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从忠臣之死看儒家文化的困境

从忠臣之死看儒家文化的困境

博客

       

君臣关系是儒家文化中的“五倫”之首。

在早期的儒家經典中,君臣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责任。例如,孔子在《论语》第3章中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然而到了汉代,“五常”与“三綱”直接结合在一起。汉儒直截地说:君爲臣綱、父為子綱、夫爲妻綱。

这样,君臣之间的相互义务就变成了臣的义务,即对统治者的絕對忠诚。在2000年的中华帝国历史上,忠(仅服务于一个统治者,永不背叛他)一直是四个主要美德 “忠孝节义” 中的第一美德。

古代中国的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理想是成为帝师,帮助他进行统治。为了纠正君主的错误或不当行为,忠臣會死諫。

但是,当一个臣子的忠诚得不到任何回报时,也就是说,当实现他的理想的努力失败时,该臣子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两难的境地:要麽放弃他的信念,要麽放棄他的生命。

由于在不利的情况下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一个臣子的忠诚,因此,几乎所有知名的忠臣都是悲剧英雄。歷史上的屈原、比干都是如此。下面的故事來自《说苑》 4,也是一個典型:

晋骊姬谮[誣陷]太子申生于献公,献公将杀之。

公子重耳谓申生曰:「 为此者,非子[你]之罪也,子胡不进辞,辞[辯駁]之必免于罪。」

申生曰:「不可,我辞之,骊姬必有罪矣, 吾君老矣,微[如無]骊姬,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如何使吾君以恨终哉!」

重耳曰:「不辞,则不若速去矣。」

申生曰:「不可,去而免于此,是恶[抹黑]吾君也;夫彰父之过而取美诸侯,孰肯纳之?入困于宗,出困于逃, 是重[加重]吾恶也。吾闻之,忠[者]不暴[揭露]君,智[者]不重恶,勇[者]不逃死,如是者,吾以身当之。」

遂伏剑死。

在昏君的統治下,做忠臣就得死。顯而易見,忠臣之死標明了主張各就各位、各盡其職,以忠孝治天下的儒家文化的困境。

作爲臣子的士大夫、知識分子,只有抛棄愚忠,進而接受道家的“無爲”,才能擺脫困境,救自己的命。這似乎就是為什麽“儒道互補”在歷史上如此盛行的原因。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牟山雁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