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稳定美中关系的专家之见

稳定美中关系的专家之见

博客

纽约卡内基公司(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其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卡内基基金会”,是安德鲁·卡内基于1911年成立的一个慈善基金,旨在支持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教育项目。卡内基基金会资助建立了许多机构,其中包括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当时被称为哈佛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卡内基图书馆和儿童电视工作坊。卡内基公司也资助其他慈善组织,包括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EIP)、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CFAT)和卡内基科学研究所(CIS)。今天,卡内基基金会资助中国问题专家,进行政策相关的学术研究,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大陆。随着美中在乌克兰战争、台湾归属、南海争端和经济脱钩等问题上的分歧日益加剧,美中两国似乎在对抗的路上渐行渐远。卡内基基金会近日邀请了12名研究中国的知名专家,用大约100个或更少的字回答这么一个问题:美国和中国大陆可以单独采取什么步骤来帮助稳定双边关系 (下图 CGTN)? 以下为这些专家简介及他们对稳定美中关系的见解:

裘德·布兰切特(Jude Blanchette 下图 C-SPAN)现任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弗里曼中国研究主任(Freeman Chair in China Studies,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曾在北京工作,是一名著述颇丰的中国问题专家。知名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位于首都华盛顿,主要关注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问题。为了稳定双边关系,布兰切特认为美中政府应当出面:“国务卿布林肯应该发表讲话,明确而令人信服地宣布美国致力于维护一直以来的一个中国政策。作为回应,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也应该发表一篇演讲或文章,确认北京“统一”台湾是长期目标,且只会以和平与说服的方式实施。然后,两国都必须采取与其声明相符的行动。”

凯莎·布朗(Keisha Brown 下图 Twitter)为田纳西州立大学历史、政治学、地理和非洲研究系(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in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Political Science, Geography, and Africana Studies)副教授,专注于东亚地区,专门研究中国现代史。布朗还担任黑人中国核心小组联合创始人兼联合首席执行官(Cofounder and Co-CEO, Black China Caucus)。成立于2020年3月的黑人中国核心小组致力于促进所有自我认同的黑人专业人士对中国大陆的全面理解。布朗副教授对稳定美中关系之见是,促进人文交流:“在美中双边关系复杂的形势下,双方可以采取的一个潜在步骤是重振人文关系。鉴于近年来这些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理解鸿沟如何扩大,这种政策的好处在于其简单性。培养有助于个人层面理解、合作和协作的关系的能力是需要鼓励的基石,以帮助开创美中关系的新时代,既能重新吸引该领域的专家,又能激励进入该领域的人。” 

罗伯特·达利(Robert Daly 下图 YouTube)现任威尔逊中心基辛格中美研究所所长(Director, Kissinger Institute o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Wilson Center),曾在中国大陆工作生活了11年,包括在美国驻华大使馆的任职经历。返美后,达利先后任职于知名媒体和高校,直到2013年进入威尔逊中心。位于首都华盛顿的威尔逊中心全称为“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成立于1968年,是一家为公共政策提供信息而进行研究的准政府实体和智库,曾多次入选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s 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世界十大智库之列。达利认为美中关系的稳定需要双方各退一步:“中国应该在其国内和全球声明中摒弃双边关系中的所有摩擦都是美国的错的说法,承认竞争将成为未来几十年中美关系的主线。只有这样,基于现实的对话可能成为可能。美国则应该阐明一个全新的一个中国政策 -- 一个美国真正相信 – 并遵守执行的政策。该一个中国政策必须包括反对台湾独立和中国使用武力,并且断然拒绝台湾是美国资产的想法。任何美国领导人,如果偏离这一新一中政策,就应受到谴责。” 

M·泰勒·弗拉维尔(M. Taylor Fravel 下图 The Print)系麻省理工学院亚瑟/露丝·斯隆政治学教授兼安全研究项目主任(Arthur and Ruth Sloan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Director, Security Studies Program,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研究国际关系,重点关注国际安全、中国和东亚。弗拉维尔出版了两部关于中国大陆的专著 --《强大的边界,安全的国家:中国领土争端中的合作与冲突》(Strong Borders, Secure Nation: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in China’s Territorial Disputes)(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8年)和《积极防御:1949年以来的中国军事战略》(Active Defense: China's Military Strategy Since 1949)(普林斯顿本科出版社,2019年)。在弗拉维尔看来,美中双方至少应在私下划定各自的利益范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拥有最大的国防预算和核武器,美中必须在两国关系中达成妥协。方法之一便是让美国或中国大陆确定他们认为对方应有的合法利益,从而确定共存条件。或许,这对两国领导人来说在政治上很难做到。但如果能在私下非正式达成谅解,那也助于决定两国间竞争的范围、强度,以及某些情况下的界限。” 

