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娃的悲剧
波伏娃的悲剧
一剑飘尘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又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
这句话在中国人理解,大多数会认为是:“自古寒门出将相纨绔子弟少伟男”的翻版。其实这是女权运动的名言,是波伏娃在她的名著“第二性”里的一个总结。波伏娃认为女性是第二性,其形成是后天文化造成的。除了男权对于女性的压制,也指出女人对于自己弱势地位的造成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波伏娃认为她们被动、屈服、缺乏雄心。
波伏娃所说的情况,是她所生活的年代,二战前后是她的巅峰时期。那么到今天,女权运动已经显然与她的时代不可比拟。女人不再被动、不会屈服、更不乏雄心壮志。科技的发展,也让女性更加适应。甚至在某些方面,比男性还要优秀。但今天的女权运动为什么反而会遭人讨厌呢?几乎成为泼妇的代名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现代女权运动只要权力,不承担责任。这和西方左派思潮是非常一致的。波伏娃认为男人比女人的人生道路更艰苦,但是也更能够获得权力。但今天一些女性,却完全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只是因为自己有子宫有阴道,就要求平等的甚至超越男性的权力。这种以生理特征要求特权,和波伏娃的女权完全风马牛。所以,现在的西方女权运动几乎不提她们的始祖波伏娃。
不承担责任却要权力,不是真正的女权。在波伏娃看来,真正的女权是女性要去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并由此获得权力。
波伏娃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她一生出版了5部小说。一部4卷本的回忆录,3本纯哲学论著。提到她就不能不提到她的终生灵魂伴侣萨特。萨特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也被誉为法国近代史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但当初波伏娃和萨特是同一个大学毕业,1929年,他们同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哲学教师资格考试, 萨特是第二次参加此种考试,而波伏娃却是一次通过,也是当时通过该考试的最年轻的学生。虽然最后萨特是第一名,但实际上,这个第一名本来也有很大的可能是波伏娃的。
在我看来,波伏娃自己就是性别不平等的受害者。无论从波伏娃的学业还是她在职业生涯中的成就,我觉得都要比萨特出色。如果诺贝尔奖当时没有性别歧视的话,波伏娃显然比萨特更有理由,凭着她的“第二性”获得文学奖。这本书,相当于吹响了女权运动的号角,让女性重新思考自身的社会定位。是符合历史以及科技进程的需要的。这样巨大的贡献,显然不是萨特的可以媲美的。
虽然波伏娃对于女权运动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她自己也对性别歧视有着非常深刻的体验。但是在和萨特的关系上,我们却可以看到作为女性的她,竟然心甘情愿成为萨特的附属品,而这正是她自己一再批判的。当然,有人会说两个人是一种特别的关系,他们自己称之为契约式婚姻,现在我们更愿意叫它开放式婚姻。要知道当他们开始这种关系的时候,波伏娃仅仅20岁,萨特也不过23岁。这是让我非常敬佩的勇气。在这么小的年纪,就已经决定了一生的在当时如此叛逆的生活方式,这个得佩服,牛人就是牛人。
两个人居住在非常相近的住所,开始时楼上楼下。可以分别带异性回自己的住所发生性关系。我大学的时候读萨特的自传“词语”,特别伟光正。但后来,看别人写他的传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萨特的性生活非常混乱,这一点,我不做批评。因为只要对方同意,两情相悦,没有问题。我说的是,我非常怀疑他对波伏娃并没有波伏娃对他的那种爱情。甚至我会怀疑,他一辈子只是在利用波伏娃。比如在性关系方面,虽然两人都可以有其它性伴侣,但是在3p这个问题上,波伏娃曾经几次带女学生一起和萨特共同生活,而从来没有一次,萨特和另外一个男人服务波伏娃。
所以,从这点上来说,我就不由得不思考:波伏娃的局限性,是由于男女的生理结构造成的。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直到今天还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但是,她完全否认男女生理、心理结构的区别,是不对的。比如,成年男性脑重平均约为 1400克,女性则约为1250克。少了12%。因此,现代女权把男性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仅仅归功于性别歧视,有道理吗?
在我看来,性别歧视是不对的。实际上,任何对于先天特征的歧视,都是不对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先天不同造成的一些功能方面的差异。比如男女在某些能力方面的不同。这些天生的差异,至少目前来说,我们还搞不清楚如何产生,但是至少可以对这种产生的结果保持敬仰,而不是否定。男性有男性的坚强,女性有女性的婉约。
20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