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有关“自信”的辩论
我的回帖:
明朝是中国文化思想比较活跃的一个时段,刚从蒙元朝政还原回大汉朝政,上上下下有一种图强奋进的合力,生产力亟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新思想,新思维,新文化得到了有限的自由。民间大量的口头文学在这一时期变成了刻本印本得以更加广泛的流传。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的“四大名著”出自明末清初,其斩妖除魔,啸聚山林的抗争精神,对封建制度的深刻剖析,以及对朝政人物治政手段的刻画与历朝历代统治人物宣扬的文化相左,这些书本的出版和流传说明当时的社会环境确实很宽松。但这种宽松只是文化思想方面的宽松,与人们心理上的自信关系不大。你贴中旁征博引的那些史料仅是一些不第书生,失意官宦,街头狂叟和没落文人的一时之举。这些举动不但不能证明普通民众的自信,反而侧面证实当朝者的自信,给你把圈子画大一点,随你蹦跶。在严谨的封建体制下,在一脉相承的儒家文化束缚中,即便这些看似“自信”,敢于犯上的历史留名者也算不得真正的自信。其实我们辩论的论点不在一个层位上,各说各的“自信”,各举各的辩据。你拿一个时段,一个阶层的表象去印证一个朝代广大民众的自信;我指秦汉以来严谨的封建体制对人们观念形成的烙印和这个体制洗刷民众头脑,用规范化的儒家文化对民众独立思想形成的禁锢。有此两者的存在,深固于人们的脑中,人就难以成为有个性的自我。自古以来,家有族长,村有乡绅,州有官府,从来都是上大于下,民众只有跟随听话的份儿,绝无下大于上,官随民意为民所用的实质出现。即便你列举的那些朝代,那些代表自信的人物无一不是在这个大环境之下。比较东西方人们的自信,其实只是自信程度的差距,中国人尚处在封建残余制度,封建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的阶段;西方人经过工业化伴随的普及教育,文化的提升使人们对自我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资本主义制度改良过程中赢取了一定的自由度,自信人人可当总统,建立了某种虚拟的自信。其实两种自信都是有限度的自信,只不过中国人更加可悲罢了。
来帖:
问题就在于历史上的儒学并没有你说的那么严谨,那所谓的严谨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在明末和整个满清时期才有。
你所谓的:自古以来,家有族长,村有乡绅,州有官府,从来都是上大于下,民众只有跟随听话的份儿。同一时期,欧洲难道不是如此吗?甚至那是欧洲的状况应该比中国更差才对。那时教会对欧洲的统治可是比中国更黑暗、更野蛮。欧洲的经济、文化也远远不如同时期的中国。你不要告诉我一生下来就有“罪”的人会比人之初、性本善的中国人更自信!
儒学的流派很多,并不都是一脉相承的。朱熹就说自己是梦中得到先秦时儒学的真谛的。其实就是自己凭空从儒学中编出了一个分支,一下子否定了秦到五代的所有儒学流派。
再说欧洲,欧洲尤其是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专门爱搞宗教大清洗,宗教裁判所这个词就是在他手上发扬光大的,而且他还兼葡萄牙国王,西班牙人认为他们的国王是地球之王,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有些道理的,这时候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确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这两个国家共同拥有一个国王,可想而知,宗教迫害是多么的严重,而菲利普二世的老婆更是大名鼎鼎的英国女王血腥玛丽,以残酷的宗教大清洗留名于世的女人。西方若只有文艺复兴,却没有工业革命的话,能迎头赶上东方古老的帝国么?文艺复兴也不过让西方和大明朝各有优势罢了,西班牙吹嘘自己是地球之王,可这位地球之王要把无数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运往东方来换取东方帝国的瓷器和丝绸,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地球之王?可是,再过一百年工业革命兴起,西方就要完全把东方古老文明甩到身后去了,再过三百年,甩八条街那么远。
自信是需要实力的,没有不自信的文化,只有不能使人自信的实力和人。
我的回帖:
其实若证明中国在某个历史发展阶段比欧洲先进,用不着举那么多例子,一本《马可波罗游记》就足够了,当时的老马看到中国人用煤取暖烧饭都惊奇的了不得。《九章算术》成书的时候,欧洲人还在结绳记事;《天工开物》中的很多工艺水平在当时领先欧洲不止百年;一个“白马非马”论让现在研究中国文化的欧美学者啧啧赞叹。其实这些跨越时空的比对与我文中所提“中国文化是一种自我压抑的文化,…… ,不自信是这种文化的伴生症。”的论点毫无干系。
八国联军打上门来,老佛爷才知道洋枪洋炮的厉害,在此之前的慈禧其自信程度当属天下第一。即便到了现在,中国人对外的了解又能有多少呢?崇洋媚外的人不在少数,在海外站住脚又挤身中产的华人多数人的自信只是在自己同袍面前,更何谈那几个朝代时的百姓有谁知道自己的文化远优于欧洲的黑暗宗教呢。
任何文化的形成并成为一个族群的主流文化都要有相当的历史沉淀和不断的吐纳,不可能从开始就是一个严谨完整的定式。即便像圣经佛经古兰经这些宗教定本也是在口头流传的故事基础上由某人或某些人归纳编撰而成,在随后的岁月里由后人解释和应用。由于解释的不同分成流派,进而形成现在的;天主教,基督教,路德教,挑筋教……,逊尼派,什叶派……,佛教,印度教,喇嘛教…..