保罗·哈内尔(Paul Haenle 下图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现担任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卡内基基金会莫里斯·R·格林伯格董事会主席(Maurice R. Greenberg Director's Chair, Carnegie China,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East Asian Institut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的客座高级研究员。哈内尔曾在美国驻华大使馆任职,也是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的美国代表团成员。哈内尔还曾在五角大楼担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办公室的中国、台湾和蒙古事务顾问。作为前陆军中校,哈内尔强调美中间保持包括军事对话在内的高层沟通渠道的重要性:“在美中关系面临的诸多挑战中,最紧迫的可能是缺乏高层和强有力的沟通渠道,包括军事对话。为了稳定双边关系,中美双方应努力建立和维护高层沟通渠道,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定一套原则和运作机制,以更好地管理美中关系,尽管分歧越来越多。管理竞争的另一种选择是双方都不希望的更大的对抗或更严重的冲突。”

林邦妮(Bonny Lin 下图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 European Affairs)现任中国力量项目主任、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亚洲安全高级研究员(Director of the China Power Project and Senior Fellow for Asian Security, Center for Strategic International Studies)。此前,她是兰德项目空军战略与条令项目(Strategy and Doctrine Program of RAND Project AIR FORCE)的代理副主任,也是兰德公司的政治学家。林邦妮在兰德公司主要分析中国大陆外交和国防政策的不同方面以及美中竞争,包括大陆对美国盟友和伙伴使用灰色地带战术。林邦妮还曾在国防部长办公室任职,担任台湾事务主任、中国国家事务主任和中国高级顾问。林邦妮认为,美中双方间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及各自的国内因素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但人际文流有可能减缓双方关系继续恶化:“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被竞争和不信任所主导 -- 双方均认为对方的野心和行动旨在损害自己地位和利益。各自的国内因素又促使领导人采取更强硬的立场,而非寻找共同点。在当前形势下,双方都无法接受任何一个政治上可行的步骤,来大幅“稳定”或改善紧张的两国关系。即便如此,两国还是应该保持尽可能多的互联互通,包括外交和军事接触以及贸易,并增加人文交流,以减缓关系的迅速恶化。” 

娜德姬·罗兰(Nadège Rolland 下图 C-SPAN2)现就职私立智库“亚洲研究局”,担任中国研究杰出研究员(Distinguished Fellow, China Studies, 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罗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的外交和国防政策、大战略,以及在世界舞台上作为大国的愿景。罗兰撰写编辑出版了多部与中国大陆相关的著作,包括:《中国的欧亚世纪?“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和战略含义》(China’s Eurasian Century? Political and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中国对新世界秩序的愿景》(China’s Vision for a New World Order)、《确保“一带一路”倡议倡议:中国在丝绸之路沿线不断发展的军事参与》(Secur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ina’s Evolving Military Engagement Along the Silk Roads)、和《新兴的以中国为中心的秩序:中国对实践中的世界新秩序的展望》(An Emerging China-Centric Order: China’s Vision for a New World Order in Practice)。罗兰建议美中认真谈判,以努力降低海上、空中、太空、外层空间和网络领域意外对抗:“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对立太深,任何简单的单方面姿态都无法缓解两国关系。与前任一样,现任中国政治领导层仍然认为,美国是一个敌对大国,想要挫败中国的崛起,限制其战略空间,并终止中国共产党的统治。两国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努力降低海上、空中、太空、外层空间和网络领域意外对抗的风险。只有当双方都同样抱有严肃认真地进行谈判的意愿时,降低两国意外对抗风险的努力才能奏效。” 

奥威尔·斯科勒(Orville Schell 下图 C-SPAN)现任位于纽约的亚瑟·罗斯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主任(Arthur Ross Director of the Center on U.S.-China Relations, Asia Society)。作为一名作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斯科勒以研究中国而闻名。之前,斯科勒还担任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研究生院(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院长。在斯科勒撰写出版的众多书籍中,有10部专注于中国大陆。斯科勒还是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成员。 斯科勒建议美中顶层接触并任命官员解决具体问题:“我们正处于一个危险的转折点。随着美中“接触”的操作系统变得功能失调,美中关系已经滑向越来越危险的悬崖,拜登总统应该打电话给中国领导人并建议美中各自任命三名值得信赖的前政府官员或政策专家,让他们在新加坡会面,提出一份可能的出口或政策禁令清单,提交给两位领导人考虑。然后,拜登和大陆领导习进平再举行面谈,以便确定如何让这些政策建议用于帮助将美中关系置于一个不同的、更稳定的基础上。” 

