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中国行(7):山西菜里无馨香
不知在黑暗中沉睡了多久的鲜卑部落,突然有一天睁开了双眼,从远方一路荆棘,一路欢歌,赶到它痴迷已久的华夏,以山西大同为首都建立了北魏。虽然北魏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中像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却给了山西和整个中国大地耀眼的瞬间。通过不顾一切自杀式的汉化改革,鲜卑人不仅把它果敢与征伐的基因融进了山西人的血液里,也融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我很想,为这个北方狂野的蛮族点上一只永不熄灭的崇敬蜡烛,为它唱一首全方位融进大汉民族的颂歌,让它在中华大地上像夏花一样绚烂,惊鸿一般短暂的美丽永存我们心间。
山西
山西
如果北魏给山西带去了光芒,那与徽商一样靠明朝盐业政策发家的晋商则让山西光芒万丈。可是,徽商在发财后反哺古徽州的文化教育,使徽派文化在清朝传扬四方,并让徽菜走进中国八大菜系,但跟徽商一样创造出中国历史商业奇迹的晋商却没给故里穿上“知书达理”的羽衣,也没“包养”出名闻遐迩的山西文化,更没让山西文化旗下的山西菜散发出与晋商盛名相等的馨香。
为什么在士农工商的古代社会,山西人要外出经商呢?为什么乘上崛起风火轮的晋商,发财后没有选择“学而优则仕”,而是选择“学而优则商”,也没有在发财后用雄厚的资金让山西“生”出璀璨夺目的文化呢?为什么清末已坐上全国商帮头把交椅的晋商,没能让山西菜在清末评出的八大菜系里占有一席之地呢?因为地缘。
山西
山西
跟古徽州一样,山西人外出经商,也是人多地少惹的祸。据记载,“晋俗倍以商贾为重,非弃本而逐末,土狭人满,田不足于耕也。” 为了生存,山西人跟古徽州人一样,只能眼睛向外看。如果新安江让古徽州人可以顺江而下奔向下游富裕的地区,从而为徽商称霸天下开通了渠道,那山西地处连接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枢纽位置则给山西人担起南北方市场组织者的角色提供了天赐机缘。
虽然中国的整部历史长卷都可以集中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爱相杀这个主题上,但诚如司马迁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不管是两种文明处于相爱阶段还是相杀阶段,山西人都没有停止与两头做生意的脚步。早在先秦时代,山西就有与游牧民族“日中为市,各得其所”的商业交易活动并一直延续到隋唐。不过,这些阶段的山西商人还处在小打小闹阶段,晋商也未能形成一股势力。给晋商送来第一缕阳光的是宋朝。
山西云冈石窟
山西云冈石窟
在很多人眼中如棉花般软弱的宋朝,在我眼中却是中国伟大的王朝之一。它用庞大的贸易把中国先进的文化如绵绵细雨般浸透到游牧民族的灵魂里,让他们“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慢慢同化他们,融合他们,就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的那样:“一个人对别人的影响,绝非靠语言完成,而是靠精神完成的。” 而山西商人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为两方贸易搭建桥梁,在互市中做得风生水起,让这种影响悄无声息地完成。虽然宋朝政府因为各种原因想关闭互市,但占有大量交易份额的山西商人已经强大到政府想关闭互市都不可能。到元朝时,位于山西中央走廊上的大同,太原和平阳,已是繁华的大都会,被马可波罗描述为“壮丽的城堡”。
如果此时的晋商还是星星之火,初露端倪,那随着明朝特殊盐业政策的推出,晋商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迅速崛起。明朝的盐业政策就像第二缕灿烂的阳光,直接照耀晋商这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使其绽放,晋商进入燎原之势。那么,明朝为什么要实行特殊的盐业政策呢?
