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和中国人(3)
(三)俄罗斯是“战斗的民族”吗?
不知从何时起,“战斗民族”成了俄罗斯民族特色的代名词。其实,这是不全面的。除了“战斗”之外,还有多重民族性缠绕在一起。要给俄罗斯这个民族下定义,是一件很难的事。有个俄罗斯诗人说过“俄罗斯是一个谜,只能感知和触摸,永远也不可能用理性来理解”。
俄罗斯这个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民族是一个有着苦难历史的悲情民族,罗马帝国称斯拉夫人为奴隶,长期的历史沿革,使俄罗斯人兼有强者和弱者双重心理,在漫长的历史中被别人侵略过也侵略过别人,被别人统治过也统治过别人。
俄罗斯是一个悲情的民族。
被大家誉为“战斗民族”的俄罗斯,在历史上是一个饱受外族侵略的国家。蒙古帝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拿破仑的法兰西,希特勒的德意志,甚至波兰,捷克都曾挥师莫斯科城下。还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等,俄罗斯都是被当作为不堪一击的“弱国”,让当时的强国长驱直入,人民饱受摧残。虽然后来依靠俄罗斯幅员辽阔的纵深和“喀山圣母”的神助--极度的严寒天气,拯救了俄罗斯,一次又一次的反败为胜,拯救了这个希特勒形容的“一脚就可以踹塌”的国家,但俄罗斯在战争中付出的代价是无比巨大的,战争留在人民心里的伤痕是无比深刻的。这个民族一次又一次上演了“弱者战胜强者”的悲怆的历史活剧,而且让敌人付出双倍的代价。从目前俄罗斯对待西方的超强硬态度和“不对等的报复”,就可以看出这个民族的心态。沙皇俄国是在18世纪才拼命追赶西方文明的,西方人对俄罗斯人有着极端的偏见。尽管俄罗斯这个欧亚国家的欧洲部分占了欧州面积的一半,俄罗斯人也特别想成为文明的欧洲人,但是欧洲人一直把俄罗斯人拒之门外。欧洲的绅士们甚至用“东方的野蛮人”,“没有教养,没有知识的农民”来表示他们的轻蔑和鄙夷。甚至欧洲的华人也是这样认为,我们去欧洲开华人华侨大会,那里的华人问我们,你们从哪里来?我们回答:欧洲,莫斯科。他们却很不屑的说,你们那里不算欧洲,这次你们就好好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欧洲吧!电影《巴顿将军》有一段情节,苏军和美军在被占领的柏林联欢庆祝胜利,巴顿面无表情的斜视着忘乎所以的跳到桌子上狂舞的的苏联大兵,然后走到朱可夫面前,当面叫他“狗崽子”,朱可夫同样以“狗崽子”回敬,充分的表现了当时的西方对俄罗斯的看法。在整个的“冷战”时期,苏联人用尽洪荒之力,在军备,宇航等各方面与美欧竞争,耗尽国力,只为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果不但优越性没有显示出来,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却大大落后于西方,最可悲的是还被自己阵营的中国骂为“修正主义”。从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的时期开始,苏联“自甘示弱”,与西方和解,一直希望向西方靠拢。年轻人羡慕西方的生活方式,“小白桦”特供店里的欧美商品令普通人垂涎。1991年,社会主义的苏联终于寿终正寝。解体之后,已经沦为二流国家的俄罗斯拼命的迎合西方,渴望进入“自由民主”的世界,甚至曾多次提出要加入北约的要求。但西方并不买账。解体多年,冷酷的现实,经济崩溃,车臣战争,官员腐败,贫富悬殊,一种被“忽悠”了的感觉使俄罗斯人从疑惑失望,进而愤怒绝望。俄罗斯人对美国人的心态开始有了变化。几经碰壁之后,俄罗斯明白了一个道理,要让俄罗斯重振大国雄风,跟在美国后面听喝,吃剩饭没有出路。强人普京代表“弱国”俄罗斯果断与西方说“不”,决定自立门户,你不带我玩儿,我也不和你玩儿了。反正我有那么多核弹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于是有了现在俄罗斯人对美欧的一系列强硬的姿态。现在,虽然俄罗斯在武器装备上对于美国仍然是“弱者”,在经济上更是“弱者”,但正是这种“虽弱还硬”的心态成就了俄罗斯。每年的红场大阅兵,都集中地表现出俄罗斯人的这种心态,气势磅礴,激发着民族的自豪感,展示着武装力量的威力。但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只有俄罗斯,中国,朝鲜,印度,伊朗等国家在阅兵,而世界最强的军事大国美国和北约诸国却从来不阅兵?这是不是恰恰体现了对强权的示威和不屈服的心态呢?
