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彰武路今昔

彰武路今昔

博客

上海市区东北角上有一条不太显眼的彰武路,“文革”以前这条路起源于三号河的南岸,是一条由东先向西南然后折向西北方向的柏油马路。这里虽然属于杨浦区,但在马路起源的东边有一大片菜地,菜农们主要以种蔬菜和瓜果、饲养家禽和猪为生。

“文革”以前,从三号河南岸沿彰武路步行,马路右侧(也就是马路西侧)是同济大学的教职工宿舍区,左侧(马路东侧)的大院曾经是上海市航空技术学校的校园,校内主楼的南北两侧矗立着两幢东西轴线的教学楼,楼顶上分别放着“团结紧张”和“严肃活泼”的大幅标语牌,一看便可以想象出:这所学校有军事化的办学方针。每天早上六点,航校广播站播放起床号,晚九点新闻联播节目结束后播放熄灯号。这所学校的校纪严格,学生们除了每天早上在彰武路上出操,星期六晚上离校回家和星期天晚上返校以外,很少见到这所学校的学生外出。该校南门打开的时候,可以看见里面停放着一架单引擎的喷气式飞机,偶尔也会看见学生爬进驾驶舱,在里面练习操作。

走过这个校区,先往西南,然后折向西北方向,步行约二百米,到了与阜新路的交汇点,这里到彰武路的末端四平路约莫三百米,为居民区服务的主要商店集中在这个地段。改革开放以前,马路的南侧有一个茅草屋顶的简易工棚,这是居民小区的菜市场。“文革”初期的那几年,每到过年前夕,为了买一点猪肉,一颗黄芽菜(北方人称为白菜),许多居民不到天亮就去菜场排队。计划供应年代,豆制品(豆腐、油豆腐、素鸡、百叶结)属于计划供应的副食品,肉类也都凭票供应。一家人难得烧一次红烧肉,买肉的时候都希望售货员能多切出一点肥肉,以补充肚里的油水。运气好的时候可以买到猪板油(脂肪块),用它提炼出的猪油可以炒菜也可以拌饭吃。煮一碗清水面条,撒一点盐面,加一点葱花,再拌一小勺猪油,这就是上海人的“阳春面”了。

从菜场向西走,前面有一家这一带小有名气的彰武食堂,这家饮食店早上出售大饼、油条、葱油饼、豆浆、酒酿圆子,中午和晚上供应阳春面、小馄饨、冷面和生煎馒头。大饼类似北方的烧饼,制作过程比较简单:先用发面做成直径约10厘米和厚度约1厘米的大饼毛胚,毛胚的表面撒几颗白芝麻,然后把毛胚贴在烤炉的内炉膛壁上,几分钟后烤熟的饼可以出炉了。葱油饼与大饼差不多大小,先用发面做成葱油卷,把由葱油卷擀成饼放在烤炉里,轮番在饼的表面刷上油,烤到两面均呈焦黄色。干这一行的师傅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和面做准备工作,一天辛苦下来挣不了多少钱,年轻人大多不愿意从事饮食业的服务工作。当年做葱油饼的师傅退休以后,这门手艺后继无人,从此这家店不再卖葱油饼。

这家饮食店曾经因为碗筷等餐具消毒不严格而被迫停业整顿,影响较大的一次停业整顿发生在“文革”初期。一些在这里用过餐的同济大学学生患了急性肝炎,于是一大帮红卫兵大学生来店里问责,他们在店内和店外贴了“打倒彰武黑店”的标语,责令这家店停业整顿。一时间,“黑店”的恶名在附近传开,吓得居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去那家店买早点。红卫兵的激烈行动提醒了附近居民,以后大家都自带器皿去店里买小馄饨或者生馒头,避免使用店里的碗筷用具。

彰武食堂的路对面有一排茅草屋,其中有三家小店:第一家是杂货店,出售竹器、夏天用的凉席、蚊帐,锅碗瓢勺、此外还提供修补搪瓷杯、水壶、砂锅等业务;第二家是缝纫店,提供裁剪和改做衣服、弹棉花胎、洗被单以及服装染色等业务;第三家是修鞋店,除了修补皮鞋、加皮鞋底掌、胶鞋补漏洞以外,鞋店也提供缝合居民自制的布鞋面和布鞋底业务。虽然每家店只有三、五个员工的规模,但却给居民生活提供了许多服务项目。

