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上海的小吃(三)
21. 糖粥
“笃笃笃,卖糖粥”这是一首儿歌的头一句,上海话说起来是这样的:“duo duo duo ,ma dang zuo”。其实,这不仅仅是儿歌,那个
时候,真的有卖糖粥的人。一般都是下午,午觉刚醒的时候,有人挑着糖粥的担子穿梭在街头巷尾,用木头的勺子敲打木头的桶,
发出“笃笃笃”的声音,儿歌就是这么来的。可能一开始卖的粥是白糖粥罢了,后来,就加了黑糯米,甜甜的,温温的,又不贵。
午觉刚起来的人们会买上一碗。再后来,卖粥的人渐渐少了,现在已经难觅踪迹,不过那些下午的时光,一直留在我的心里。
22. 豆腐花
这个是很平常的小吃了,在美国的姐妹们很多都会自己做,可是,我还不会,因为里面要加特殊的什么材料。一但要加特殊的材料,
我心里就会打鼓,到底怎么加,会不会中毒,所以,就一直不敢做。豆腐花有甜有咸,比嫩豆腐还要嫩。撒上一点点虾米,一点点
葱花,趁烫的时候一点点吃,味道是很好的。现在的小吃店里几乎都能买到豆腐花。
23. 麻油馓子
这个东西据说是回族的特产,但是小时候,在上海的街头,有很多人叫卖。麻油馓子是面粉做好了炸出来的,金黄色的,脆脆的,样子是一条面粉弯来弯去饶成一个钏形。叫卖的人通常挑着扁担,走街窜巷。那个时候没有太多的零食,用这个充当零食还是很不错。
24. 蟹壳黄
城隍庙里有卖这种点心,有甜的和咸的区分。面粉做的皮,沾上芝麻,然后烤,烤好之后看起来像蟹壳的形状和颜色,所以有了这
个名字。甜的蟹壳黄有白糖,玫瑰,豆沙,枣泥等馅,咸的有葱油,鲜肉,蟹粉,虾仁等馅。吃起来又酥又松又香。
25. 鸡鸭血汤
很小的时候,妈妈每个星期天都要带我去城隍庙玩。在城隍庙的后门口有一家专卖鸡鸭血汤的饮食店,这是我去城隍庙的最终目的。
每次都要喝上一碗。我看到舅舅用杀鸡的血做过鸡血,像是要放进盐,让其沉淀几小时,然后切成一块块,放进水里煮。也能加入
新鲜的鸡鸭肠,撒上一片葱花,血块吃进嘴里时滑滑的,咬起来有点粘牙。这个味道,真是鲜,吃过的人才知道。
26. 鲜肉月饼
月饼有广式和苏式之分,但大多都是甜的,连蛋黄月饼也是甜的。只有鲜肉月饼,才是真正咸的月饼。算起来,应该算是苏式的月
饼了,皮松松脆脆的,趁热的时候吃,里面的肉又鲜又香。这种月饼个头是其他月饼的1/2,所以两口就能吃完。我一般能吃六
个左右。
27. 排骨年糕
下面是一段摘自网上的介绍:
排骨年糕是上海一种经济实惠、独具风味的小吃,已有50多年历史。上海市的曙光饮食店的“小常州”排骨年糕、“鲜得来”点心店作的排骨年糕最具特色。
“小常州”排骨年糕选用常州、无锡等地的猪脊骨肉,用酱油腌渍后,再放入用酱油、油、糖、葱姜末、酒等混合的油锅中氽,氽至色呈紫红、肉质鲜嫩、味道浓香时取出。与此同时,将松江大米煮熟后,放在石臼里用榔头反复捶打,待捶打至米已无整粒后取出,每500克切20根,每根里裹一小块已经氽过的排骨,再入酱汁油锅中煮氽,吃时,洒上五香粉,则既有排骨的浓香,又有年糕的软糯酥脆,十分可口。
“鲜得来”的排骨年糕是将面粉、菱粉、五香粉、鸡蛋放在一起搅成浸裹在排骨表面,放入油中氽熟。这种排骨色泽金黄,表面酥脆,肉质鲜嫩。与此同时,将松江大米与红酱油、排骨一起加上甜面酱,浇上辣椒酱即可。入口糯中发香,略有甜辣味,鲜嫩适口。
当年,经常和死党聚首“鲜得来”,排骨年糕吃到不想吃为止。
28. 小绍兴鸡粥
据说,小绍兴鸡粥店创始于一九四七年。小绍兴鸡粥是用鸡原汤煮的梗米粥,然后把煮熟的鸡切了块一同上桌。鸡粥里加上姜末和
葱花,淋上少许酱油。你想想吧,有多鲜。
29. 麻球
我所知道的麻球是硬硬的,实心的,外面有一层芝麻,整个球被炸成金黄色,咬上去很硬,这也是我最喜欢吃的麻球了。不过也有
人把外面用糯米做的皮里面加红豆沙芯子的叫作麻球,我叫它芝麻球。这种芝麻球比麻球颜色来的淡,咬上去粘粘的,里面甜甜的
豆沙馅。现在多见的是这种有红豆沙的芝麻球,而我说的实心的麻球已经不多见了。
30. 春卷
这可绝对不是美国餐馆里SPRING ROLL 或者叫EGG ROLL的味道啊。美国的春卷皮厚,馅不鲜。而我在上海吃到的春卷绝对是
皮薄馅多又鲜的。以前每年过年,妈妈总要亲手做很多春卷做年夜饭的一道菜。我总是怎么吃都不够。一口咬下去,有点烫,馅里
可能只有大白菜和肉,但是却是那么好吃。我尝试过自己包,但是总是想念妈妈的手艺。(暂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