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中国行(1):皇家园林的绝唱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当定都南京的六朝消失于历史的天际之时,它曾有的金粉旖旎也随云烟去。虽然六朝时所建的玄武湖皇家园林差不多被隋文帝碾为平地,但它“一池三山”和以水为轴心联络各景点的皇家园林模式,却遗留在了扬州瘦西湖园林和北京的颐和园里。
因瘦西湖空间广阔、水道狭长,外加清朝时富庶的盐商想让时常到访的皇帝有宾至如归之感,瘦西湖园林被打造成了皇家园林该有的宏丽气势。那就是在大空间的营造上连贯构图,把主体建筑融于山水间。更难得可贵的是,在康乾时期形成基本格局的瘦西湖园林突破了空间的束缚,把湖边的众多私家园林像丝带一样系起来,形成了一幅“开止水以为渠,处处是烟波楼阁”的磅礴声势。
瘦西湖园林
瘦西湖园林
与磅礴声势相比,瘦西湖园林因为地处江南还带有更多南方文人的书卷气。相较于柔媚多过壮丽的瘦西湖园林,比瘦西湖园林稍晚建成的颐和园,虽然也有江南园林的气质,但更多的是带有皇家园林的气质。它的恢弘气魄和“一池三山”的造园意境,让它跟康熙年间兴建的承德避暑山庄一起,成为中国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并一同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花名册。
虽然避暑山庄比颐和园大差不多2倍,也因融汇了江南水乡和北方草原的特色而成为中国皇家园林艺术荟萃的典范,但它的湖区却全部由人工开凿,无法跟颐和园半天然半人工的昆明湖大水面相提并论。虽然避暑山庄湖中心的三个岛屿形如“如意灵芝”树,让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传统模式另有一番新意境,但颐和园却因为庞大的湖水面积而更游韧有余地把“一池三山”的创作发挥到淋漓尽致。它没有重复在水面中设立三岛的老式作法,而是用筑堤的办法将昆明湖分成三个小湖,每个小湖各建一岛,形成湖、堤、岛的创新模式,让汉武帝首创的“一池三山”蓬莱仙境奇妙到新高度,也让颐和园整体有了新高度。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
这种新高度,我们或许要感谢那个名声不太好,却跟武则天并列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女君主“哼哈二将”的慈禧。在我的心中,如果武则天是中国最伟大的君王之一,那慈禧则与隋炀帝一样,是被中国历史评价最不公允的君王之一。在男权的社会里,一位女子能站上权利顶峰近半个世纪,没有“两把刷子”绝无可能。她的睿智和才能及治国安邦的理念,绝不比男人差,只是她的运气不好而已。如果康乾能有前瞻的眼光,能跟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那到慈禧时,说不定她就是“摘桃子”的人。
是这个没摘到桃子的老太太,在乾隆花巨资修建的这个皇家园林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被毁后,每年从海军经费中拨款三十万两,并挪用海军的新增经费,重现了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的颐和园。如果她没有挪用海军军费,那用这些军费建造出的军舰也会在随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的战争中灰飞烟灭。
历史不会重演。慈禧老太太一定没想到,她阴差阳错的错误却给后世留下了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这个园林就像一首千古绝唱,唱出中国曾经的创伤和悲凉。
颐和园
颐和园
