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霜:写在《孩子,我该怎么爱你》育儿随笔出版时
晓霜的育儿随笔《孩子,我该怎么爱你》终于在中国正式上架哦!
《孩子,我该怎么爱你》购书二维码,请见文后
* * *
曾经尝试过写散文和小说,但我从来没想过写“育儿经”。这本集子的产生,纯属偶然。
三年前,女儿考上了普林斯顿大学,马上要离开旧金山湾区到东部去上大学,一位北大校友邀请我加入东岸大学论坛,那里有很多藤娃的爸爸妈妈,还有几位马上要成为女儿新同学的爸爸妈妈;那里有许多热心的家长分享育儿经验; 也有渴望子女成才,前来虚心请教的家长。
这是一个很独特的家长群,我们常常在微信上看到有组织的、 有主题的分享,很多讨论都围绕着孩子的升学和教育问题。大家也一起分享好文章,时事评论,甚至大家热烈讨论过“什么是幸福”,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后把大家讨论的关于幸福的对话,写成了一个神奇的数学公式。这是一群高智商而且非常有趣的家长,我在这里认识了几位性情相通、喜欢文学艺术的朋友,大家在一起交流,好像是认识多年的老朋友似的。
东岸大学论坛邀请大家给新创办的公众号投稿,我传了一两篇文章,他们很欣赏,于是开始在东岸两个公众号,《东岸之声》和《东岸博览》发文章,有些是与孩子的教育有关的主题,也有其他的散文和随笔。我写的第一篇育儿随笔是“女儿学画记”,没想到很多朋友喜欢并转发。
十几年来忙于工作和孩子,生活的琐碎和工作的繁忙让我远离了文学,远离了中文。我的工作语言完全是英文,同事中几乎没有中国人,没人懂中文。空巢生活和微信唤醒了我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也许是因为女儿上了藤校,我被邀请到多处参加讲座及家长论坛,我把这些分享断断续续地写成了文字。走到哪里随手拍上几张照片,记录一些瞬间,写下几句感言,还有与女儿的交流对话,朋友们看到了,建议写成文章,于是又多写了几篇。
杜克的好朋友李喆在忆乡坊文学城看到我的一篇文章,与我联系上。她正在创办“重归伊甸园”的公号,约我投稿,于是写得更多了。
通过写作,以文会友,结识了一些新朋友,大家从彼此的分享中得到很多乐趣和鼓励。
随着一对儿女离家上大学,我的写作兴趣开始转移,但是不写一篇儿子的文章总觉得不够完整。那天参加了一场特殊儿童举办的慈善演出,那个晚上我含着泪,一口气写了一篇陪伴儿子长大的文章,没想到很多朋友和读者读后感慨万千。特别是有一些特殊儿童的父母受到鼓励,他们的反馈感人肺腑。几位朋友建议出本集子,这是这本集子产生的缘由。
这些写作完全是无功利、无目的性的,都是很随意、很感性的分享。没有深思熟虑的智慧,也没有完整、系统的教育理念,但我相信这些文字里有着我的真性情、真情感。它记录了我一路陪伴孩子过程中的焦虑、困惑、探索、思考和成长。
这些文字应该说不是真正文学意义上的写作尝试。它对我个人的意义,莫过于如同拿起照相机,给孩子和我留下几张照片,用文字的形式捕捉一些已逝的、与孩子共处的时光。
如果这里的某些文字、某个场景、某种心情,能够与你“相遇”或共鸣,那是我的幸运。
感谢丽莎 (三人行)、林静和你们编辑的《东岸之声》和《东岸博览 》的支持; 感谢清暇老师,《 留美学子》的陈屹老师,《天目育才》的 Wayne Cheng 先生,你们的鼓励和帮助让这本集子成为可能。感谢卢勤老师和方云华老师在百忙中为这本集子作序,你们对我和孩子的影响,超过你们的想象。感谢好友寓宏,李喆给我的友情和帮助。感谢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别飞老师和李梦雪编辑的辛苦付出。感谢很多热心的读者朋友,难忘你们的友情鼓励和一路相伴 (这个名单实在太长,无法一一陈列)。最后感谢我的先生和孩子,还有我的至亲至友, 你们让我感到活在这个世上是幸福的。
感谢著名的“知心姐姐”、教育专家卢勤,两位知名教育作家清瑕老师和陈屹老师,老同学名律师李俊平,文友林静为晓霜的书写的荐言。
购书请点击左下方的二维码!
欢迎转发和分享!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