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传奇】之——紫金山上的大炮
话说当年朱元璋夺取南京后,采取谋臣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南京大兴土木建造宫城、皇城、南京城。
数年后,新城竣工,朱元璋选了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率领诸子和文臣武将登上紫金山西峰天堡山,即今紫金山天文台所在的位置。朱元璋望着山下富丽堂皇的新建皇宫,蜿蜒迤逦的高墙坚城,左看右看,越看越感到满意,转头看着随行的众人问道:此城造得如何?刘伯温立即上前躬身答道:万岁建万年城,大明江山必会万万年。一众文臣武将和皇子们立刻随声附和一片赞叹颂扬。朱元章听在耳里,喜在心中,两眼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就在此时四皇子燕王朱棣却开口说道:“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击中紫金城。”
众人闻言大惊失色。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朱元璋并未龙颜大怒,反而不动声色地亲手剥了一个橘子,撕掉橘子瓣上的白色筋络,赏给朱棣。朱棣不疑有他,接过橘子高兴地吃了。
回到住处,朱棣见手下的第一谋士示意有事相述,便随其来到一个僻静之处,问道:有什么事。
谋士环顾四周,确定无人后说道:“王爷危矣,可知今日钟阜西峰,皇上暗露杀王爷之意。”
朱棣闻言心惊,问道:“此话怎讲。”
谋士道:“王爷试想,橘子是如何吃的?”
“先剥去橘子皮,再剔除橘瓣上的白筋。”朱棣有些不解的说道。
谋士见状正要开口,只见朱棣猛地一惊道:“啊呀,明白了。快叫众人赶紧收拾,速速离开此地。”
谋士赶紧说道:“王爷使不得。为今之计,王爷当速入后宫拜见娘娘,详告之此事,娘娘必会代王爷向皇上求情。之后,王爷可出皇城北安门,从太平门出城,向东穿钟阜,奔京口过江。在下这里就安排人手秘密出城接应王爷。”
朱棣按照谋士之言,立即进宫求见母后马娘娘,将一应事情详详细细地讲述了一遍,并讲了脱身的法子。马娘娘听罢立即叫来后宫总管太监,命他安排马匹护送朱棣出城。
朱元璋千算万算,封住了城南城西的要道和渡口,偏偏没算到朱棣手下的谋士来了个反其道而行之,使得朱棣顺利的从太平门出了城,沿着紫金山西麓往北,向着通往镇江的官道行去。
朱棣这边前脚刚走,马娘娘那边护子心切,赶着派人去见朱元璋,说是有要事求见。
那朱元璋是什么人物啊,马娘娘不说还好,这一说,他立马想到一定是朱棣向马娘娘说了今天在山上的事。于是朱元璋立即派出四队人马分赴皇城四门查问朱棣踪迹,一旦发现,立即追捕,死活不论,不必回奏。
这边朱棣出了太平门不远,谋士安排的护卫就迎了上来,并按谋士的预设,一前一后探路殿后,两个扮作路人左近相随。
眼见去镇江的官道在望,后面的护卫匆匆赶了上来报告:追兵来了。众人向后望去,果然一彪人马踏尘疾驰而来。为首的护卫在马上向着朱棣抱拳一躬道:王爷速去,我等拼死阻拦。说完便招呼一声,几人就返身向着追兵迎了上去。
不想追兵久经战阵,不吃这套,只分了一小队人去应付几个护卫,大队人马依然奔着朱棣追来。
情急中,朱棣错了方向,沿着紫金山的东麓向南面跑去。
后面的追兵骑的是训练有素、膘肥体壮的战马。而太监给朱棣的马是从训练战阵中淘汰下来,拱宫中人员驭使得老弱病残的马。耐力速度都不如追兵的马匹。
眼见追兵越来越近,胯下的马儿却越来越跑不动,急得朱棣在马背上乱拜神佛,太上老君,如来佛祖,玉皇大帝,龙王菩萨,甚至耶稣安拉。
虽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有时却还真有应验。就在胯下的马儿一瘸一拐的快要倒下时,边上的小树林中步出一匹神采奕奕壮实有力的黄骠马。朱棣一见精神大长,就在马背上施展开凌空飞渡的绝世神功,轻轻的落在黄骠马背上,双腿一磕,黄骠马立即撒腿飞奔。
黄骠马果然神骏,很快就将后面的追兵拉下了。就在朱棣心中感到欣喜时,斜刺里陡然飞出一阵乱箭。朱棣侥幸避开了箭矢,黄骠马却不幸中了几箭,步子渐渐缓了下来。
朱棣见状不由得又惶恐大急起来,心中再次拜神拜佛拜上帝安拉……
奇迹再次出现,一匹青骢马跑了过来。然而,西边南京城的方向也出现了一队人马。
朱棣只好拨转马头向东飞驰。后面追兵一边紧追不舍,一边不时地射来几箭,逼得朱棣左躲右闪,难以全速逃命。眼见追兵越来越近,不知打哪儿跑了过来一群马,朱棣立即骑着青骢马冲入马群。追兵失去了目标,又无法拦截这一大群马匹,只好悻悻勒马而回。
据说,南京话里的“两不过三”便是由此而来。
朱棣当上皇帝后,为了纪念此事,特地在遇到黄骠马、青骢马、马群的地方筑台以誌记念。由此,在紫金山东麓留下了黄马台、青马台、马群的地名。
这个传说是73年在酒桌上聊起南京一些地名时,听一位土生土长的南京同事讲的关于黄马台、青马台、马群等地名由来的故事。如今,黄马台和青马台已经湮没在变迁中,只留下位于交通要道的马群。
这个传说在如今的网上是找不到了。可以查到的相关传说,山上的部分相似,不同的是,朱棣时年只有十几岁,还没有被封为燕王;个别的文字说,当时朱棣14岁;个别说,朱棣当时已是燕王。
至于帮助朱棣逃跑的人,有说是生母马娘娘,有说是生母碽妃。逃跑路线是一样的,都是出西安门,即今中山东路逸仙桥与龙盘中路相交处附近,西行至清凉山附近的清凉门出城,过一条河,登船脱身。为此,后人称这条河为“燕王河”。也有说,朱棣是从燕王河通往城外的涵洞钻出城的。
传说毕竟是传说,下面是有关南京城建筑,及朱棣的生长、分封的年表:
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采纳大将冯国用金陵“龙蟠虎踞”适宜建都的建议。三年后攻下集庆(今南京),改名应天府。