俄罗斯是一个有神论和无神论交织的民族。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从西到东几乎跨越半个地球,11个时区。国土大部分在亚洲,有一百多个少数民族。特殊的发展历史,东西方文明的碰撞,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织,以及拔苗助长的速度从农奴制飞速进入资本主义又突然进入社会主义。这种眼花缭乱的社会变革,使俄罗斯人的思想意识处于极度的混乱无序。东部的蒙古文化,西部的欧洲文化,南部的地中海文化的巨大差异和冲突,使俄罗斯人来不及消化和理解。脱下拜占庭的长衫,换上了蒙古的袍子,又戴上了法国的假发,紧接着穿上欧式的西服,又换上了列宁装。哪一款是俄罗斯的?从希腊的多神教,到拜占庭的东正教,到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再回到东正教,从斯大林1931年炸毁东正教的主领大教堂一耶稣救世主大教堂,宣布东正教是人民的敌人,到1991年叶利欣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重建耶稣救世主大教堂,东正教一下子变成了俄罗斯的国教。经过这一系反复折腾以后,终于又回到了1000多年前的原点(俄罗斯是公元998年皈依的东正教)。大家可能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每年“胜利日”阅兵式,国防部长绍伊古从克里姆林宫出来,必先脱帽,在胸前画十字,祈祷主耶稣保佑俄罗斯国泰民安,然后才戴上帽子检阅三军。这标志着,俄罗斯在意识形态上已经完全脱离了苏联的社会形态,由无神论走向有神论。如果说,现在的中国定位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么俄罗斯就是“俄罗斯特色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使东正教则迅速的攀升回自己的社会高度。东正教的迅速回归,填补了苏联解体时造成的信仰空白,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塌方式的巨大社会变革而引发的社会动乱和暴乱,甚至内战。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和美国人信仰的基督教,和欧洲天主教,新教都是同出一源。这也是美国和西方没有把俄罗斯列为“共产主义国家,和伊斯兰邪恶国家”的原因。从这个角度看,俄美之间不存在意识形态的问题,很容易相互沟通和达成谅解。尽管俄罗斯这个“三权分治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不那么“资本主义”,但是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普京不必要再背负苏联历史的沉重的十字架,对前苏联的几大“结症”都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并作出肯定的结论。如“卡廷森林”事件,斯大林的“大清洗,大迫害”等等。2017年在莫斯科建立了“悲伤之墙”,刻上“了解”,“记住”,“审判”,“原谅”字样,并说道“不准以任何的理由,包括国家最高利益的需要,为这场反人类的罪行开脱”。普京的举措大大的达到了“安内”的效果。东正教的“回归”,取代了马列主义,也逐渐使俄罗斯混乱的意识形态变得统一和清晰起来。当然,以“俄罗斯共产党”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信仰无神论,但毕竟人数越来越少了。现在,在俄罗斯每新建一个生活小区,必配一个东正教堂,而且香火旺盛,不管信不信,孩子出生到教堂做洗礼是必不可少的。神学院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政府对东正教的扶植和东正教对政府的支持形成良性互动。每到东正教的重大节日,普京总统一定要去教堂,与信众一起赞美上帝。总统就职也会受到大主教的祈福。有神论把无神论压挤到了狭小的空间。我参加过许多老布尔什维克的葬礼,大都按东正教的礼仪进行,由神父主持,超度灵魂。这些一生坚信马列的老苏共党员,一辈子信仰无神论,到头来没到马克思那里去报到,而是最终回到了上帝的怀抱。现在的俄罗斯,“有神论”和“无神论”似乎不像原来那样水火不容。东正教与其说是一种宗教,不如说是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正在逐渐取代共产主义思想成了全社会共同遵守的“契约和准则”。