中国传统文化居统的儒教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其内容也远非一家,孔老先生只是被后人选中,在其初期的言论上被后人添油加醋,则其有用之句放大发挥,按当政者的御意不断规范补充逐渐成为统治者约束人们思想的文化工具。孔子只是一个符号,儒学并非一家,稍微喜欢读史的人都知道这些常识。
贴中谈到西方的“原罪说”和中国三字经里的“人之初”,且不说西方宗教的形成与三字经成书的年代差异,单就人性的善恶之说从来就没有定论,人性之善恶与自信的关联也很难说哪种人更加自信。西方人今天的自信是建立在其祖上对世界掠夺的罪恶上,美国人的自信始于对美洲大陆原住民的灭绝。如你贴中所说,给人自信的是实力;中国老话也讲“人穷志短”,这里的自信似乎都和善恶无关。
我论点之一谈到“中国文化是一种自我压抑的文化”,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 都是典型的压抑儿童自然成长,阻碍儿童形成自我个性的典型例子。这些从小按着大人意愿捏造出来的孩子没有自己的个性,只知做到让大人满意,以家长老师的表扬为荣誉。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奴性也植根在血液里了。我说“不自信是中国文化的伴生症”,捡尽秦汉之后可读的书,理遍各朝各代可数的人物,纵观上下,横看左右,除了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喊,找不到一个自信的人物。
人的自信源于与同类周边相比后的优越感,小到一位个体,大到一个民族,莫不如此。世界是物质的,人也是物质的,随之而生的观念和文化也超脱不出物质。中国是个农耕为主的国家,直到今日农民人口依然过半,即便所谓的城里人三代以上是农民的依然居多。靠土地为生的农民,其典型特征就是“眼界狭窄,听天由命,盲听盲信。”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其经济基础不做根本性的变动,文化的更新自然更加滞后。秦汉到民国不管朝代怎样更迭,封建社会制度的性质没变,农为国本的实质没变,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和统治阶层提倡宣传的文化合二为一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脉络。儒教孔学仅是这个文化的代名词,如仅拘泥于孔子的一家之言为中华文化的主脉络,未免太过狭隘了吧。
来帖:
“人的自信源于与同类周边相比后的优越感,小到一位个体,大到一个民族,莫不如此。世界是物质的,人也是物质的,随之而生的观念和文化也超脱不出物质。...如仅拘泥于孔子的一家之言为中华文化的主脉络,未免太过狭隘了吧。”
----最后这段是直接引用别人的文章吧!因为与你的观点相左,却几乎正是我要说的话!
道家、法家、儒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等,这些百家争鸣的各家的合体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和全部,一个儒家,甚至一个儒家流派的理学,是不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不自信的理学是不能代表中华文化不自信的。
再有,农耕文明比之游牧和渔猎文明是最自信的文明,因为农耕只靠人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吃饭。而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渔猎民族逐鱼(兽)群而猎,除自身技术外,一大半要靠天吃饭。游牧民族不断入侵中原就是因为草原冬天的白灾(就是大雪灾)是游牧民族承受不起的痛。这也是为什么农耕民族繁荣的早,繁荣的时间也较长。但是农耕民族缺乏侵略性,而游牧和渔猎民族却具有更多的侵略性。所以当地球越来越小,文明逐渐相遇时,更具侵略性的民族就会更占上风。但是这并不代表农耕民族的文化是不自信的文化。
最后,用你的文章中的话共勉吧:人的自信源于与同类周边相比后的优越感,小到一位个体,大到一个民族,莫不如此。世界是物质的,人也是物质的,随之而生的观念和文化也超脱不出物质。----实力造就自信。
我的回帖:
既然你认为这句话正是你所要表达的意思。要知道写出这句话的人是看过范文澜,艾思奇等中共认可人物写的著作,以历史唯物史观看历史,从而表达出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随之而生的观念和文化也超脱不出物质。其本意是说文化归为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王朝更替都脱不开“封建”这个根,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主要特征是地主对大部分土地的占有和部分的小农经济并存。建立其上的文化是为这种经济结构服务的。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的广大农民,再被这种文化灌输麻痹,其自信何来?
我这里谈到的由于优越感而生的民族自信,本想说犹太人和日耳曼是白种人中真正自信的民族,黄种人中唯有日本人有这种自信,至于美国人的自信是因为二战后做了老大,随着美国的衰落这种自信也会变得不自信。而犹太人,日耳曼人和日本人不管处于何种境地都会有这种自信。认真了解一下这三个民族的历史和他们的文化就不难理解我所说的“不自信是中国文化的伴生症”这句话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