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
*美国南方出版社让中文出版走向世界舞台*
内容简介:1977年恢复高考,夏梓焱考取北京某大学,邂逅艺术系诗友柴美丽,俩人相知相识。平静的大学生活很快就随着一场抗议越南反华排华的游行示威活动而结束了。夏梓焱应征入伍奔赴南疆前线,卷进了不可避免的战争与死神追逐的漩涡。
华裔银行家林义夫世代居住在西贡市,越南全国统一后,一场以革命的名义,肉体消灭政见不同者的突如其来的灾难,将像他这类的有产阶级驱离住所进行奴役的所谓"新经济区"运动,接踵而至的反华排华活动,更给他一家带来灭顶之灾。
越南人民军少尉黎文英从中国桂林步兵学院学成回国后,原本是一个正直、善良、上进的有志青年,却逐惭变成了一个嗜血如狂的冷血杀手......
三条线索交叉进行,从1979年到1989年,从赣北春暖花开的乡村到一望无际的南中国海,从象牙塔里的北京高校到腥风血雨、杀机四伏、丛山峻岭莽莽的高平,小说以夏梓焱、李冬梅、邓开贵、柴美丽、尹桑、宋鲁梅、黎文英、范维都、林义夫、林芳、秀秀、胡志清、胡汉庭、何志坚等一群出生在50~60年代青年命运的变化为线索,经典地描写出了在动荡的世界情势下,这些被高考、参军、变革及商业浪潮所消解的中国上一代人的亲身经历。
第一章 微物(内容节选)
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夏梓焱知道为什么而活吗?在周围人看来,他似乎只为活着而活着。但对他而言,生死都走过一遭了,还有什么大风大浪不能平淡去面对?活着,就是胜利,死亡才是失败。
夏家位于鄱阳湖北岸,夏梓焱无忧无虑地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那时的乡村跟现在不一样,即便是在偏远山村,也要抓革命促生产,时刻不忘揪阶级敌人。生活全凭票证供给,什么粮票、布票、油票、糖票、自行车票……不过令夏梓焱印象深刻的却是乡村的四月。那是希望的春天,村舍的青砖,灰瓦,尖顶,全都静静地展布在小山的斜坡上,活像寡言的汉子,安然地抽着一杆旱烟。山下河水清澈,沿河两岸,结荚的油白菜,田野里裸露的禾苗,伴着成片的翠绿,在浓浓雾气中轻轻摇曳。
东平小学离夏家村不远。透过教室满是灰尘的玻璃窗格,可以看到笔直的一条小巷、一条拖拉机和自行车碾压出来的通向远处的碎石路、排列不整齐的房子和低矮的青砖围墙。柳树不时从外面窥探着室内,似乎要把蒙了一层青色凝脂般溽湿的枝条伸到课桌上来。夏梓焱两眼望着小巷,就想起十年前的这个时节,他和妈妈去姑妈家里品尝新茶。那是个很美的地方,它的景色会让他记起酷爱大自然、常常带他一起读“四书五经”的父亲。另外使他感到高兴的是,又可以和比他大两岁的表哥一起去水田沟里寻黄鳝。
四月的乡间真是热闹非凡。到处是一片恣肆的绿,当插在地上作为篱笆的树木枝干生根且开花时,界限就变模糊了。砖墙现出绿苔,弯豆尖的藤蔓蜿蜒爬上电线杆,野生爬藤植物迸出铝红土岸。爬过淹水的道路,黄鳝就藏在有积水的洞穴里。老话说“三月三,蛇出洞,藕出簪”。冬眠的蛇出了洞,冬眠的青蛙也出了洞。他和表哥总是在夜晚下到稻田,他负责背鱼篓子和打手电筒,表哥则负责寻找黄鳝藏身的洞穴。一到夜晚,每刻都能听到青蛙用一种呆板的音调唱出浑厚的“蝈蝈”之歌,中间似乎有意停顿,好让这宛如火车汽笛一般冗长惹人迷惑的声音,丝丝入扣地传遍四周原野。经过一个季节冬眠的蓄精养锐,青蛙俨然已成了夜间稻田里的主人。它们动情地歌唱。一声蛙鸣,一串附和;一只蛙跳,一阵水响。还有,那些不知是什么虫豸的声音也夹杂在一起吟唱,似乎只有如此尽情地表演才能引起夏梓焱的注意。馥郁的花香仿佛迷了路,滞留在空中,被溽暑一动不动地凝聚在田埂上。夏梓焱跟着表哥一会儿向右拐,一会儿又转到左边,在悦耳的虫鸣、蛙潮声中,似乎听到了父亲在天上的声音飘荡在水田上空。夏梓焱周身颤抖,不时产生一种错觉,仿佛父亲正在回答他的呼喊,召唤他到什么地方去。
这种奥妙的呼喊压倒其余的一切,折磨着夏梓焱,妨碍了他的学习。可是生活当中还有许多事同样妨碍他。对此他已经习以为常,让他分心的干扰并没有使他不安。
夏梓焱热爱艺术,喜欢文学。他曾幻想过自己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把他的家族和他受伤的童年在生死存亡这样的命题下各自所采取的行动,用略带忧郁的语言进行文学化叙述;他相信那是一种在灵魂游离自己躯体时,类似于癔梦状态下的语言对“人之外”的生存空间进行的探测性叙述。但写这本书他还嫌过于年轻,于是便用诗来代替,犹如画家一生都在为一幅深思熟虑的巨作勾画草图一样。
夏梓焱把自己写出来的每一首诗都看作是白杨树上的绿叶,而且总能以宽容的心态去看待那些已经发表的缺点明显的诗。夏梓焱认为,阅读是关键。在人们对诗歌长期冷漠、贬责甚至拒绝的今天,在诗歌和社会越来越相互疏远越来越需要解释、沟通的时候,阅读也显得更为至关重要,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尤其对于诗人。
夏梓焱知道,他的全部性格特征的形成和父亲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易经》是关于天道、地道、人道、社会之道大统一的学问。在“文革”时期,夏梓焱的父亲每天都挣扎在死亡线上,他除了钻研儒家学说来寻找出路外,还研究《易经》。不过那时夏梓焱还是幼年呢。
