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步之逍遥
王华祥的《王的词典》: "这两天又练字了,不是因为闲,而是因为事太多。练字是一种逃避,它能快速有效地忘记一切鸟事,忘掉自己了,忘掉鸟自己。这是一种比较健康的惰性文化吗?因为惰性,它似乎有去火气,去物欲,降性欲和修复身心的功能,还有说它养生益寿的,究竟如何,我这个门外汉不敢妄言。不过,我似乎体会到:其中确实存在着一种'不求上进的魅力'。"
说得好, 确实是这样。
小时候做功课, 厌倦了就喜欢找最没有关系的事去玩, 其实就是一种逃避, 却触发了兴趣。中学时代在重点中学的经历, 最多地给了我这种刺激, 比如宁愿先背下一篇并不是教材里的长诗, 也要拖延明天的数学作业; 即使马上就要大考, 抽时间画一张画好像就是很过瘾的预支犒赏。一方面功课压缩了兴趣发展的时间, 另一方面功课又激发了兴趣的勃发, 我想这可能不是我自己独有的现象吧。
对身在海外的我, 整个生命也都在一个惰性状态中, 不用说写文章或者画画这类鸡毛蒜皮的小事了。真的只是逃避, 任何事情都会变得有趣, 好像脱胎换骨一般, 突然就把生活过得津津有味起来。
其实在这里最容易逃避掉的一点, 是跟人的比较, 周围都是不可比的人们, 也就自然放松了。有时候看别人互相比互相争, 就觉得可笑, 我绝对不是说中国人, 老外也是那样的。我们过去一位同事, 就是一直不忘记自己加州大学的学历, 不把跟她同时进这里工作而后来做系主任的老师放在眼里, 因为后者是加州州立大学出身, 她老是提醒别人这两个学校是太不同的水平了, 。。。怨气也过份大了, 最后提前退休走了。这样的事, 对我这个外来的人, 就是可笑的案例。其实谁跟谁呢? 如果有人踩到我, 我就会说: 我毕竟是客人啊, 你们得对我客气一点! 要踩我的人不得不把脚缩回去, 因为何必跟我这样的局外人计较呢?
人一旦无所谓来处和去处, 无所谓是谁非谁, 也无所谓进步退步, 就不可比较, 也无从算计。惰性其实就是对自己身份的否定, 把自己从"必须"解脱出来。
刚看了一个帖子, 关于在北京落实户口的困难, 是北大教授写给女儿的信, 结论是爸爸无能, 。。。等爸爸有钱给你办美国户口吧。这当然显现了国内户口制度的弊端, 即使他自己做北大教授, 由于买不起房子, 作为集体户口, 加上配偶是外地户口, 就不能给孩子报北京户口, 将来有一连串的现实问题等着她。
可是看来帖子, 我不禁弱弱地问: 难道不呆在北京就不行了? 大家都会说: 那么孩子的将来就毁了! 但是我又会想: 难道不住北京的人都已经废了? 。。。反过来说, 难道美国就容易混或者显得那么公平了??? 其实根本不是啊!
来美国的最初五年, 其实没有人会赞叹美国没有户口制度多好, 因为所有的人都等于没有户口, 不要说什么集体户口集体宿舍, 今天没有赚够100美元, 晚上就可能被赶到马路上去! 这一点也不夸张, 在北京一级的美国都市, 一个月房租, 够一家人生活的一般就要3000美元, 不算水电和其他, 就相当于每天在问你100美元的问题有没有着落, 难道北大教授就可以得到优待?
