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一场有关“自信”的辩论

一场有关“自信”的辩论

博客

有段时间很喜欢在网坛上与人争辩,近来心情不佳很少去网坛,即便看到与自己观点相左的也无心争辩什么。今天闲得无聊,打开网坛看看,有人对自己一篇旧文产生疑问,辩点是中国人是否“自信”。无聊之时顺笔回了几句,摘来此处滥竽充数吧。

来帖:
作者读的书,知道的历史太少了。 
很难想象汉、唐、宋、明时代的中国人会不自信。处在世界之巅的中国人不自信,那自信的只会是无知而狂妄的人。 
满清时才到处是禁书,人们长期处在各种压抑中,并延续到如今。 明朝时风气还是非常开明的,即有人裹小脚,也有人写淫书(兰陵笑笑生),画淫画(唐伯虎、仇十洲);即有人认为天圆地方、也有人知道大地是圆的。 只是到了被无限落后的满清统治才变得愚昧而不自信了。 
 
我的回帖:
 中国人思想文化最自由活跃的时期当属“春秋战国”时期,次之则是“五四”那一短暂阶段。自打“儒学居统”秦汉之后,特别是宋朝之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把中国人禁锢在一个模式里。说白了就是一切“唯上唯大”甘做奴才。时至今日大多数中国人依然脱离不了这个根。做不到自我为中心平视一切权贵,何谈自信!
 
来帖:
说一说还是要多读些历史。虽然西汉时董仲舒就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被接受,但是整个社会还是十分开明的,思想开明、经济国力又昌盛,人民是不可能不自信的。 
     至北宋才开始有灭绝人性的程朱理学,但是此时理学并没有占统治地位,思想和文化还是比较开明的,也没有文字狱,大臣也不会因言获罪,南北宋经济也是世界顶峰,人们也不会不自信。 
即使是经过蒙元的文化停滞,明朝中后期时的理学才开始占据上风,但是也只是占上风而已,并没有占统治地位,整个的思想文化还是非常活跃的还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的王阳明的心学,文化和经济的繁荣也不可能带来人民的不自信。 
只是到了被刚进入奴隶制的、极端落后的满清统治,做的亡国奴后才在满清的文字狱等各种高压统治下,逐渐丧失了自信。满清为了更好的奴役汉人,大力推崇理学,知识界、文化界的思想受到全面的禁锢,再到了鸦片战争后不断地被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蹂躏,整个国家才全面不自信起来。到了五四时期,更是知识界、文化界,对整个中华文化不自信的总爆发。所谓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一场自我文化否定的运动。到后来的中共也是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所以说,中国人的不自信主要还是从满清时期开始的,直至现在。 
 
我的回帖:
    具体谈到个人的自信,这是关乎心理学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族群文化传统对何为“自信”的界定。社会环境宽松、国家昌盛、人民富足和心理上的自信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主要关系。最主要的还是文化上的界定,即“自信”的内涵是什么。现阶段的中国经济总量已数十上百倍于建国初期,人们对物质的占有也是近百年来未曾有过的丰富。但多数人对将来如何总感到不确定的惶恐,对自己命运的把握极度缺乏信心。将今比惜只是说明物质上的富足并不总是和心理上的“自信”成正比。 
      回帖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的几个繁荣朝代,国民百姓可能安居乐业,上上下下歌舞升平,但这些充其量只能说是“满足”与内心的自信毫无干系。封建制度下,等级森严,戒律严酷,写于战国时期的“苛政猛于虎”大家耳熟能详,此后的历朝历代无不如此。回帖列举的几个昌盛朝代,社会氛围再开明宽松也没有人敢随便说自己想做皇帝。平民百姓多数自我禁锢在“做顺民,守本分”的奴性心理中。我这里说的“自信与不自信”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也即以“儒学”为主导的封建文化对中国人造成的心理影响。中国的封建体系由于有了儒学的贯穿,不但从制度上是严谨的,在文化思想上也牢牢束缚了人们个性的发展,严重缺少独立和创造的精神。从秦汉到如今,中国人仍然摆脱不了这种文化的禁锢,形成不了新思维。缺少独立思考,没有自主意识,不具人格特性,中国人很难做到真正的自信。国家体制也仅从一姓专权,变成了一党执政,底层逐级向上负责,全体服从中央,本质上仍然带有封建色彩。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听话、服从、做顺民”,说白了这种教育就是变相的奴性教育,骨子里带有这种毒素的民族何谈自信。  