俄罗斯是一个崇拜权威的民族。
俄罗斯人不仅崇拜神权威,更崇拜人权威。这和西方有很大的差别。沙俄时代如此,苏联时代如此,解体以后还是如此。而且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不管你是男是女,从维京海盗留利克,到彼得大帝,还有德国女人叶卡捷琳娜二世,格鲁吉亚人斯大林,都被当成神一样的崇拜,仰视称颂,伏地臣服。电影“列宁在十月”里面有临时政府的官员和外国公使的一段对话,大意是:“给钱给烦了吗?不!是听话听烦了。要土地吗,割去半个俄国好了,但你们要给我们派个人来,一个掌刀的,一个真正的刽子手。”言下之意是不管哪国人,只要是一个权威,能镇压布尔什维克就行。尽管赫鲁晓夫曾大胆的挑战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是这种权威崇拜,或曰英雄崇拜在俄罗斯民族的心灵深处还是根深蒂固的。西方的“民主”在俄罗斯人的头脑里还是十分淡漠的。现在车臣与俄罗斯政府的关系,完全建立在车臣总统小卡德罗夫对普京的“至死效忠”级的个人崇拜上。俄罗斯人“懒得”去关心政治,“懒得”去争取民主权利,有个我崇拜的人替我管好国家就行了,我还落个“清闲”。纳瓦尔尼这些反对派在绝大多数俄罗斯人那里是没有市场的。我有一次在出租车上和司机聊天,说到高官腐败问题,他的回答居然是:“只要把国家治理好了,多住几套房子,多有几艘游艇算什么呀?”“人治”到现在为止还为广大的俄罗斯民众所接受,相比起叶利欣时代的“民主”把俄罗斯弄得一团糟,现在的“专政”倒使俄罗斯危地重生,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普京找回来了俄罗斯人的面子,这使爱面子的俄罗斯人重新拾回了解体以后失去的尊严,重新认为俄罗斯在世界上还是有分量的,做一个俄罗斯人还是值得骄傲的。普京是一位俄罗斯几代人,各派政治力量,各民族,各种宗教信仰都能接受的领导人,而且他可以把年轻一代和老一代连接起来。当纳瓦尔内组织反政府大游行时,许多老人走上街头,劝说参加游行的年轻人:我们经历过国家分裂和动乱的痛苦,不想让你们再经历一次了。俄罗斯人不但崇尚权威,同时对政府强力镇压反政府的游行,普遍认同。正如普京所说诸如“黑命贵”的运动和什么“颜色革命”在俄罗斯这个国家是不会发生的。尤其是黑人,在俄罗斯老实的像猫一样。普京政府是号准了俄罗斯民意的脉搏,一个崇尚权威的民族,需要一个大家崇尚的权威来领导。这也就是现在俄罗斯的政体可以延续的原因。
俄罗斯是一个性格矛盾的民族。
社会制度的频繁更迭,意识形态的大起大落,唯物唯心的相互交替,这一切造成了俄罗斯人信仰的混乱,性格的多元化和双重性。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词汇来形容和界定。俄罗斯是一个既强大又懦弱,既骄傲又自卑,既文明又野蛮,既聪明又愚蠢,既大度又狭隘,既热情又冷漠,既高雅又粗俗,既自信又心虚,两种极端矛盾的性格集于一身的民族,这在世界上还是不多见的。俄罗斯是一个热情洋溢,性格开朗的民族,但我要告诉你俄罗斯人不爱笑,你一定很奇怪。我在卫国战争博物馆看到一张照片,是美苏两军在柏林会师,一大排美苏士兵在合影,美军士兵笑的阳光灿烂,苏军士兵却一脸严肃。俄罗斯人的确对笑很吝啬,尤其不对陌生人笑,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俄罗斯人一方面对妇女特别尊重,进门脱大衣,出门穿大衣都有男人抢着伺候,如果到超市购物,男人必须承担所有负荷,否则就会遭到别人的指责。而另一方面,俄罗斯对女人家庭暴力,非常普遍。俄罗斯是文学艺术大国,音乐,美术,文学在世界上都独树一帜,但这样一个艺术大国里,俄罗斯人对高雅艺术的崇尚和野蛮,粗暴,酗酒的性格,简直判若天壤。托尔斯泰的“复活”深刻的描写了俄国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和赎罪心理,作者本人也最终“自我流放”,客死他乡。很多人一生处在纠结,矛盾中不能自拔。俄罗斯人的性格多元,复杂,矛盾,真是难以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界定。
