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地方的重男轻女是很厉害的
“都很好”热播,重男亲女这话题又热了。看有人评论,不相信现在还有这事,尤其在富裕地区。作为在江南长大的70后,我敢说:江南小地方家庭的重男轻女是严重的。
从经济角度来讲,重男亲女是一种资源分配策略。在有限资源条件下,资源倾向于儿子,保证家族有男丁继承,而且历来男子在中国社会占优势是明显的。同样资源花下去,儿子成功的几率大,能给父母带来好处的可能性也大。 但是,即使经济条件好到能养儿养女一点没问题的时候,就没有重男亲女了吗?不是的,当重男亲女作为一个现象存在很多代,被风俗化作为传统后,就不光是经济原因了。江南富裕地区,礼节面子在社区里很重要, 小地方有没有上海那么开放,结果就是重男亲女可能比其它地方更重。
在80年代的时候,我去参加过一堆表姐表哥的婚礼。当新娘出门的时候,她要穿着旧鞋到门口脱下,新鞋在门外穿上,意思是离家了。走出几米,她娘家的兄弟就把一盆水在她身后泼出去,意思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以后她就是个亲戚,不是自家人了。或者说她自从一生下来是个女儿,就被认为是别人家的人。此后不能在家过年;生了孩子一定要满月后才能回娘家;在娘家住久了,她奶奶可能会嫌弃她;她的孩子在外婆家哭了,外婆会说:哪个孩子不乖,回自己家去。一句话,儿子永远是自家人,女儿是亲戚外人。做媳妇的,生了儿子面上有光。生了女儿自我安慰:生儿子是名气,生女儿事福气。
生女儿负担轻,但是大家还是要儿子:名气比福气重要啊。
剧里苏妈给儿子夹鸡腿,女儿没分的事,我长大的过程中就有,记得一次我妈烧了一大碗带鱼,在桌上就招呼我弟吃,对我视而不见。冬天跟人夸耀儿子去羊肉店怎么能吃,我才知道他们去吃羊肉这事,我是没分的,我早上吃泡饭,弟弟只要嘀咕不要吃,妈妈就给他钱去买包子,我嘀咕了是没用的。我妈翻出块烂布,都要说这以后等弟弟家有小孩了做尿布。同样的事情,弟弟做了讨喜,我做了会招来 老妈的“毛栗子”。好吃的不多,我要让着弟弟,因为“他小“。我考上名牌大学,他人一片祝贺声中,我妈表情复杂,私下里责怪我为何没选有补贴的师范军医院校。我那时哪懂啊:学习成绩年年第一,就奔着最好的学校去了呀,没想到费用,而且觉得家里条件也不差呀。后来呢,我读很多年书,穷得叮当,那些年,觉得花父母一分钱都有负罪感,又不得不依赖家里,心理是灰暗的。说是花样年华,并没有意气风发,倒记得经济不能独立的无力挫败感。明玉还能勤工俭学有结余,我那时最多接个家教,找饭店打工的机会都找不到。 从小被教育:爹妈挣钱不容易,要节约,那真是节约苛刻自己。结果呢,我父母为我弟的工作,房子,结婚,花了很多钱。当我知道他们花出去的数目时,我有种受骗的感觉:原来我们家没有你们叫嚷的那么穷哟,那时家庭条件还可以算不错的了。 接下来,就是幼稚的弟弟败家的故事。等我出国那年,我家里已经是欠了一屁股债了,父母还没固定收入,侄子出生,我妈带孩子。我决定出国,一半也是为家庭考虑。我在美国读书期间,从微薄的奖学金里挤出钱寄给家里。后来工作了,也是定期给钱。一次我爸说起夏天太热,弟弟房间有空调,他们没有,我马上寄张支票过去,结果他们把钱花到别的地方去了。就是寄了钱也不太平。我爸跟我说他从来没见过我给的钱,我妈都攒着支援弟弟去了。让我伤心的是,有一年我寄了少一点,结果他们在电话里讲得很难听。我一下暴怒了,这么些年,把钱给个陌生人,都不知会收到多少笑脸和感谢,而父母呢,一再打听我到底挣多少钱,从来没一句感谢的话,从来不询问我的生活有何难处。而弟弟呢,要是花个40人民币给他们带个东西,可以让他们高兴一礼拜。等我摔电话了,下次打电话,他们口气就小心翼翼的,怕说话说得不好得罪我,而根本不会想到我为什么会生气。在他们的脑子里,从来都没有过女儿应该和儿子一样的看法。我也想跟母亲近一些,生了孩子报喜,告诉他孩子的点滴。我妈来劲了:你弟弟小时候。。。这几乎是她的口头语:你弟弟。。。。 我想说:我小时候呢?我小时候交给奶奶带了,她没印象吧。
现在很说心理学说要求与原生家庭和解。我人到中年,也认识到要求父母脱离他们的环境不重男轻女是不可能的。什么是应该的?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应该的。在我妈那里,儿子孙子永远是最重要的。但我呢?世界上跟你有关系的人不多的。所以我在她那里排个第四就不错了。当年条件艰苦,父母努力工作,给我穿衣吃饭上学,基本的都做了。他们也是辛苦一辈子了。他们对儿子的溺爱,最终还是害了儿子。在我的中学同学里,姐姐考大学出去事业很好弟弟在家啃老的比比皆是。应该感谢他们对我的忽略,我才像地里的野草一样有生机。学会用成人的身份看父母,看到他们的不易和局限,就不会那么愤慨了。知道人的弱点,在让自己安全的疆界内还是可以给父母支持关爱的,只是不要去祈求儿时缺乏的了。明玉要是这样看,也不会一直斗志昂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