来帖:
     你拿现在的中国人的心态作比喻看似有理,实则荒谬。中国现在经济再好,但是政治并不开明,知识界、文化界、教育界也缺乏自由之人格、独立之教育的精神。而且现在的经济再好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去甚远,人们怎么会有足够的自信呢? 
而我所说的历史上的那些时期,都是经济繁荣、政治开明、人们的思想活跃,虽然比不上先秦时期,但是也不是理学的一家的天下。而且那些时期中国确实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灿烂的地方,西方的糖是中国糖(白糖),穿的是中国丝绸,用的是中国瓷器,中国的科举制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欧洲那时还在封建世袭呢。甚至欧洲一度还想全面引入老子、孔子之学,也就是面对远比欧洲更加发达中国文明,欧洲文明也曾不自信过,那时中国的月亮在日本、朝鲜、南亚、欧洲可是公认最圆的。 
     再有,同时期的欧洲教会还在贩卖赎罪卷,以历史上中国的的情况,怎么着也是要比欧洲同时期要好的。明朝时内阁大臣曾对皇帝说:皇上在后宫跟妃子们玩乐就好了,天下有我们治理就行了(原文忘记了,意思就是这样)。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是一种皇帝垂拱、士大夫共治的形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套理学观念,是北宋时产生,明末时繁荣,但是进入满清时期才成为统治人民、禁锢思想的工具。 中国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千万不要从中共的历史书中学习,要自己多读些史书、杂书。 

最后再说些明朝时的自由: 
      大明朝开国初期,制度还是很严厉的,只能有描写“忠臣孝子义妇贤孙“等主旋律的样板戏,也只能唱这些样板戏,洪武帝和永乐燕京下过“敢亵渎帝王圣贤,全家杀了“的圣旨,但到了明朝中期,大家就不把这个当一回事了,譬如成化年间出版的《新刊全相唐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一开篇,就是高句丽大将盖苏文破口大骂唐太宗,“叵耐唐天子,贪财世不休,杀兄在前殿,囚父后宫愁“这个显然就是亵渎帝王圣贤。又如《新刊全相说唱足本仁宗认母传》,写作为臣子的包公直接断帝王家事,破口大骂宋仁宗是“草头王“,说“一朝天子行五逆,天下如何出孝子“,这个故事就是民间传说的狸猫换太子,直接隐射当时的纪太后和明孝宗。孝宗就是这些读书人说的宪庙的儿子,宪宗宠爱的万贵妃极妒又专宠,当时宫中只要有怀孕的,万贵妃就会派太监使药去堕胎,孝宗是一个被临幸的宫女也就是后来的纪太后偷偷生下来的,被太监张敏藏起来养大的,和仁宗认母故事极其相仿佛。这故事传播之广,朝野上下无人不知,导致纪太后死后,大学士尹直就撰写哀册,直接写“睹汉家尧母之门,增宋室仁宗之恸“,这是记载在《明史》中的。如此隐射帝王后妃宫闱秘史,放在满清,可想而知是什么下场,肯定都是“全家杀了“,可是在明朝中后期却是全天下的说书人到处传唱,不识字的山野村夫也都知道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可想而知民风之开放。所以,这时候读书人不把皇帝当一回事也实在很正常,就海瑞那种愣头青,破口大骂嘉靖皇帝,在监狱里面呆了半年,什么事情没有又出来了,等嘉靖的儿子万历的老子穆宗做皇帝了,反而做到右佥都御史这等高官。 
     这时候的读书人势力有多大,市井间俗话说得好,秀才口,骂遍四方。和尚口,吃遍四方。媒婆口,传遍四方。譬如儒林外史里面写“远远来两个秀才,见了王义安,说他是记院掌柜的乌龟,不配戴方巾,不由分说,上去就扯掉他的方巾,劈脸一个大嘴巴子,又打又骂,要送他见官。直到王义安拿出三两七钱银子做好看钱,这才放过他。“这个就是秀才的特权,明制,骂人杖十下,还口骂人,也要杖十下。而秀才骂人,不会被打屁股,官府根本不受理,所以秀才们就势无忌惮,看什么不顺眼逮着就骂。 