谢淑丽(Susan Shirk 下图 C-SPAN)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国际关系与太平洋研究生院研究教授和21世纪中国中心创始主席(Research Professor and Chair, Graduat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acific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21st Century China Center, UC San Diego)。谢淑丽被视为研究美中关系和中国大陆政治的最有影响力的专家之一,在中国研究方面著述颇丰,包括2022年出版的《过度扩张:中国如何破坏其和平崛起》(Overreach: How China Derailed Its Peaceful Rise)一书。谢淑丽曾在克林顿政府任职,于1997年至2000年间担任美国国务院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局副助理国务卿。谢淑丽认为,美国应该秉承其一以贯之的开放政策,而非像中国大陆那样煽动民族主义:“美中之间的竞争应该是一场争夺冠军的正常竞赛 -- 在不关闭合作大门的情况下,增加投资,取得更多成就。美国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开放,它确保了全球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开放政策再加上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来管理放开的风险,这是与中国竞争的最佳方式。目前在美国流行的排它性做法将对美国社会、高等教育和经济造成持久的伤害。在与中国竞争的同时,美国却在很多方面变得更像中国 -- 民族主义者,执着于安全,并将市场经济政治化。但美国应该成为更好的自己。” 

孙韵(Yun Sun 下图 Bloomberg)现就职于首都华盛顿的智库“史汀生中心”,担任东亚项目高级研究员兼联合主任和中国项目主任(Senior Fellow and Co-Director of the East Asia Program and Director of the China Program,The Stimson Center)。孙韵的研究方向为中国大陆外交政策、美中关系以及中国大陆与邻国和威权政权的关系。孙韵曾在2008至2011的3年间在中国大陆的一家美资公司工作,专门研究中国对冲突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政策。孙韵有着美中两国的求学经历,包括大陆中国外交学院亚太研究硕士,和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国际政策与实践硕士。在孙韵看来,当美国实行一项行动,尤其是与台湾有关的行动时,应该提前派员与中国大陆沟通,减少或降低中方的敌意:“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国内政治已经成为推动外交政策的关键因素,而且通常不是以积极的方式。它迫使两国政府在明知后果的情况下采取政策。在这些时刻,美国和中国可以采取的稳定关系的唯一措施就是考虑并采取积极行动来减轻损害。例如,如果众议院议长必须访问台湾,美国可以派遣一名高级领导人前往中国表达善意。同样,如果Xi必须访问莫斯科,他应该考虑与欧洲和乌克兰直接接触,以抵消影响。” 

董云裳/苏珊·桑顿(Susan Thornton 下图 Yahoo!finance)目前是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Law at the Yale Law School Paul Tsai China Center)的高级研究员和客座讲师。她还是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亚太安全论坛(Forum on Asia-Pacific Security,National Committee o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主任和布鲁金斯学会非常驻高级研究员。董云裳系职业外交官出身,自1991年始即在国务院,曾先后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和驻成都总领事馆工作。她2017年3月9日被任命为负责东亚事务的代理助理国务卿,并于12月24日被川普总统提名为助理国务卿。由于被共和党保守派视为对华“软弱”,董云裳的助理国务卿提名未被参议院批准。董云裳显然不认为美中关系短期内难以改善,故她仅呼吁双方的人员交流要恢复:“美中应尽快恢复两国之间的定期航班,并消除签证发放障碍。让人们旅行和聚会!华盛顿也应该重新安排布林肯国务卿对北京的访问。” 

杰西卡·陈·维斯(Jessica Chen Weiss 下图 THE NEW YORKER)康奈尔大学迈克尔·J·扎克中国与亚太研究教授(Michael J. Zak Professor for China and Asia-Pacific Studies, Cornell University),专门研究中美关系。陈·维斯曾在美国国务院工作,担任国务卿外交关系政策规划高级顾问(Secretary's Policy Planning Staff at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on a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Fellowship for Tenure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holars)。陈·维斯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大陆的文章和书籍,包括2014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发行的《强大的爱国者:中国外交关系中的民族主义抗议》(Powerful Patriots: Nationalist Protest i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陈·维斯认为美中双方尤其应在南海和台海减少实际敌视行动,防止危机发生和敌对行为螺旋升级:“考虑到两国政府都有兴趣为两国关系设定底线,最重要的一步是达成默契,限制可能引发危机或急剧升级的行动,特别是在台湾周围,也包括在中国南海。在我看来,应对近期危机最有效的护栏是相互减少近距离行动的频率。近距离(敌对)行动会增加风险并加剧紧张局势,而不会有意义地加强防御和威慑,无论是在南中国海还是台湾海峡。只要两国政府继续采取单方面行动来捍卫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却不同时就竞争和共存条件进行合理的谈判,那么威慑和否认对方的努力只会使一方行动 -- 另一方反应的对抗方式螺旋上升,最终削弱各自想要达成的威慑。” 

这些专家的进言管用吗?Nobody knows. 但是,拜登政府从国务卿布林肯、到国防部长奧斯丁、财政部长耶伦、商务部长雷蒙多、再到贸易谈判代表戴琪都期待同她/他们的中国大陆同事晤谈,说明他们意识到见面交流非常重要。因为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参考资料

Del Rosso, S. J. (2023). Ask the Experts: How to Stabilize U.S.-China Relations. 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 链接 https://www.carnegie.org/our-work/article/ask-experts-how-stabilize-us-china-relations/

Wiki. (2023). 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 链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negie_Corporation_of_New_York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国华P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