俄罗斯是一个非常喜欢熊的民族。
30年来,我天天在感知和触摸俄罗斯,到头来也没有捋出头绪来。但我觉得用“熊”来形容俄罗斯人还是较为贴切的。这个熊,不是人们常说的白色的北极熊,而是棕熊或黑熊。我不禁想起19世纪末的一张漫画“时局全图”,一只代表俄罗斯的凶恶的大黑熊,站在我国版图的东北,贪婪的盯着我国的内地。这可能是上世纪初中国人对俄罗斯的印象。但俄罗斯人对熊的看法,却完全是另一回事。俄罗斯人把熊当成人们善良,憨厚的朋友,在许多宗教传说和童话故事里,熊都是帮助人类惩恶扬善的正面形象。许多餐厅,都有熊端着伏特加一脸憨笑的欢迎你。连奥运会吉祥物都是“小熊米沙”。戈尔巴乔夫,梅德韦杰夫的名字里都有熊的意思。熊体态肥壮,和善慵懒,憨态可掬,但又凶悍无比,虎豹惧之。不要光看狗熊掰棒子,熊是极为聪明的动物,它居然能够用肥厚的熊掌把激流中的游鱼捞上来。憨厚又不乏聪明,和善又不乏凶狠。你要是把五大三粗的俄罗斯人当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壮汉,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的聪明和睿智往往掩盖在粗壮,憨厚的外表之下。
俄罗斯是一个爱喝酒的民族。
俄罗斯人酗酒,世界闻名。俄罗斯人只认一种酒——伏特加,俄语叫“Водка”,是水“Вода”这个单词的“爱称”(字典上的术语是“指小,表爱”),如果直接翻译,伏特加就是“可爱的小水儿”。水是人生须臾不可以缺少的,那么“可爱的小水儿”更是一分钟也不能缺的。俄罗斯人对伏特加感情深厚,甚至超过水。俄罗斯的酒文化与中国不同,中国是尽量让别人多喝,自己少喝,俄罗斯人是根本不关心别人喝多少,自已喝足了算,永远是“我干了,你随意”。中国人来晚了要自罚三杯,俄罗斯人来晚了,要被罚看着别人喝三圈,自己不许喝。 酗酒已成为俄罗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大阻碍了俄罗斯走向文明的步伐,到现在为止地铁站附近还可以看到三五成群无家可归的醉鬼,冬天也常有醉汉冻死街头。酗酒给俄罗斯人带来许多次生灾害,如车祸,打架斗殴,疾病……,再加之生活的压力,心情郁闷,社会的大变革让他们不知所措,伏特加便是他们摆脱痛苦的最好的办法,这也许就是俄罗斯男人平均寿命只有六十几岁的原因之一吧。戈尔巴乔夫时期试图开展新生活运动,严令禁酒,似乎不喝酒俄罗斯人就可以进入西方文明了。但很快,又完全放开酒禁。因为叶利欣是个爱喝酒的人,他最为夸张的一次是到外国访问,因喝多了,下不了飞机。喝酒也是中俄商贸谈判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俄罗斯解体初期,一瓶二锅头可以换到一件上好的皮衣。多少中俄贸易谈判的成功,都是和俄罗斯人拼酒拼出来的。据说中国的航母“瓦良格”号的收购,二锅头是立了头功的。所幸的是俄罗斯总统普京不喝酒,真是俄罗斯人民的福祉。
俄罗斯是一个干了再说的民族。
俄罗斯人不善于慎思。决策果断,不计后果,先干了再说。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做你该做的事,让未来顺其自然。”大家开玩笑,无论苏联诞生的“十月革命”,还是苏联解体的“8.19事件”,都是干了再说,一天搞定。而接踵而来的国内战争和经济危机则使一个新的政体摇摇欲坠,千疮百孔,连绵十几年恢复不了元气。而这种“先干了再说”的性格,着实让西方很头疼。这倒真应了那句话:“不破不立,先破后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克里米亚“回归”,乌克兰危机,都是说干就干,不留余地。但是在强硬之中也透着智慧,可以发出“不惜动用核武器”的狠话,也可以对美国说俄罗斯总统是“刽子手”时一笑了之,然后是“祝你健康”,再加一句“绝不带讽刺意味”。知道了俄罗斯性格中的这些特点,就知道为什么他们老不按规矩出牌了,这是因为他们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规矩”,让你琢磨不定。
