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八十年代研究机构的情报室
闲说八十年代研究机构的情报室
大学毕业有幸进入国内一流的大研究机构工作。多年后,对当年研究院内部的运行有了很多了解。
咱,今天不说论资排辈十分严重,单说科技资料情报的事。
搞科技研究,不阅读外文科技期刊不行,不经常关心自己科研相关的国际动向不行。当然,也有不少人不读不查的,那只能做做下手。只要有点上进心,都会常进图书馆翻阅期刊。不过,有党票的不一样,有倚风而上的机会。
研究机构在国内有多种级别。一流研究所都有较多的外文科技期刊,有齐全的索引期刊。不过,大多数外来的期刊都是国内影印本,那时国家没钱大量订购原版的,只能国内自己翻印。由于中国那时都没有版权,因而没事,但要晚2, 3个月才能读到。如果想尽快读到当期刊物,就得抽空去上海科技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但也要晚3个星期,因为人家需要拿去先翻印。 查专利,必须去科技图书馆,但只有国际专利、苏联专利和日本专利。其它的专利估计是首都有,若没有,真的需要,可以申请委托大使馆派人去查。
一般的科研人员都懂英语,程度良莠不齐。也有不少人懂两门英俄、英德、英日。绝大多数的外语水平是能读懂专业的外语文章,需备字典。因此,八十年代外语出国培训班兴起,大幅度提高了外语的听讲能力。外语最好的高人 (圣约翰大学毕业的) 基本上多在情报室,这些圣约翰大学毕业的人都是专业人员,因为外语太厉害,就派到情报室工作。也有其它英语好的专业人员进入情报室。也有的人英语好,手上功夫欠缺 (搞科研与实验,手上功夫很重要),就到情报室去,较为合适。若外国语学院毕业生来的,不懂专业不行,不能很好地上手,得有人带和进修专业。隔行如隔山,专业不同也不行。这个时候,圣约翰出来的老人词汇量广,可以罩住多方面,是情报室的主心骨。
情报室的工作主要是查阅资料,写一些有导向型的综述,或翻译国外重要的有指导意义的综述和文章。有稿费的,不很多,但很实惠。不吃毒气,不花尽脑汁,写东西有外快。因而有些中年专业人员很愿意去情报室。英语一般的人,情报室会拒绝你加入。
那个年代,查阅文献索引老累人了。很多文献索引期刊有一块、两块红砖这么厚,好重。有时需要爬上梯子去取,有的需要俯身到书架下方去取。然后翻开字如蚂蚁的索引一点点查。查到了,再去找期刊杂志阅读。哪里有现在电脑搜索这么方便和快捷。经常听到图书管理员叹声道:“光是CA文献索引,一年半壁墙。地方越来越挤了”。科技大发展,计算机一面世,轻松地解决了这一大难题,也大大提高了效率。
一份心血一份收获。劳累地去查文献也是有回报的,比他人更了解新动向新信息 (这非常重要,尤其在信息不通畅的年代)。再者,可以写写科技文摘,投稿国内科技动向方面的杂志。一条文摘一般是写稿的两元钱,审稿的一元钱。一个月写五篇就有十元钱收入,在那个年代不少了。我的私房钱就是这么来的,一元、两元存起来的。也可以写写综述,按字数和重要程度算稿费,钱更多。这些钱后来都用于贴邮票寄信给国外教授,寻找留学机会和奖学金。
业务有联系的一家研究所,有一位上一医毕业的老大学生,英语好,业务好,经常写文摘写综述,外快不少。所里有个小姑娘很上进也很漂亮,向他求教英语学习。一来二去,产生情愫,暗结胎儿。两人相差20岁以上,男方只得离婚娶她。此时男方已有两个儿子,夫妻感情也不错。但是小姑娘肚子渐大,又不肯打胎。男方狠心离婚,每月将工资的3/5作为儿子的生活费。两人婚后,又生了男孩。所里有人问那个小姑娘,他的工资一半多给前妻了,你家怎么开销啊?女的答道:没事,他每个月多写文摘,再写综述。可以把钱挣回来的。可见,这也是勤劳生钱的法子。于是一连好几年,总是在各种国内科技期刊上看到她老公写的文摘和综述。为年轻老婆和小儿子,这个男人很拼。但,这件事也让这个男人失去了八十年代出国考察的机会。
往事一桩,想来有趣。那个年代不像现在这么开放,科技情报信息值点小钱,这也是科技人员唯一合法地攒私房钱的渠道。我攒的很辛苦,回报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