我已不记得多少次走进这“千古绝唱”,但在骄阳似火的夏日靠近它,还是第一次。夏日里的北京,没有很多雾霾,却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昆明湖近在眼前时,那开阔的湖面和湖面上吹来的丝丝清风还是让我觉得它很漂亮。看到它,我脑中掠过夏日里我去过的瑞典世界文化遗产-皇后岛宫(Drottningholm)。
皇后岛宫前也有一大片湖泊,连着一大片草坪和成片的橡树林。草坪碧绿,树林清幽,湖水澄净,天空蔚蓝,水鸟和天鹅或在草坪上闲庭信步,或在水中肆意玩耍,那景色美极了,是我很喜欢的欧洲画图。但跟避暑山庄和颐和园的湖泊不同,这是纯天然的瑞典第三大湖-梅拉伦湖(Lake Malaren)的湖泊,与斯德哥尔摩的水面相连。
皇后岛宫门前
虽然昆明湖不是纯天然湖泊,但它与皇后岛宫的湖泊一样,也是烟波浩渺。名字来源于汉武帝在长安凿昆明池操练水师的昆明湖,最初的水源来自山上的泉水,元朝时众多泉水入湖成为天然湖泊。随着水源的渐渐枯竭,昆明湖的面积也逐年缩小。乾隆年间,人工凿深了昆明湖并加以扩充,形成了今天的规模,现如今与引水渠相通。
作为元朝时的漕运航道和清朝时京城用水的水源地,昆明湖曾是北京城唯一的地表水源。即使建国后它也是北京主要的调蓄水库,堪称北京城的生命线。不过,这个北京城的生命线湖面面积只是杭州西湖湖面面积的1/3,也没有多少文人雅士为它“歌功颂德”,更没有浪漫唯美名字的西湖十景,但在夏日里泛舟湖上,微风阵阵,还是有“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的意境。
颐和园
颐和园
江南的意境,离不开乾隆对江南的酷爱。一生六次南巡的乾隆,尤其钟情杭州西湖。他以西湖为蓝本,不遗余力在颐和园中再现江南的山水风景和园林艺术之美。经他改造后的万寿山,与西山诸峰联手拱出昆明湖,形成山环水抱的态势,与西湖山水交融的风景相吻合。在大框架建立后,他又在昆明湖修建了一个几乎与西湖苏堤一模一样的西堤,把昆明湖分割成似寿桃的里湖和外湖,再建一个支堤把外湖分为两个部分,让昆明湖跟西湖一样,湖中有湖。为了与西湖中“画龙点睛”的岛屿相匹配,他在挖湖堆山之时,也在水面上保留了三个大岛和两个小岛,成为昆明湖重要的点缀。
如此一番“折腾”,颐和园的江南意境终于跃入世人眼中。有山有水有河堤,有与昆明湖交相辉映的岛屿和各式桥梁。在占据颐和园四分之三面积的昆明湖畔,还有亭台楼阁,廊榭石舫和垂柳古树。而园内仿太湖的凤凰墩、仿岳阳楼的景明楼、仿黄鹤楼的佛香阁、仿苏州水街的后溪湖买卖街、仿扬州瘦西湖景色的西所买卖街等等,以及水中有鱼儿畅游的荷花池、融入传统农桑生产的,洋溢男耕女织生活情趣的“耕织图”景区,都让这个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所建的皇家园林充满着清丽婉约的江南韵味。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
再浓的江南韵味也掩盖不了皇家园林特有的大气和霸气。那象征最高皇权的万寿山,及集中在万寿山南北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皇家建筑和汉藏风格的寺庙殿宇,都展现了“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帝王气象。
在园林内,还有一个世界之最,那就是背山面水,平面呈展翅蝙蝠形状的木构游廊。这座长700多米的游廊不但把各处景点有机串联起来,而且绘有8000多幅图画,包括山水花鸟、西湖风景、诗歌、《红楼梦》和神话故事等。这五光十色的艺术画廊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被收入《吉尼斯世界大全》。
颐和园长廊
颐和园长廊
颐和园长廊
颐和园长廊
颐和园里蕴藏的文化魅力让它如永开不败的花,不被世人遗忘。在这座凝聚着北方的“阳”和南方的“阴”的园林内,中国的文化印记刻在每一个角落。清朝,这个北方蛮族建立的朝代,可以入侵中国的疆土,可以迫使中国人留他们的辫子,却无法征服远高于他们的中华文化。他们自己落后的文化,或消失,或融入中华文明的滔滔江水里,在中国历史的洪流中奔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