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采纳大将冯国用金陵“龙蟠虎踞”适宜建都的建议。三年后攻下集庆(今南京),改名应天府。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南京明城墙的建造由此正式拉开序幕。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南京明城墙的建造由此正式拉开序幕。明南京城在六朝京师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的基础上修建并以此扩大,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北带玄武湖,囊括南京历代都城于其中,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城垣,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10]
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农历八月(1366年9月),改筑应天府城,并在钟山(即紫金山)之南建造新宫,即南京故宫,此为第一期工程。是年朱棣六岁
元朝至正二十七年、明太祖吴元年(1367年9月),一期工程完工。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朱元璋祭告太庙,为自己渡江后生的七个儿子逐一命名,第四子命名为“棣” [189] ,此时朱棣已经七周岁,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是年朱棣七岁
1368年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国号为明,年号为洪武。
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朱元璋在宫中建成“大本堂”,广集藏书、延请名儒,朱棣等皇子和勋贵子弟便开始在其中读书学习。是年朱棣八岁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第二期工程开工,以筑新城为主,向北拓宽旧城直至扬子江畔。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册封诸皇子为王,封十岁的朱棣为燕王,又设立大宗正院,即后来的宗人府,掌皇族内部事宜。 [130]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强,皇帝不得藩屏之助。因此,分封诸王便是要让藩王拱卫皇帝,以维护朱家皇朝的统治。
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二期工程完工,第三工程随即开工。是年朱棣十三岁。
洪武九年(1376年),十六岁的朱棣与魏国公徐达长女徐氏(即明成祖仁孝皇后)成婚。朱元璋以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即将前往封地,派遣朱棣和秦、晋二王前往“中都”凤阳,观摩祖宗肇基之地,使他们了解明朝的基业由何而兴。自此之后,朱棣先后三次被派往凤阳常驻,在练兵演武的同时,还要充分了解民生疾苦和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史载朱棣在凤阳时“民间细事,无不究知”,在凤阳的这段生活可看作是朱棣宫廷教育的实习阶段。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每位亲王拥有被称作“护卫”的少量军队,少的三千人,多的一万五千人。名义上,亲王不得干预地方事务。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亲王可调遣王国所在地的镇守兵。每有军事行动,诸王都要带领护卫随军出征,那些在疆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帅,虽身为大将军,有时也要受到亲王的节制。 [132]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棣北上燕邸就藩。是年朱棣二十二岁。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12月),三期工程完工,“新筑后湖城”止,建造聚宝门、三山门、通济门各主要城门以及后湖城和主要街道。是年朱棣二十六岁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正月,朱元璋改大宗正院为宗人府,命朱棣担任右宗正。是年朱棣二十九岁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大将军,率列侯赵庸、曹兴、王弼、孙恪等赴北平,训练军马,听燕王节制,以出征漠北。
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都城建造完工后,朱元璋与诸股肱大臣及皇子登临钟山,观察南京城的形胜,皇四子朱棣提出“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对准紫禁城”的潜在担忧。同时,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和北面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对都城防守极为不利。遂朱元璋下令建造外郭城墙,以弥补京城城墙之缺憾,外郭各段用砖砌的部分加起来约40里,外部土城高度约在8-10米,上宽6-8米。是年朱棣三十岁。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明城墙四重城垣全部完工。
至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方始完工,历时达28年公元。1366年到1386年,建筑了规模宏大的 南京 城墙,前后共历时21年,长达4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