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吃什么副食品
邻居小陈是台湾人,有一天说,要去给宝宝买些副食品。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因为在我的生活中,副食品是芝麻酱、豆腐干、榨菜咸菜疙瘩什么的,副食店卖的是油盐酱醋和烟酒之类的商品。给宝宝买什么副食品?原来在台湾国语中,副食品是指婴儿食品,也叫食物泥,像“宝宝粥”“蔬菜泥”等。
台湾军队里也有“副食品”的说法,兵营和以前的眷村餐厅里挂着主食和副食品两个牌子,副食品牌子上写着“麻婆豆腐”“宫保鸡丁”等菜名,跟芝麻酱没关系。台湾军营中的副食品就是“下饭菜”,怎么会与大陆副食品的概念不同呢?台湾老兵怎么就没有把大陆副食品带到台湾呢?
去问问老人,解放前的副食品是什么,他们想不起来,记忆只倒退到五六十年代去副食店打酱油。解放前有粮店、茶叶店、布店、书店什么的,可是想不起来什么地方有副食店。解放前就没有副食品这个概念,台湾老兵何从带到台湾。
中国饮食文化专家高成鸢认为,“副食品”一词是大陆50年代“饿出来的”。1955年,中国粮食开始出现短缺,投机倒把严重,政府实行配给,发行粮票,凭票购买大米白面。半年后,北京成立了第一家“副食店”,专卖不需要粮票购买的食品,像油盐酱醋,包括肉类和鸡蛋,统称“副食”。粮店和副食店分家,这样才有了主食与副食之分。
困难时期没有了米面,连棒子面也买不着了,就拿白薯当粮食,粮店门口白薯堆成山,一斤粮票可以买五斤白薯。后来就剩白薯干了,记得早上上学以前的早饭就是两片白薯干。白薯到底是主食还是副食,见仁见智。要是白薯能算主食,那土豆、山药、芋头呢?2008年中央电视台对观众进行采访,问这四种食物是主食还是副食,大部分人都说是副食,但观众中上了岁数的人都说是主食。要是有淀粉就算主食,就应该把栗子也算进来。老佛爷慈禧太后最爱的栗子面窝头可是上等主食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超市的出现,大街小巷里的副食店也一个一个关门了。现在北京只剩下赵府街一家副食品商店,1956年成立,几经周折,至今墙头上还贴着老商品广告,还保留着传统的销售方式。顾客们带着瓶瓶罐罐来打酱油、芝麻酱什么的,放在老式台秤上看看是几斤几两,劈里啪啦打着算盘,您就准备付钱吧。虽然不见了大酱缸,盛酱菜的是塑料盆,装酱油的是不锈钢桶,窗口装着冷气机,一进来还是会有穿越时空的感觉,恍如隔世,又回到了五六十年代。
像“大跃进”“文革”“知青”一样,“副食品”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产物,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而且一直延用到现在。只有在百度上搜索才会显示大陆人熟悉的副食品,谷歌不认识这个词,输入“副食品”显示的信息是婴儿食品。赵府街副食品商店能够生存到现在,应该得到赞扬和支持。它是活的博物馆,是历史的见证,应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