我的回帖:

 明朝是中国文化思想比较活跃的一个时段,刚从蒙元朝政还原回大汉朝政,上上下下有一种图强奋进的合力,生产力亟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新思想,新思维,新文化得到了有限的自由。民间大量的口头文学在这一时期变成了刻本印本得以更加广泛的流传。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的四大名著出自明末清初,其斩妖除魔,啸聚山林的抗争精神,对封建制度的深刻剖析,以及对朝政人物治政手段的刻画与历朝历代统治人物宣扬的文化相左,这些书本的出版和流传说明当时的社会环境确实很宽松。但这种宽松只是文化思想方面的宽松,与人们心理上的自信关系不大。你贴中旁征博引的那些史料仅是一些不第书生,失意官宦,街头狂叟和没落文人的一时之举。这些举动不但不能证明普通民众的自信,反而侧面证实当朝者的自信,给你把圈子画大一点,随你蹦跶。在严谨的封建体制下,在一脉相承的儒家文化束缚中,即便这些看似自信,敢于犯上的历史留名者也算不得真正的自信。其实我们辩论的论点不在一个层位上,各说各的自信,各举各的辩据。你拿一个时段,一个阶层的表象去印证一个朝代广大民众的自信;我指秦汉以来严谨的封建体制对人们观念形成的烙印和这个体制洗刷民众头脑,用规范化的儒家文化对民众独立思想形成的禁锢。有此两者的存在,深固于人们的脑中,人就难以成为有个性的自我。自古以来,家有族长,村有乡绅,州有官府,从来都是上大于下,民众只有跟随听话的份儿,绝无下大于上,官随民意为民所用的实质出现。即便你列举的那些朝代,那些代表自信的人物无一不是在这个大环境之下。比较东西方人们的自信,其实只是自信程度的差距,中国人尚处在封建残余制度,封建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的阶段;西方人经过工业化伴随的普及教育,文化的提升使人们对自我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资本主义制度改良过程中赢取了一定的自由度,自信人人可当总统,建立了某种虚拟的自信。其实两种自信都是有限度的自信,只不过中国人更加可悲罢了。

来帖:

问题就在于历史上的儒学并没有你说的那么严谨,那所谓的严谨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在明末和整个满清时期才有。

你所谓的:自古以来,家有族长,村有乡绅,州有官府,从来都是上大于下,民众只有跟随听话的份儿。同一时期,欧洲难道不是如此吗?甚至那是欧洲的状况应该比中国更差才对。那时教会对欧洲的统治可是比中国更黑暗、更野蛮。欧洲的经济、文化也远远不如同时期的中国。你不要告诉我一生下来就有的人会比人之初、性本善的中国人更自信!

儒学的流派很多,并不都是一脉相承的。朱熹就说自己是梦中得到先秦时儒学的真谛的。其实就是自己凭空从儒学中编出了一个分支,一下子否定了秦到五代的所有儒学流派。

再说欧洲,欧洲尤其是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专门爱搞宗教大清洗,宗教裁判所这个词就是在他手上发扬光大的,而且他还兼葡萄牙国王,西班牙人认为他们的国王是地球之王,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有些道理的,这时候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确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这两个国家共同拥有一个国王,可想而知,宗教迫害是多么的严重,而菲利普二世的老婆更是大名鼎鼎的英国女王血腥玛丽,以残酷的宗教大清洗留名于世的女人。西方若只有文艺复兴,却没有工业革命的话,能迎头赶上东方古老的帝国么?文艺复兴也不过让西方和大明朝各有优势罢了,西班牙吹嘘自己是地球之王,可这位地球之王要把无数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运往东方来换取东方帝国的瓷器和丝绸,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地球之王?可是,再过一百年工业革命兴起,西方就要完全把东方古老文明甩到身后去了,再过三百年,甩八条街那么远。

