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六一儿童节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在美国不是什么重要的节日。周一的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可是在文革期间的中国,这可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因为不需要上学。:)过去没有双休日,一星期六天上学,很累,很无聊,也很无奈。
回忆过去在国内的上学读书经历,可以说没有什么乐趣,学的东西似乎跟自己无关。比如,小学的时候需要背《老三篇》,毛主席语录。六一放假小孩可以自由活动。大院里的孩子可以玩不同的游戏。当时没有玩具可买,小孩玩的东西都是DIY的,比如弹弓,陀螺。过去是供给制,粮油肉都是限量供应,需要票才能购买,想胖都很难。相比之下,现在的节日都是给商人设计的,商品过剩。节日往往有各种促销活动,很难守住自己的钱包。
那个年代,小孩玩东西都是有周期性的,比如玩弹弓,玩香烟包装纸,陀螺等等,还有一些跟本地相关的活动。弹弓我做过。大院有不少冬青树,可以用来做弹弓。弹弓需要橡皮筋,普通的橡皮筋力度不大,射不远,有的用自行车的气门塞,一种细细的橡皮管子,还有的用自行车胎,听诊器橡皮管。可惜我的打鸟技术比较差,但也遇到了狗屎运。一次朝着树上的一群鸟乱射,居然歪打正着打中了一个。我的邻居打鸟厉害,跟他出去打鸟,每次都不会空手而归。记得有一次,一个麻雀在围墙外的屋顶,他一个弹弓就把鸟击中,可惜没法去拿。这个邻居我印象深刻。他妈妈整天叫他爸大哥,大哥的,当时听到有些肉麻,可能跟桂林附近的少数民族习俗文化有关吧。
我们大院后面是一大片农田,被分成很多小块,之间有土路水沟连接,水沟里有不少鱼虾。那个年代,大都数小孩营养不良,肚子往往没到食堂开饭的时候就开始饿了,可是经常没有东西吃,只好到农田抓鱼虾。抓鱼虾难度不大,把水沟两边堵住,把水淘干即可开始。农田水沟没有大鱼。抓到最多的是一种叫花鱼的,块头很小,身上都是各种不同颜色,用来喂鸡的。你想想看,小孩经常来抓,怎么可能有大鱼?但是黄鳝,泥鳅,塘虱鱼倒是不少,不会空手而归的。抓鱼的要点是,千万不要去人家刚刚抓过的水沟。那个年代,小孩普遍都会做饭。把泥鳅黄鳝拿到某个孩子的家里清理后,用猪油煎熟,香极了。虽然不能撑死,也总比没有要好。
每次体检都有营养这一栏,小孩基本都是偏下。我当时好奇,谁会是偏上呢?糟糕的是吃进去的食物需要分享,比如肚子里的蛔虫等寄生虫。吃打虫药是经常的。记得是一种叫“宝塔糖”的东西。有点甜,但有一种特殊味道,不大好吃。第一次吃的时候,拉出一大堆蛔虫,有的还会动。后来就越来越少了,宝塔糖也不需要吃了。
这些活动基本都是中学前做的。中学后,小孩往往迫不及待学骑自行车,活动范围也大了很多。记得去的最远的是去当地的飞机场,只有一部双翼杀虫机,可见当时的农业还是挺先进的。飞机有人看管,不让小孩走近。后来单位暑假组织活动去参观,我们可以近距离看飞机,但不许摸,说会损伤飞机。我还是偷偷摸了一下,机翼像是一层布,不是想象的那么结实。事后有些担心,飞机会不会因为我摸了后掉下来?我不就成了阶级敌人了?好在第二天,飞机还在大院后面的农田上飞,一块石头落地。
上中学后,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小孩玩的东西花样就更多了。我投入了无线电爱好,开始装收音机。还参加了学校的各种活动,比如球队,业余发报。当时还有很多科普杂志,比如《无线电》,《航空知识》,《化石》等等。最有意思的是《无线电》里有电视机的线路图,但本地没有零件,只好画饼充饥。飞机也是很有趣的。《航空知识》有介绍波音707,法国的垂直起落战机,印象非常深刻,当然它们对我来说是无法山寨的,做个模型还可以。:)读书多了,容易胡思乱想。酒店大亨希尔顿说过,要想做大事就必须梦大事。贫穷往往限制思维。我很幸运,当时的家境还算不错,尤其是父母重视教育启蒙。
现在的儿童应该是非常幸福的,各种资源都极其丰富,当然最大的问题是应试教育,抹杀了儿童的思考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