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懒人爱电影(五):23-28(运动与人文)

懒人爱电影(五):23-28(运动与人文)

博客

懒人爱电影(五):23-28

(运动与人文)

选一段李国文的《李鸿章看球》:李鸿章访问英国,在伦敦上宾款待,优礼有加。期间,主人邀请他去看一场足球赛。一百年前的英式足球,正是草创阶段,自然没有当代足球这样成熟和精彩。李合肥作为清政府的特使,客随主便,自然也就穿着盛装,出席这次足球比赛。此刻,坐在温布里露天体育场边上,不知足球为何物的天朝大臣,看来看去,不得要领。这位清朝特使,看了半场以后,莫名其妙,又觉得有点匪夷所思,问陪他一起观战,并看得津津有味的英国勋爵、子爵们:“那些汉子,把一只球踢来踢去,什么意思?”英国人说:“这是比赛,而且他们不是汉子,他们是绅士,是贵族。”李氏摇摇头说:“这种天气(英国伦敦的二月,虽然黄水仙开放了,但气候还是寒意甚重的),为什么不雇些佣人去踢?为什么要自己来,跑得满头大汗?回头内热外感,伤风感冒可就不妥了,谬矣哉,谬矣哉!”主人很窘,面面相觑,不知该怎样回答这位中国客人。后来有人调侃道:李鸿章乃是观看英超联赛的华夏第一人。

我们小时候常说:外国人喜欢冒险。这句话看似是对洋人很表面的描述,但每次看完运动传记后,土豆会越来越觉得他们与我们的不同不是用一个“身体差异”可以概括的,背后还有其他什么原因。

土豆向来崇洋媚外,逮到机会就赞扬他们,在每次赞美他们的肉体以后,还会想另一个因果问题:肉体/精神/文化三者的统一强壮。很多人会温和地说华夏民族对“运动”的理念是不同于西方族裔的,他们有他们的,我们有我们的;但在土豆看来,华夏文明中不存在“运动精神”这个概念,而西方文明在源头古希腊时就有“奥林匹克”,而且其中“亲自参与”的份量越来越浓,以致发展出今天的口号:重在参与。(土豆还会把这个运动精神同我们的另一句俗话联系思考,即: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好在1984奥运会后,我们对运动员,以及对“运动”本身的观念开始逐步变化,如今不仅仅对运动员,我们不会再理所当然地使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种习惯性歧视语言;而且他们的成就,他们的金牌份量也远远超过鲁迅/矛盾文学奖的份量了。(这里苦笑一下)

今天介绍6部运动片,登山,赛马,赛车,摔跤,也含有一些经营管理内容。另外,这次的内容介绍会较多使用豆瓣电影或维基的文字,土豆发电影贴,主要是为了给繁忙的读者一个简单的系统的大纲式介绍,最终还是希望大家抽空看看这些片子,坐在电视机前看电影比看书要省时省力,而且可以一家人挤在一张大沙发上,盖着一条薄毯子,一起哭一起笑,其乐无穷。

23, 《127小时》 127 Hours (2010)

2003年5月登山爱好者Aron Ralston在一座峡谷攀岩时,因右臂被石头压住被困5天5夜,为了逃生,他强忍剧痛,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先后将桡骨和尺骨折断,用自己的运动短裤当作临时止血带,然后用小刀从肘部将右前臂硬生生切断。从岩石下脱身后,为了与失血抢时间,他以超人的毅力爬过狭窄和风力强劲的峡谷,缘绳下到60英尺深的谷底,再步行5英里后与营救人员相遇,幸运地生还。(文字来源于豆瓣电影)

事故后,当地救援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取出那个右臂,并进行了火葬仪式,把灰粉装盒送还于他。另外,这部电影在纽约/多伦多上映时,有观众晕昏被抬了出去。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on_Ralston

24,《绝命海拔》 Everest (2015)

登山,从一个较单纯的个人活动,演变为近代的登山器具企业的赞助活动,再演变为如今的纯商业活动:个人报名参加,付款,适当训练;组织者负责采购所有设备,以及预先的登山铺路准备。结果是一方面业余登山爱好者更加容易(愿意)挑战新高度,实现梦想;另一方面行业竞争不仅加剧了对自然的破坏,也导致了悲剧的多发性。除去2014年的雪崩灾难,1996年的Mount Everest disaster就是珠峰登山史上的一个最大级的遇难事故。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这次事件:1996年5月10-12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1996_Mount_Everest_disaster

登山队成员背景五花八门,登山单价好像是6万5美元;这里介绍其中一个人物,一位邮差,好像是西班牙人。邮差在下午很晚的时候继续登顶而不是返回,电影中有铺垫说明,因为邮差去年也参加了这支登山队,但在距离顶峰300米的地方被劝回。回去后邮差一年当中又拼命打两份工攒钱,在组队Rob Hall的劝说下再次尝试登顶,电影中也有提到Rob主动给邮差一个很大的折扣。但对邮差来说,心情中似乎是这一次死也要攻下山顶了,各种感情因素导致Rob同意并且陪同邮差走上了致命的一步,结果双双遇难。停一下键盘,深呼吸,为他们致敬。

前面两部很男性很疼,有些窒息,那就调节一下,来一部女性的,紧张但愉快的赛马片,反正后面还有的是疼到喊不出声音,哭到没有眼泪的好片。

25,《一代骄马》 Secretariat (2010)

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Penny Chenery,从患病的父亲手中接管了位于弗吉尼亚州的养马场,对赛马几乎一窍不通的她,却在哥哥和丈夫的反对声中,做出了一系列惊人之举,Penny Chenery Tweedy and colleagues guide her long-shot but precocious stallion to set, in 1973, the unbeaten record for winning the Triple Crown。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nny_Chenery

