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特尼峰---冰雪中的攀登(1)
2016年穿越大峡谷后,我就把下一个目标锁定在惠特尼峰了。惠特尼峰位于加州,是美国本土48个州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14508英尺(4422米)。美国的高山远比不上中国的,美国的最高峰是阿拉斯加的丹纳利峰,海拔才20310英尺 (6190米)。
在网上搜了一下有关惠特尼峰的徒步旅行。访问了发攀登许可证的官网。也找到几篇网友们写的游记,包括 Rita妹子的“一波三折之Mt. Whitney”, scottzy的“Mt. Whitney, 孤独的攀登”和coach1960的“攀登惠特尼山峰(Mountain Whitney)追记”。读了以后对爬惠特尼峰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五月到九月期间,惠特尼峰当天上下的徒步者 每天只放进100个人。其它时间天气恶劣去的人很少,不用抓阄。 下面这个链接就是抓阄的地方:
看了一下2015年的统计数据,成功率是43%。二月一日到三月十五在网上申请,三月二十四日摇奖。每个申请者有十五个不同日子的选择。每个小组最多不超过十五人。当然人越多抽中的可能性越小。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率问题。管不了那么多了,二月一日我就急急忙忙填申请表了。
去年本来应该和我一起去穿越大峡谷的朋友H因为怕耽误了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最后没有去成。这次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我一起去爬惠特尼峰(估计看了我的大峡谷历险记受到了一点刺激,哈哈)。另外一位朋友L也表示有兴趣,但是听上去好像没有H坚决。在网上申请许可证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 是报两人组呢,还是三人组? 两人组的概率要稍大一些,三人组的概率要稍小一些。因为我看L的兴趣没有我和H的兴趣大, 我最后决定十五个选择中,十个选择三人组,五个选了两人组。 摇号的时候,看哪个能中,也算是把命运交在了神的手里。申请交上去以后, 我给H发了个短信,他说那他也去申请一个,这样概率成功的能大一些。如果一次成功率是43%,那么我们两人分头申请,成功率是1-(1-43%)*(1-43%)=67%。申请费只要6块钱,所以用6块钱把概率增加了24%,应该说也是值得的。我这一辈子好像抓阄的时候总是没有运气,记忆中,从来没有中过什么奖。有一次我们系里的教职员工开节日派对,抽奖的时候居然抽到我!我跟旁边的人说:这好像是我这一辈子第一次中奖。抽奖抽到后来才发现,那天去的人几乎每个人都中奖了。这样的抓阄和运气无关。我知道我的运气总是很差,所以从来不去买彩票什么的。一家人计划想去The Wave,抓阄抓了两年,都没抓到。三月二十四日开奖那天早上,手机里看到一个电子邮件,一看是惠特尼峰抽奖结果通知,一下子心跳就加快了。打开邮件一看,第一句就是“很遗憾。。。” 完了,没中! 我赶快给H发了个短信:我的申请没有中,你的怎么样? 结果这位老兄一整天都没搭理我。原来他忙着上班,没有去查他的电子邮件。 到了晚上,才给我发短信:中奖了!哇,从早上的坏消息到晚上的好消息,真好似地狱到天堂的转换!后来据H说,他抓阄的手气总是不错。 跟这样的朋友搭档,我还真是沾光了。 那一天心情愉快。H抓到的是三人组。赶快把消息告诉L,他一听也高兴得不得了,说感觉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周五在教会里有一个查经班,情不自禁地逢人就说:我中奖了,要去爬惠特尼峰了。在微信群里也告诉了一些朋友。有朋友开玩笑:看你高兴得,范进中举的样子也不过如此。我意识到喜形于色有点过头了。
有三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可以慢慢准备。我们三个人是原来在国内读博士的时候的同学,跟的同一个导师。来美国30来年,有联系但也好多年没见面了。H是个疯狂的跑者,跑马拉松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还跑过波士顿马拉松。我的跑龄只有十几年,速度也比他慢,但是我的体重比他轻了将近30磅,爬山的时候应该比较有利的。L是个资深的背包客(backpacker),有十几年的背包徒步经验了。当然背包客和一日健行(day hiking)还是有点不一样,一个比较慢,要负重,时间比较久。一个比较快,强度比较高。