俄罗斯人是具有“穷贵族气”的民族。
俄罗斯人有点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明明已落到了站着喝酒的地步了,就是脱不下那身长衫来。俄罗斯人可以吃的差一点,穿的差一点,但是极为要脸面。俄罗斯的大学教授,中学老师,西服领带是必不可少,绝不会穿着T恤去上课。再穷也要到剧院欣赏歌剧,芭蕾,话剧。据统计俄罗斯人的高档文化消费占工资的比例排在世界前列。为了看戏,往往还要订购豪华的服装和与之相匹配的首饰。如果高档咖啡厅和麦当劳毗邻,那肯定是咖啡厅人满为患,麦当劳稀稀落落,尽管前者的价格大大高于后者。消费者要的就是那个“贵族”的感觉,宁可在咖啡厅里找“贵族”的感觉,也不愿意在麦当劳省钱。周末去“别墅”,当年是“贵族”的专利,现在莫斯科绝大多数的家庭郊外都有别墅,除周末外,夏天大约有两个月在郊外避暑。这时,是彻底的休息,有多大的买卖也不做了。我们公司有个司机,我叫他周末加班两天,付双工资。他说:不行,我要到别墅休息。我知道他生活很困难,而且他的“别墅”也极为简陋。因为事关重要,我说三倍工资也行。但他坚持说,“对不起,我要到郊外去休闲,钱可以再挣,可明天的阳光以后不会再有。你比我有钱,但你不如我会生活”。司机的这番话,像个哲学家,让我无话可说。只好让他像个“贵族”一样去享受“明天的太阳”吧。我想,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大部分俄罗斯人并没有因为中国的“腾飞”而对腰包鼓鼓的中国人高看一等,相反,是以一种“贵族”式的清高予以侧目,尽管他们连“穷贵族”也谈不上,充其量也就是沾上点“气”。
俄罗斯是一个对自己人好于外人的民族。
中国是礼仪之邦,对外国人要好于对自己人。俄罗斯正相反,他们对自己人比非我族类要好的多。俄罗斯政府对他的子民,拿一句俗话说:就是“护犊子”。俄罗斯对自己的人民的医疗,教育,住房方面的政策,传袭了原苏联的制度,大部分人感受到政府的惠泽,所以对国家有归属感。普京之所以能够如此有底气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他在国内对老百姓的好处所赢得的高支持率是很重要的。普京有句名言,我们只有两个盟友—军队和人民。相反,俄罗斯对外国人的政策却非常苛刻,各部门的态度也很生硬。有一个特别夸张的事,有一次我从国内回俄罗斯,过边检时,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个不会说俄语的中国人,边检人员用俄语问了许多问题,他都一脸茫然。后来,那个中国人说,可不可以说英语,那个边检人员居然大怒,说:这是俄罗斯,为什么要说英语?你不会俄语,到俄罗斯干什么来了?大有不让入境的感觉。我马上过去用俄语解了围。30年了,我没听俄罗斯的边检人员说过一句“欢迎来到俄罗斯”的话,而是一张严肃的冷脸和审视的眼神。。其实,俄罗斯人的排外心理,是苏联时期和西方的“冷战”造成的,似乎一切进入俄罗斯的外国人都有间谍的嫌疑,对外国人有一种特殊的警惕和排斥。解体初期的光头党对中国人施暴,不法警察对华商的敲诈欺压,对外国公司的苛刻限制,以及发生在疫情初期的驱华事件等等,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态度以及两国人民的关系的不对等性。
俄罗斯有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少数民族,唯独没有“汉族”。汉族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族群团体。华人很难在俄罗斯定居,旅俄华人融入俄罗斯主流社会更是不可能的。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是图瓦族,这个少数民族在俄罗斯只有不到30万人,而在俄数量远远超出其他民族的“汉族”,却在俄罗斯民族大家庭里没有一席之地。可是在中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里,却有着仅仅15609人的“俄罗斯族”。这也许就是两国的文化差异和不对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