这部电影,本来在一张小沙发上紧紧挨着的土豆家族,看到最后全都如同脱缰的赛马,滚落一地。

(友情提供另一部赛马片,发生在美国大萧条年代的Seabiscuit,《奔腾年代》,之所以友情提供,是基于土豆的职业道德:自己没看过的,不能计入编序行列。不过请务必相信土豆的眼光)

26,《极速风流》 Rush (2013)

F1赛车,土豆第一次看赛车还是在日本,那是在1994年5月1日晚上。第一次看,还没看明白,车祸发生了,惨烈的车祸,电视中不断播放着一个人的图像,解说员用一种绝望的声音不断重复着一个人的名字:Ayrton Senna,以及他的名言:I felt His presence. I visualized, I saw God。这就是赛车,这就是运动,这就是生命。和华夏的有了钱以后玩赛车的韩寒/林志颖等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好了,回到这部电影,《极速风流》,1976年代的赛车事故,以及两位互相知根知底的竞争对手,看点是他们的性格对比:

一位是英国赛车手James Hunt,喜欢铤而走险,将赛车作为自己寻花问柳的筹码,此君有着赛车界的花花公子之称,查一下他这方面经历,对所有这些自愿参与的个体进行思考的话,呵呵,男女都别互掐,都不要互相瞧不起,鲜花与蜜蜂,臭鸡蛋与苍蝇,都在不断地角色互换,都是平等的生命体现;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mes_Hunt

另一位是奥地利赛车手Niki Lauda,性格认真严肃,善于对行驶路线及操控手法精密计算,76年严重事故后,77年84年还获冠军,有着不死鸟的美称。https://en.wikipedia.org/wiki/Niki_Lauda

27, 狐狸猎手 Foxcatcher (2014)

先问一个问题:各种运动项目中,相对于热门的游泳体操篮排球,大家对摔跤举重等项目是怎么想的。

大名鼎鼎的杜邦家族资产继承人John du Pont,出于个人爱好于80年代赞助美国摔跤协会,在自家地皮上建造了训练场所,并召集优秀选手组成Team Foxcatcher集训,以备88奥运会比赛。电影讲的就是他的这个Team Foxcatcher,以及与名摔跤手Mark Schultz / Dave Schultz兄弟俩的故事;其中哥哥Dave Schultz是84奥运金牌得主,也是这个团队的主教练,但不幸于96年1月被John du Pont枪杀。动机不明。

看完电影,大家都会对杜邦的性格做各种分析,土豆的关注点是他为什么“喜欢”摔跤这个项目。

自从90年代华夏开始一路走上富富富后,大陆民众也一路玩起了网球,芭蕾,钢琴,高尔夫,游艇,马术等项目,一目了然了吧,“富有”与“贵族”的符号。John du Pont的父母都是骏马爱好者,名下拥有多匹种马,母亲不断指出骑马运动的贵族性,而对那些要肢体接触,油光光汗腻腻的摔跤运动一脸鄙视。电影中他母亲的几次出场,似乎从来没有正眼看过这儿子,在他母亲眼里,痴迷这些“恶心”运动的儿子和小丑无异,更不要说对那些摔跤汉子的鄙视了。

John du Pont: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du_Pont

Dave Schultz: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ve_Schultz_(wrestling)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life/movies/2016/04/26/team-foxcatcher-netflix-fact-fiction/83471576/

28, 《北壁》 Nordwand (2008)

今天的重中之重,德国人拍的登山电影,没有过多铺垫、没有所谓感情戏、也没有美女帅哥,只有真实的登山过程和结合时代可以挖掘的很多层面,但给土豆留下的闹心与震撼远远超过上述几个好莱坞片子!看这图片,看这眼神,想象一下,她在看什么,看到了什么。

这是在纳粹德国刚刚诞生,举国上下百废待兴高歌猛进的年代,德宣部以及文广总局挖空心思需要振奋人心的正能量新闻。1936年德国发起全国青少年挑战阿尔卑斯的活动,酷爱登山的Toni Kurz和Andreas Hinterstoisser瞬间进入了兴奋而且狂热的各种照相机/望远镜的镜头之中,唯有他们发小的眼神,被越来越多的担心沮丧绝望所占领。电影过半后的每一分钟都如刀割,每一个镜头都让你感觉阴沉山体之间回荡着发自喉咙底部的绝望的嘶哑声。

姑娘看到了什么:昏暗日落时刻,每次挤出全身气力的营救活动均以失败告终;黎明时分,绳索死死紧绷,好友僵硬的身躯悬挂在半空,随风缓慢晃动。晴朗的山,一片死寂,耀眼无垠的雪白布景前,Toni Kurz微微摇晃的身躯显得更加刺眼。之后的几个月里,悬挂着的登山者都可以被设在Kleine Scheidegg的望远镜看到。

Toni Kurz: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oni_Kurz

Andreas Hinterstoisser: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dreas_Hinterstoisser

艾格峰Eiger: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9%BE%E6%A0%BC%E5%B3%B0

对于要去德国旅游的人们,土豆建议抽空去两个地方:一个是慕尼黑的几处汉斯与索菲兄妹的纪念碑,(参考电影系列一之6);另一处便是这部电影中出现的Eigerwand railway station,铁路的隧道段就是建筑在艾格峰内,隧道段有两个站,艾格石壁(Eigerwand)和冰海站(Eismeer),站内有玻璃观景窗。当你透过玻璃眺望辽阔的艾格峰冰河时,请别忘了轻轻地呼唤土豆三声。 :)

《北壁》,她的眼神: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土豆-禾苗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