起初在读《易经》的时候,夏梓焱感觉到并没有什么收获,一切都无所指也不知所指。但是渐渐地,他顿悟到一种像大水冲决堤坝奔腾无阻挡的感觉,这个时候的他心境平淡,满怀喜悦,又充满希望和生机。这样一种感悟也告诉他:凡事不可过于执着,要以平静的心态面对挫折乃至失败。人生本来就有缺陷,有苦有乐的人生其实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人生就如一只漂泊的生命之舟,无所牵系,却有各种承载。
这种思想对夏梓焱的朋友丁仆产生的影响更大。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丁仆考取大学后选定了哲学作为专业。
对于夏梓焱而言,父亲的影响促使他前进,解放了他的思想,然而对丁仆则是一种束缚。夏梓焱知道丁仆的父亲是县畜牧局的一名技术员,因富农成分不幸被清理出了革命队伍,最后全家一起回老家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正是这种出身对他那种极端的迷恋所起的作用。他出于审慎分寸感才没有劝说丁仆放弃他那古怪的想法。
历史老师在讲克利斯提尼的“陶片放逐法”。当他讲到一个陶片相当一张选票的时候,天色昏暗,一道闪电划过,响起雷声;一股尘土带着清新的气息从窗口涌了进来。两个同学起身去关窗,历史老师大概是忘记关宿舍的门窗,他丢下课本跑出教室,刚一开门,从门缝刮进来的一阵穿堂风把课桌上笔记本里的吸墨纸吹得在教室里乱飞。
门窗关好了,外面已经下起了雨。银线般的雨水从屋檐斜斜地掠过,猛击着松散的地面,像炮弹似的将泥土翻起。操场东面,门洞上雕刻有向日葵图案的苏式老房子,主楼高耸的山形屋顶低垂下来,陡度也变小了,像是一顶拉得低低的博士帽。布满苔痕的青灰砖外墙已经松动了,而且因地面往上渗出的湿气而微微膨胀。荒芜、长满野草的花园,充满了小生命的耳语和疾行。矮树丛中,一只黄鼠狼靠在一块闪亮的石头上摩擦身子。翼镜铜绿的花脸鸭为了寻找配偶,满怀希望地在有许多浮渣的水塘里戛戛地引颈鸣叫,声音尖而清晰。一只湿淋淋的野兔掠过荒坡上的白菜地,一头扎进了多刺的洋槐幼林。
暴雨的势头已经减弱,逐渐远去。远方还隐隐地听见稀疏的雷声。雨还继续在下,雨水顺着树叶和屋檐轻轻地流淌着。无声的闪电不时照到教室和夏梓焱的身上,稍稍停留一会儿,似乎在搜寻什么。趁历史老师回到教室之前,夏梓焱急忙从笔记本上撕下一页纸,写了几句话:
冬梅,明天是周末,说好了我要回家干活。报纸刻蜡版、油印、折页的事,请与丁仆联系。我相信他会乐意帮忙的。
他写好这张字条后,把它递给了那个叫李冬梅的同桌。
李冬梅接过字条,似乎想要急于揭开里面隐藏的秘密似的,她先是转过脸看了夏梓焱一眼;眼睛一瞥之余,目光矜持的平静面容,升华为典雅而温馨的神情,仿佛区区几秒钟,烈日当空的艳丽耀眼上升为夕阳余晖般的庄重气质。看完纸条后,她将长睫毛往上一扬,迅速用同样的方式给夏梓焱回了一张纸条:
很快就要高考,看来《大地报》只能出到这一期了。我会去找丁仆来做这一件事。他刚加入我们的文学社,身为会员这是义务。况且这期《大地报》上我们刊发了他的一首诗,他没有理由会拒绝的。
作者简介:夏雨, 作家,1965年生于江西都昌县,现居广西南宁市。1983年11月应征入伍至广西边防某部侦察连服役,多次参加对越作战;期间发表并出版了《法卡山下女兵情》《记住南疆》《边关谍影》等一批军事题材的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并多次获奖。1991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海南、广州、北京、南宁等地从事记者、编导、编辑、大学教师等工作。近年创作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流浪的水》,长篇都市生活小说《嫩绿》,长篇军事小说《惑》《刀锋》, 其中《刀锋》获第六届新浪原创大赛优秀奖。
《惑》在巴诺书店上发行
《惑》在Books-A-Million上发行
《惑》也随着亚马逊在全球发行
购买此书请关注下面链接或亚马逊搜索书名:
http://www.dwpcbooks.com/product/html/?635.html
点击下面链接可阅读本书更多精彩内容:
http://www.dixiewpublishing.com/doc/preview6135.pdf#toolbar=0
美国南方出版社简介:
“圆作者一个梦想,助作者美国出书”是美国南方出版社Dixie W Publishing Corporation,http://www.dwpcbooks.com/)的出版宗旨。美国南方出版社2006年在美国Alabama州注册成立,多年来为诸多作者出版图书,销售不断攀升,是美国出版界的后起之秀,现正逐渐为各界熟悉。
美国南方出版社所出版的图书通过自己的网站,美国最大连锁书店巴诺书店(Barnes& Noble),以及亚马逊(Amazon)等网上和实体书店在全球范围内发行。美国国会及各大地方图书馆均有收藏,美国南方出版社成功地把很多作者推向了更大更纷繁的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