自信是需要实力的,没有不自信的文化,只有不能使人自信的实力和人。


我的回帖:

其实若证明中国在某个历史发展阶段比欧洲先进,用不着举那么多例子,一本《马可波罗游记》就足够了,当时的老马看到中国人用煤取暖烧饭都惊奇的了不得。《九章算术》成书的时候,欧洲人还在结绳记事;《天工开物》中的很多工艺水平在当时领先欧洲不止百年;一个白马非马论让现在研究中国文化的欧美学者啧啧赞叹。其实这些跨越时空的比对与我文中所提中国文化是一种自我压抑的文化,…… ,不自信是这种文化的伴生症。的论点毫无干系。

八国联军打上门来,老佛爷才知道洋枪洋炮的厉害,在此之前的慈禧其自信程度当属天下第一。即便到了现在,中国人对外的了解又能有多少呢?崇洋媚外的人不在少数,在海外站住脚又挤身中产的华人多数人的自信只是在自己同袍面前,更何谈那几个朝代时的百姓有谁知道自己的文化远优于欧洲的黑暗宗教呢。

任何文化的形成并成为一个族群的主流文化都要有相当的历史沉淀和不断的吐纳,不可能从开始就是一个严谨完整的定式。即便像圣经佛经古兰经这些宗教定本也是在口头流传的故事基础上由某人或某些人归纳编撰而成,在随后的岁月里由后人解释和应用。由于解释的不同分成流派,进而形成现在的;天主教,基督教,路德教,挑筋教……,逊尼派,什叶派……,佛教,印度教,喇嘛教…..

中国传统文化居统的儒教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其内容也远非一家,孔老先生只是被后人选中,在其初期的言论上被后人添油加醋,则其有用之句放大发挥,按当政者的御意不断规范补充逐渐成为统治者约束人们思想的文化工具。孔子只是一个符号,儒学并非一家,稍微喜欢读史的人都知道这些常识。

贴中谈到西方的原罪说和中国三字经里的人之初,且不说西方宗教的形成与三字经成书的年代差异,单就人性的善恶之说从来就没有定论,人性之善恶与自信的关联也很难说哪种人更加自信。西方人今天的自信是建立在其祖上对世界掠夺的罪恶上,美国人的自信始于对美洲大陆原住民的灭绝。如你贴中所说,给人自信的是实力;中国老话也讲人穷志短,这里的自信似乎都和善恶无关。

我论点之一谈到中国文化是一种自我压抑的文化,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 都是典型的压抑儿童自然成长,阻碍儿童形成自我个性的典型例子。这些从小按着大人意愿捏造出来的孩子没有自己的个性,只知做到让大人满意,以家长老师的表扬为荣誉。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奴性也植根在血液里了。我说不自信是中国文化的伴生症,捡尽秦汉之后可读的书,理遍各朝各代可数的人物,纵观上下,横看左右,除了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喊,找不到一个自信的人物。

人的自信源于与同类周边相比后的优越感,小到一位个体,大到一个民族,莫不如此。世界是物质的,人也是物质的,随之而生的观念和文化也超脱不出物质。中国是个农耕为主的国家,直到今日农民人口依然过半,即便所谓的城里人三代以上是农民的依然居多。靠土地为生的农民,其典型特征就是眼界狭窄,听天由命,盲听盲信。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其经济基础不做根本性的变动,文化的更新自然更加滞后。秦汉到民国不管朝代怎样更迭,封建社会制度的性质没变,农为国本的实质没变,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和统治阶层提倡宣传的文化合二为一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脉络。儒教孔学仅是这个文化的代名词,如仅拘泥于孔子的一家之言为中华文化的主脉络,未免太过狭隘了吧。

 

来帖:

人的自信源于与同类周边相比后的优越感,小到一位个体,大到一个民族,莫不如此。世界是物质的,人也是物质的,随之而生的观念和文化也超脱不出物质。...如仅拘泥于孔子的一家之言为中华文化的主脉络,未免太过狭隘了吧。

----最后这段是直接引用别人的文章吧!因为与你的观点相左,却几乎正是我要说的话!

