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不懂“酱子”说起
台湾国语很有意思,不但发音听起来与大陆普通话不同,而且很多用词也不一样。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交流,但初到台湾有时会让人一头露水。
第一个让我困惑的字是“酱子”。台湾人诧异时喜欢说“这样子”,就像北京人说“是吗”。“这样子”让台湾人用台湾腔说就变成了“酱子”。在饭馆点菜,服务员也总是说“就酱子”,意思是问“就这些?”,让我尴尬了好几次才最终搞明白,最后也学着说,“就酱子”- 就这些。
另一个有意思的字是“而已”。普通话中“而已”不是高频词,通常是用来表示数量不多,比方说“去了三天而已”,“十块钱而已”等等,也可以表示“仅仅”,如“我只是好奇而已”。在台湾国语中,“而已”是日常用语,也常常来表达不在乎,还用于表示方位。如果问路,就会听到台湾人告诉你“前边而已”。再加上台湾腔发音,就变成了“前边额以”,刚开始还真有点糊涂。
台湾国语好像不太区分“一下”和“一会儿”的用法。这两个字有时侯没有太大区别,比方说“休息一下”和“休息一会”。台湾国语用“一下”多,而且总是放在句尾,“我昨天迟到了一下”“我得补充体力一下”“有空吗?想跟你聊天一下”。
台湾国语中的量词也用的不太规范,比方说“爬山要小心哦,路非常小条”“一碗就够,面非常大碗”“那是多么一件舒服的事”。一位在美国的台湾朋友要回台北,说“要回家竟然觉得很感动”。“感动”是兴奋、激动的意思?看过这样一个餐厅广告:“这里的牛排很大块,口感也会比较多汁一点,还可以欣赏风景带来的感动”。有的字,也许是个人用法,并没有代表性。有一次在台北坐计程车,朋友告诉司机“那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很尴尬,不要直走,前面往右转比较单纯”。听起来似乎也明白意思,只是普通话中“尴尬”和“单纯”是绝对不会这样用的。
不久前,一个上海朋友跟我探讨相机问题,看了看我用的电池,说“你的长得跟我的一样”。我愣了一会儿,问她两个电池可以长得一样吗?她也愣了一下,回忆上海话好像也不能这样说。台湾国语就可以说“两个房子长得一样”,这位上海朋友一定是受了台湾国语影响。其实,语言就是相互影响,潜移默化,现在大陆的年轻人开始用国语“超多”,只是我们老一代人“比较不会”用。《我的前半生》中老卓(陈道明饰)开的日本料理店就叫“酱子”,好像是台湾人在说“这样子”。
总之,台湾国语不能算规范,但别扭中透着可爱,“这种举动太超过”“不要那么进去”“不是你想象中的容易”“你怎么都忘记”“他比较独立性”“我们往下一个景点过去”“对不起,有点大声”。当然,这种国语只是街面上的语言,就像老北京人一样,“上哪儿去一大早这是您啊?”,是老百姓的话,不标准。
以上是我这个北京人的观察而已,南方人也许会说,我们就是这么说啊!那就敬请原谅我少见多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