也不愿置疑。况且,谍战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欺骗与误导的游戏,这其中的真相也许永远也不能完全为人所知。因此,本文的写作原则是,举纲从史,张目从文。把它当作比较严肃的戏说来读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