道家、法家、儒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等,这些百家争鸣的各家的合体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和全部,一个儒家,甚至一个儒家流派的理学,是不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不自信的理学是不能代表中华文化不自信的。

再有,农耕文明比之游牧和渔猎文明是最自信的文明,因为农耕只靠人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吃饭。而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渔猎民族逐鱼(兽)群而猎,除自身技术外,一大半要靠天吃饭。游牧民族不断入侵中原就是因为草原冬天的白灾(就是大雪灾)是游牧民族承受不起的痛。这也是为什么农耕民族繁荣的早,繁荣的时间也较长。但是农耕民族缺乏侵略性,而游牧和渔猎民族却具有更多的侵略性。所以当地球越来越小,文明逐渐相遇时,更具侵略性的民族就会更占上风。但是这并不代表农耕民族的文化是不自信的文化。

最后,用你的文章中的话共勉吧:人的自信源于与同类周边相比后的优越感,小到一位个体,大到一个民族,莫不如此。世界是物质的,人也是物质的,随之而生的观念和文化也超脱不出物质。----实力造就自信。

我的回帖:

 既然你认为这句话正是你所要表达的意思。要知道写出这句话的人是看过范文澜,艾思奇等中共认可人物写的著作,以历史唯物史观看历史,从而表达出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随之而生的观念和文化也超脱不出物质。其本意是说文化归为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王朝更替都脱不开封建这个根,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主要特征是地主对大部分土地的占有和部分的小农经济并存。建立其上的文化是为这种经济结构服务的。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的广大农民,再被这种文化灌输麻痹,其自信何来?

 我这里谈到的由于优越感而生的民族自信,本想说犹太人和日耳曼是白种人中真正自信的民族,黄种人中唯有日本人有这种自信,至于美国人的自信是因为二战后做了老大,随着美国的衰落这种自信也会变得不自信。而犹太人,日耳曼人和日本人不管处于何种境地都会有这种自信。认真了解一下这三个民族的历史和他们的文化就不难理解我所说的不自信是中国文化的伴生症这句话的含义

 回帖一开始我就谈到中国文化比较活跃具有思想的著述只在春秋战国和新文化两个阶段。你贴中列举的诸子百家无一不是出自那个时期,前后相差不过两百年。为什么在这之后仅是些诗词歌赋,史书列传,评书小说?难得再见有思想的著述。稍微通晓历史和有自己分析能力的人都不难看出这其中自上而下的打压强迫和社会环境的极端不自由。除了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国文化屈指可数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几个文化繁荣期所对应的朝代也就是你所列举的中国强盛时人们必然自信的朝代。暂且不谈这些留世之作的思想性如何,只要留意一下这些著书人的身世经历,就会对当时的社会有所了解,对那个环境下的人们是否自信有所了解。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出头的橼子先烂”“在家事事好出门万事难这些民间谚语也反映出那时人们的心态,即便有所抗争和不满也是想的法不制众跟着大拨人走。在统治阶层的严酷管制下,封建制度下的人们明哲保身的思想占据主要地位,思想不自由,人身不自由,没有自由那有自信。谈到中国文化人们常拿儒释道三个字来概括,而不仅仅是你所列举的这几家。其实当你写出人之初,性本善拿三字经支撑你的论点,这场争辩就索然寡味儿了。这一点你自己应该很明白。俗话讲知书达理,读书要读透,所求的是掩卷之后悟出的这个字。人读一本书,读明白了是收获;人读千本书,只会抄袭照搬,没读明白只是累赘。不知你是否看过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对该书的见解可判断一个人的悟性和思想深度。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占波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