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慢读书
我读书从来就比较慢,而且总是读读停停。除了小时候读连环画或《小朋友》杂志,很少一口气读完一本书。
有些人常常通宵达旦读完一本小说,问为什么?答:我想知道最后的结局。也有些人看了前几章,想知道最后结局,就直接看最后一章。结局知道了,这书就扔一边了。
我是读几页书可以放下的人,可能放一天,也可能放几天,甚至几个月,不急于知道结局。读科普也好,专业书也好,或文学类也好,都这样。科普,专业书没有故事,你要搞懂道理,急不得。文学类其实除了纪实文学,结局都是作者安排的。干吗着急知道呢?读书耽误了睡觉真不划算。
我大学四年级时借了《安娜卡拉尼娜》,每天读几页,或每周读几页。开始觉得故事平平淡淡,到毕业时,也只读了四分之一。毕业分到湖南农学院,安顿下来后,又借它继续读。又读了两个月,读到一半,情节进入高潮,终于吸引了我,很快就读完了。
《红与黑》,《战争与和平》都读了至少一年以上。《红楼梦》也读了一年多才读完,而且读它也只是因为它那么有名气,我觉得我至少应该了解一下,并没有很入迷。
诗歌很短,可以一口气读完一首。但要真正读懂,理解其中的意境,却不容易。因为文革,我小时候没有接触过唐诗宋词。上大学后,买了一本《唐诗一百首》,每天读几首,还天天背。被文学底子非常厚重的老大哥斥之为“充斯文”。当时确实是想能够在别人面前表现得我还是懂点唐诗宋词,算有点文化的人。但因为学习忙,这事没有持续很久,背过二三十首,大部分后来也记不住了。
慢读书的习惯一直伴随着我。我的理由:人不需要读太多的书,做大事的并不是读书最多的大学教授。其实我发现我也做不了大事。
刚到美国读博士,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指导教授。每周开一个研讨会,每次都有一两个人讲小专题。一般是教授指定一篇短的专业论文,让讲的人事先读了,小组会上给大家讲,然后大家讨论。第一个学期指导教授比较随意,因为我刚到,英文不好,没有让我单独讲。第二学期换了导师,第一次小组会以后,他交给我一篇论文,三页纸,让我读一下,在小组会给大家讲。
我回去一读,发现基本不懂。一个清华来的师妹也分到一篇论文,在下周讲。她很紧张,问我读懂没有,我说没有。她说那你怎么办?我说“慢慢读,反复读吧。还能有什么办法?“
于是我先查字典,标注所有的生字。然后读,开始读一篇大概要一个多小时,非常慢。有些句子读懂了。再读,用时短一点,懂得多一点。不记得读了多少遍,三天时间读了至少7,8遍吧,终于完全读懂。
组织了一下在小组会上讲,效果很好。
师妹如法炮制,也顺利过关。
后来读论文,教科书我差不多也是这样啃下来的。
但“慢读书”后来遇到了挑战。
2007年,我在Rutgers大学攻读图书馆信息硕士学位。图书馆偏文科,所以阅读,写文章很多。对此我有点担心,因为我是学理科出身的,中文都读得不多,英文更不算好。
第一个学期还好,课程偏理科多一些。第二个学期有一门“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 (人类信息行为)的课,这是连美国学生都很发怵的课。我的美国同学大多都是三十几,四十几,甚至五十几,他们在图书馆工作了很多年,英文非常好,图书馆方面的知识很丰富,阅读写作都非常棒。而我是唯一一个外国人。
这门课的阅读量之大远超出我的想象。每周都要读少则四五篇文章,多则八九篇文章。文章短则五六页,长则几十页。打印出来就是厚厚的一本书。读了以后还得写Critical summary/Critical point (评论总结/评论要点)。
我开始老老实实地读。英文底子不好,读得很吃力。我开始试着快读,但发现不行,因为没有读懂。只好慢下来,每天常常半夜以后才睡觉,累得要死,还半懂不懂。听美国学生说,他们一天花两三小时读就可以了。
读完以后,我按照中国老师教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来写评论。费很大的劲去琢磨作者的要表达的意图,写出来交上去以后,老师给的是B。对于研究生,老师不轻易给B以下的分数,因为B是研究生通过的最低分数。B说明老师认为写得不好,而且还有一大堆的评语。主要是说,你写的评论都是作者的观点,没有你自己的观点。我想要的是你的观点。
我去问老师,最终搞懂了她要的是什么。我的观点就是与作者不同的观点,这里Critical有批评,批判的意思。不需要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这样重复作者的观点。
这个critical point/summary让美国同学都很头痛,因为你必须与作者唱反调,当然不一定完全反对,可以是部分同意,但部分不同意。要有理有据地表达。
大概一是因为我从来就有异想天开的个性,二是文革没有学可以上,所以没有被题海把棱角磨掉。于是就把喜欢不同思考的性格特性发挥出来了。
从此虽然还是慢读,但不再等到读完全文再写。只要读到某处,觉得作者的说话可以“鸡蛋里挑骨头”,我就开始写与作者不同的观点。一篇文章少则写两个,多则四五个争论的要点就可以了。结果大多数情况下,我都是没有读完就写完了,有些文章一半都没有读到就写完了。时间变得有富裕,而且因为自己有思考,觉得收获更多。
老师给了我A,而且评语相当好。
从此我一路拿A,最终在这门美国学生都觉得很难的课拿了A。
这种Critical summary/Critical point就是逼着你去思考,你逆向思维。一半是读书,一半在思考。这需要慢读,有思考,有争鸣才有提高。
“读书破万卷”,我一辈子千卷都破不了,顶多几百卷了不起了。
快读书挺好,但慢读书同时思考对我来说更合适。结局,结论不是很重要,就像你去一个地方,看见一处风景就下来看看,了解风土人情,比坐在闷罐车里迅速到达目的地要收获更多。看书也一样,读到精彩处,停下来回味一下。读到可以商榷之处,停下来思考一下。这样不再是简单接受,而是通过作者给自己打开了一个窗口,我可以看得更远,甚至看到作者自己可能没有看到的东西,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