走过茅草屋是同济新村的大门,过了新村大门,有一幢砖瓦结构的平房,它建造于“文革”前夕,平房里的商店都是杨浦区工商局管辖下的国营单位。其中第一间是理发店,店里有几把理发椅,两台头发烘干机,这家理发店包干了大学和家属区的理发业务;第二间是百货店,内有五金、药品、文具、日用品(如针线)等柜台;第三间食品和部分日用品店,内有油盐酱醋、点心、肥皂草纸、水果、冷饮柜台,到了夏天,商店在冷饮柜台外面搭起凉棚卖西瓜,那时最受欢迎的是瓤甜籽少的“华东26号”解放瓜。

过了百货店就到了彰武路和四平路的交叉口,路口有一家邮政局。彰武路后来成了一条商业街,它的变化最早就是从邮局门前的空地上开始的。

1976年“文革”结束以后,彰武路开始变得繁忙起来。最早的商业活动多少有点冒险的性质:一些农民不顾城市管理的有关规定,在邮局前的空地上摆地摊卖鸡蛋,也用鸡蛋与附近居民交易香烟票。那时虽然没有专门的城管人员监督和管理摆摊,但没有营业执照不能随便设摊做买卖。

那是一个探索改革的年代,报上宣传搞活经济的宣传激励人们下海经商。有了卖蛋人的尝试,彰武路上的地摊如同雨后春笋,一下子冒出一大堆卖馄饨、卖油墩子、卖油条的摊位。地摊消费者迅速扩大到大学的师生,一些在同济大学任教的外籍教师也来光顾小吃地摊。生意兴隆的时候,夜间仍然有地摊小贩支着蜡烛做生意,地摊生意把这一带搅得乌烟瘴气。

本世纪初再次来到彰武路,不见了满街地摊和小商贩的乱象,马路被改造得比以前宽敞。彰武路北侧靠近四平路那一带,沿街新建了不少小饭店和饮食店,居民们称这种连成一片的饮食店为“大排档”。“萨斯”爆发以后,市场对商家再次筛选,“大排档”被淘汰出局。原来的邮局拆迁以后,一幢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平地而起,大学的商学院搬进了大楼,大楼前是十号地铁的出入口。

彰武路南侧是新商业区,挂了洋名的几家点心和饮料店,如麦当劳和星巴克,几家不同特色的饭店给有钱的年轻人提供了高消费场所。进入这些店家,年轻女服务员会向客人一鞠躬,说一声“欢迎光临”。从她们僵硬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这一声“欢迎”并不一定出自内心,她们欢迎的是顾客来店里大把消费人民币。

彰武路与鞍山路和阜新路交汇那一带,形成了一个面向居民生活区的服务网点:菜场、小超市、水果店、多家点心铺、五金店、文具店、洗衣店、药店、邮局和多家银行分行。时代不同了,人们早已不再穿打补丁的服装,砂锅、搪瓷杯或者鞋坏了也不再修补,手工作坊比如缝纫店、杂货店和修鞋店已经绝迹。多家点心店在这里扎下根,为居民和过路的顾客提供面点。点心铺普遍使用压面机揉面,用煤气灶和特大的笼屉蒸馒头,用支付宝收款,提高了售货的效率。

1950年代初期,在兴建同济新村的时候开辟出了彰武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同济新村、公交新村和鞍山新村几个居民小区之间的一条小路。到了本世纪初期,彰武路拓宽以后,六条不同线路的公共汽车在这里设车站。公共汽车分别通往北火车站、大柏树(以前的大八寺)、杨树浦、江湾五角场以及南京东路外滩等地,为居民外出提供了交通方便。然而由于市区内日益增多的机动车、电动车造成四平路、控江路、中山北二路交通拥堵,彰武路成了疏通阻塞和缓解车流量的分道。各类车辆不分昼夜行驶在彰武路上,特别是在车辆行驶的高峰时间段,汽车排放的尾气和车辆行驶中产生的噪音严重污染这里的环境。

自1990年代以来,彰武路经历了从准郊区向城市的转型。以前走在这条路上,抬头可以望见蓝天白云,侧耳可以听见沿街的树上传来的鸟儿和知了的欢歌声;如今的彰武路,川流不息的机动车嘈杂声不绝于耳,即使走在步行区也必须十分小心,提防从前方或者背后驶来的电动车,这些车主为了绕过红灯,驾着电动车在步行区里横冲直撞。城市化转型带走了往日的宁静,留给当地居民是对往事的回忆。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yefang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