我们三个人专门建立了一个微信群,以便联系。很快,我就开始了我的训练计划,也在群里分享。 我把跑步停止了,专门进行爬山机(Stairmaster)的训练。在训练之余,每星期要参加两次乒乓球比赛,这个不能耽误,已经打了好几年了。
我继续在网上搜有关惠特尼峰的信息,发现走的最多的一条是惠特尼峰徒步道(Mt. Whitney Trail) ,单程大约11英里, 往返22英里(35公里)。海拔高差大约6150英尺(1870米)。网上专家估计,快速徒步者单程上山要五个多小时,中等速度是七八个小时,慢的要十个小时。下山可能比上山快两三个小时。根据这种估计,我就把目标定在了12-13个小时往返,也就是上山七个多小时,下山五个多小时。最后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看官请耐心听我慢慢道来。
这是7小时10分登顶计划,我打印了一份准备爬山时带着。
另外一条登山路线(Mountaineer’s Route)走的人比较少,最后400多米是要攀岩上去,这个对我这样曾经有过攀岩训练的人非常有吸引力。所以我就问其他两位朋友,要不要考虑走那条路。我知道很可能会遭到反对,因为L恐高。考虑到加州今年冬天下了很多雪,积雪会很多,所以还不光是一般的攀岩,可能还要穿上冰爪(crampons) ,带上冰镐(ice axe)。网上看到4月份的这条登山路线是这个样子,心脏不好的人最好别试。
看到这些,我直觉得热血沸腾。但是最后感觉这个难度可能有点大了,所以我没有坚持,同意走惠特尼峰徒步道。也许,以后还有机会再去,那时,我一定要走攀岩的那条路。我有一个死前必做之事的清单(bucket list),但是好像每次完成一个以后,总是会加上一个新的。有朋友跟我开玩笑说:你死前必做的事情这么多,忙得你都没有时间去死了吧?哈哈,但愿如此吧。
很多人在准备跑马拉松的时候都知道要有一个训练计划,一般16到19周。距离由短到长,强度由弱到强,最后 两个礼拜要逐渐减量(tapering)。大概不会有人从来不做准备直接就去跑马拉松,那是找死。但是有些人在准备爬山的时候,没有想到也要有系统地训练,直接就去爬,后果可想而知。爬山的训练不像马拉松,在网上到处都有训练计划。所以我基本上按照马拉松的训练计划,只是把跑步换成爬山机训练,按照同样的思路,训练强度和长度每周都有变化,然后不断地增加,有时候也要减少,以便身体恢复。最后一个多星期逐渐减量,基本上是运动量比较小的恢复训练。
第一次开始爬山机训练,难度定在11级,练了30分钟,最高心率到了160。强度最高时,难度18级, 30分钟,最高心率到了175。 去爬山以前10天,我做了最后一次高强度训练,难度15级,90分钟,最高心率160。每次都是大汗淋漓,整个爬山机都被汗滴得湿乎乎的。从第一次和最后一次高强度训练的比较,很容易看出身体状况的提高:同样的心率,难度增加了四级,时间长了三倍。H是个跑者,所以他的训练是跑步加爬山机训练。L则选择每周在他家附近爬山。
5月22日,网上看到27岁的中国学生Cindy Qiu攀登惠特尼峰失联的消息,两天后找到尸体。她是和另外两个队友分开后自己一个人下山,迷路,从一处冰雪覆盖的斜坡上摔下去。 这个斜坡不是很高才20米,但是挺陡。我看了一下地图,出事的地点(Outpost Camp)离徒步道起始点只有3.8英里,海拔高差只有两千英尺(600米) 。真可惜,眼看就要到终点了。。。
这则消息我发给了我的队友,也是提醒大家在爬山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要从战略上藐视敌人,从战术上重视敌人。而且一定要加强锻炼。但是我没有把这个消息发给我的家人看,怕他们担心,甚至不让我去。其实哪里都有出事的可能,惠特尼峰应该说不是个很危险的地方。我们三个人一致同意,不管怎样,三个人要一起走。这个决定后来在爬山时数次经受考验。
6月份,我跟踪惠特尼峰的积雪情况时,又看到一个消息:62岁的Marvin Cope失联了。这次有点搞笑了,失联的这个人后来找到了,自己走迷路了。这个人还是个所谓的专家,写过一本书,专门讲怎样一天之内登顶惠特尼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