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如何看懂一个人
虽然每个人从环境接收的信息是客观的,通过每个人的视觉听觉和感觉接受的都是客观存在的信息,但是每个人对于信息的感知却受到很多主观因素影响。特别是人到中年,每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基本定型,对于同一个问题形成的看法完全不同。比如说,看到女人的裸露的双腿,有的人看到的是美感,有人看到的是自然,有人看到的是淫荡。可以说,你看到的就是你心里想的。很多时候,人与人对于某些事情看法不同的来源就在此。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找对象的时候会征求父母和好友的意见。但是,结婚以后会慢慢发现,这个人不是你所想要的。这并不表示当初别人的建议错了,而是彼此是不同的人,每个人的价值不同,选择不同。当你征求意见时,每个人实际是在假设,假若是他/她自己是你,会如何选择,而不是你应该如何选择。所以,如果对方看重的是金钱地位,金钱地位就是这个人考虑的优先条件;如果这个人看重的是外貌,关注的肯定就是身高体型长相;如果这个人在乎门当户对,一定先询问对方家庭和教育。这其中难有对错,就是因为是不同的人。没有人会在找对象的时候不在意对方的价值,但是每个人对于价值的定义不同。人品,钱财,学识,外貌,都是一种价值,每个人优先取舍次序不同
前两天,写了“阎慧卿与五百完人”这篇短文,写的时候就知道会遭到某些人的非议。非议不是由于文章歪曲了历史事实,也不是逻辑推导有问题,而是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比如说,文章认为这表现的是一个尽忠尽义的可贵人格,值得敬佩。但是,有的人因为他们是死于内战,特别是因为死者是站在反共的立场上,觉得写这样的文章就是反动。持有这种看法的人,看重的是政治正确和利害关系,而不是人格品德。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所决定的,你无法让一个不看重人格品德只看重利益得失的人相信人品很重要。有人觉得死难的人是被阎锡山欺骗利用了,因为阎锡山没有死。他们并不在乎,这些人自杀并非是不愿意活了,而是不愿意与仇敌苟且。他们也不在乎阎锡山为什么离开,为什么没有能够回到太原。他们得出这个结论并非是有根据,而是在他们的价值中,每个人理所当然都应该也一定这么想这么做。也就是说,他在假设,如果她自己身处类似情况会如何选择---不会犯傻为了忠义去死,能跑自己一定先保命。简单一件事,暴露出来的就是一个人的本性。遗憾的是,中国人爱国口号喊的比谁都响亮,回家都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我厌恶某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谴责别人的人,厌恶某些喊爱国口号的人,不是因为爱国错了,也不是因为道德口号不正确,而是这些喊口号的人表现出来的虚伪 。一个没有人品道的人怎么会爱国?
记得以前妈妈讲过,土改的时候,家里分来的东西,姥姥都做了记号,然后趁没人的时候让舅舅给送回去。这个需要高深的道理和主义吗?姥姥不识字,家谱上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但是,别人的东西自己不能拿,不管你家里是不是穷,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不管以什么借口,全中国几亿人不都心安理得的做了?这样人品的人,主义不过是掩饰罪恶的手段罢了。很多人抱怨共产党,抱怨文革,觉得这是中国道德沦丧的开始。其实中国文化的堕落早就已经开始。四书五经,仁义道德,都不再是一个人品,而是一个掩盖丑陋的光鲜外衣。民主自由也好,共产主义也好,在中国会有区别吗?中国不缺口号,不缺道理,缺的是人品道德。先学会做人,才可以学会做事。如今的中国,造假欺骗成了常态,经济发展了却世风日下,不是因为书读少了,是在功利主义的毒害下只为目的不择手段。在这种文化下,张灵甫死了就不是抗日英雄了,阎慧卿尽忠也没有能挽救国民党败局当然就是愚蠢了。也许,只有飞黄腾达的邓文迪才是心中的楷模?
当年,共产党即将执政天下,派人去劝说钱穆留下来为新中国效力。钱穆对前来做说客的朋友说,你看到毛泽东发表的新诗了吗?朋友说,是不是就是“钟山风雨......?钱穆说,你看懂了吗?”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这是要做刘邦啊。钱老去了香港,后来创办了香港中文大学,完成了24史。回头看历史,钱穆不愧是国学大家,从一句话就看出了毛泽东的人品。无论你认为毛泽东多么伟大,有多少功劳,毛泽东的人品缺陷在他得势后暴露无遗,决定了他一定就是没有忠义为了成功不择手段的人。经过反右,经过文革,你以为中国人会改变?不会的。当今,有多少人说,只要习近平收复台湾,我们就支持他连任?在中国,政治正确永远比人品道德重要。但是,人品最终决定了一个人的作为。
看历史,不是为了追究谁对谁错,因为那已经是往事。但是,历史会让你看懂现今的世界。读书,不是为了记忆书本的内容,而是让你学会思考,懂得做人的道理。万千世界众生芸芸,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学会看懂一个人说话的背后含义就可以看懂一个人。一叶知秋,近君子远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