山西云冈石窟
山西云冈石窟
为了抵御元朝的余孽,明朝不得不在长城沿线驻兵。近万驻兵的人吃马喂,要如何解决呢?明政府出台政策,如果商人替政府运输物质,即可获得由官方垄断的盐业经营权。山西作为边陲的第一线,自然在驻兵范围之内,这给有丰富经商经验的晋商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这好机会像商业革命一样袭卷山西,不仅让山西人竞相为政府运送军粮,还贩卖物资和食盐,从中赚取巨额利润,由此暴富天下。当时的山西富户,“非数十万不称富”。至此,晋商横空出世,闪亮登场,延续到清代,臻于鼎盛。
罗曼·罗兰在他的诺贝尔获奖作品《约翰·克里斯朵夫》中说过,“财富跟着富人跑。” 坐上财富直通车的晋商在明朝又迎来了第三缕阳光,这给晋商富裕的高楼大厦又添了一层瓦。当明朝不堪重负,与蒙古达成和议不在长城沿边驻军,而改为开设互市后,精明的晋商又看到了商机。他们在与蒙古人做生意时发现蒙古物资匮乏,外加山西自然灾害频发,于是带动无数山西人离开故土,深入蒙古腹地进行贸易,轰轰烈烈开始了“走西口”的浪潮。
万里茶道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 在《走西口》的歌声中,晋商打通了中国与蒙古之间的贸易大通道,并开辟出一条从福建到蒙古,再穿越沙漠戈壁,到达俄罗斯境内,最后传入中亚和欧洲国家的万里茶道。这万里茶道,不仅造就了一大批晋商富贾,也让山西人的命运被彻底改写,开启了晋商“海内最富”的辉煌时代。
在满蒙一家亲的清朝入主中原后,已经成为国内最大商帮的晋商继续在富裕之路上引吭高歌。清朝时晋商开办的对蒙贸易最大商号大盛魁号称其资产可用五十两重的银元宝,铺一条从蒙古的库伦到北京的道路,完美演绎了农耕文明中的企业史诗。之后,又同意大利北部很多城市的金融创新一样,晋商创立了中国现代金融机构的雏形-山西票号,随后晋商差不多控制了大清的钱袋子。
山西羊杂割
山西猫耳朵
虽然晋商从明富到清,并成为了中国金融的鼻祖,但并未“包养”出流传四方的山西文化,甚至明清时都没出过一个文状元。山西,这个曾孕育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晋文公和武则天,军事家卫青和霍去病,文学家白居易和柳宗元等人的人才宝地,为什么在明清两朝,文化没有像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中国的古徽州一样,与资本的增长同向发展呢?
也许是地理位置惹的祸。作为抗击元朝余孽的最前沿和屏障中原及关陕的重要门户,整个山西中北部在明朝时都在备战。虽然山西得其势之利使晋商崛起,但不是特别安定的周遭和晋商带动的赚钱之风让山西的文脉渐渐走弱,加之此时中国的文化中心已移至江南,山西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也日趋减少,这些都让山西的文化不发达。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山西没有古徽州文化信仰的支撑。诞生于古徽州的程朱理学给古徽州人提供了丰沛的文化土壤,让徽商即使在富甲天下后,也忘不了朗朗读书声的魂。明清时又凭借着离文化中心近的优势,由徽商“包养”出了一路凯歌,唱遍四方的徽州文化。作为文化分支的徽菜,也在清末时荣登中国八大菜系之首。
山西刀削面
山西亲疙瘩
而山西,信奉的是关公,又濒临烽火前哨,这让山西在明清时虽然没出现过文状元,却出现了5个武状元。缺少文化信仰根基的山西在“崇商”和“尚武”的道路上飞驰,这让晋商即使曾与徽商平起平坐,同靠盐业发家,也无法形成“左儒右贾”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徽商崛起时,对于各地城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无徽不成镇”之说,这也给徽菜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契机。反观山西,虽然晋商创建了万里茶道,但他们就像“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没有对一个地区形成规模性的影响,更没能吸引全国的精英在山西聚集,山西菜想走向全国,无疑是痴人说梦。
因为缺少文化的根基,富裕起来的晋商没有机会让山西菜走进千家万户,也没能被文人雅士赞颂留名,但并不意味着山西菜没有特点。在狭长的山西境内,各地的口味皆不同,或口味清淡,善制汤菜,或口味咸香,重油重色。但不管什么口味,都比不上让山西远近闻名的醋和面食。
山西莜面栲栳栳
制作莜面鱼鱼
山西醋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山西人就有用酸梅来调味。而山西的地形和气候适合种植小米、小麦、高粱等,它们都是做醋的原料,春秋时期山西就有加工醋的作坊。这独特的地形和气候也让山西成为全国杂粮种类最全之地,什么白面、玉米面、高粱面、莜面、荞面、绿豆面、黄豆面、黑豆面等,林林总总,催生出了山西丰富的面食和博大精深的吃法。
差不多承包了面食大家族中所有种类的山西面食让本来就默默无闻的山西菜更待在深闺无人识。随着鸦片战争的到来,不仅山西菜偷偷在角落里哀伤,清朝出过中国八大财团家族的晋商也暗自流泪。在黄河边崛起,创造商业传奇的他们终于与清政府一起走到了尽头。如果此时黄河有意,它会化作泪,为富甲一方的晋商没能给山西带来文化的大繁荣而哭泣;如果此时黄河有情,它会起歌声,为北魏和晋商带给山西的荣光而歌唱。北魏和晋商,就像群星璀璨的中国历史天空上的两颗星,明亮闪烁,永不坠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