我说的惰性或逃离, 其实不是我们改变了这个社会, 而是自己放下了架子, 降低了本来以为必须的水准。在美国混不好的, 不一定呆在北京那样级别的城市, 你可能只能去中西部或者中南部, 即使教育和生活便利远远低于沿海, 但你还在美国, 你可以谋划东山再起。你也不一定非在北大这样顶级的学校, 在美国就诸如哈佛耶鲁的大学, 也不是知识分子必然的去处, 人家也过得蛮好, 不会委屈了精英。而实际上在美国的华人, 可能脑子里根本来不及比较该不该放弃哈佛的教授去小地方执教的问题- 有工作就不错啦! 所以美国并不是更好, 而是我们不得不放下了标准, 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生活的其他部分。
所以所谓的海外经验, 其实就是一种逃离或放弃, 重新定位自己, 发现自己的极限并重生。对于艺术家尤其如此, 在来到这里, 呕吐掉所有本来以为天经地义的标准之后, 他们成了艾未未或者陈丹青。
艺术家是可以退步的; 退一万步, 就是逍遥, 也就是王华祥说的"不求上进的魅力"了。
说得好, 确实是这样。
小时候做功课, 厌倦了就喜欢找最没有关系的事去玩, 其实就是一种逃避, 却触发了兴趣。中学时代在重点中学的经历, 最多地给了我这种刺激, 比如宁愿先背下一篇并不是教材里的长诗, 也要拖延明天的数学作业; 即使马上就要大考, 抽时间画一张画好像就是很过瘾的预支犒赏。一方面功课压缩了兴趣发展的时间, 另一方面功课又激发了兴趣的勃发, 我想这可能不是我自己独有的现象吧。
对身在海外的我, 整个生命也都在一个惰性状态中, 不用说写文章或者画画这类鸡毛蒜皮的小事了。真的只是逃避, 任何事情都会变得有趣, 好像脱胎换骨一般, 突然就把生活过得津津有味起来。
其实在这里最容易逃避掉的一点, 是跟人的比较, 周围都是不可比的人们, 也就自然放松了。有时候看别人互相比互相争, 就觉得可笑, 我绝对不是说中国人, 老外也是那样的。我们过去一位同事, 就是一直不忘记自己加州大学的学历, 不把跟她同时进这里工作而后来做系主任的老师放在眼里, 因为后者是加州州立大学出身, 她老是提醒别人这两个学校是太不同的水平了, 。。。怨气也过份大了, 最后提前退休走了。这样的事, 对我这个外来的人, 就是可笑的案例。其实谁跟谁呢? 如果有人踩到我, 我就会说: 我毕竟是客人啊, 你们得对我客气一点! 要踩我的人不得不把脚缩回去, 因为何必跟我这样的局外人计较呢?
人一旦无所谓来处和去处, 无所谓是谁非谁, 也无所谓进步退步, 就不可比较, 也无从算计。惰性其实就是对自己身份的否定, 把自己从"必须"解脱出来。
刚看了一个帖子, 关于在北京落实户口的困难, 是北大教授写给女儿的信, 结论是爸爸无能, 。。。等爸爸有钱给你办美国户口吧。这当然显现了国内户口制度的弊端, 即使他自己做北大教授, 由于买不起房子, 作为集体户口, 加上配偶是外地户口, 就不能给孩子报北京户口, 将来有一连串的现实问题等着她。
可是看来帖子, 我不禁弱弱地问: 难道不呆在北京就不行了? 大家都会说: 那么孩子的将来就毁了! 但是我又会想: 难道不住北京的人都已经废了? 。。。反过来说, 难道美国就容易混或者显得那么公平了??? 其实根本不是啊!
来美国的最初五年, 其实没有人会赞叹美国没有户口制度多好, 因为所有的人都等于没有户口, 不要说什么集体户口集体宿舍, 今天没有赚够100美元, 晚上就可能被赶到马路上去! 这一点也不夸张, 在北京一级的美国都市, 一个月房租, 够一家人生活的一般就要3000美元, 不算水电和其他, 就相当于每天在问你100美元的问题有没有着落, 难道北大教授就可以得到优待?
我说的惰性或逃离, 其实不是我们改变了这个社会, 而是自己放下了架子, 降低了本来以为必须的水准。在美国混不好的, 不一定呆在北京那样级别的城市, 你可能只能去中西部或者中南部, 即使教育和生活便利远远低于沿海, 但你还在美国, 你可以谋划东山再起。你也不一定非在北大这样顶级的学校, 在美国就诸如哈佛耶鲁的大学, 也不是知识分子必然的去处, 人家也过得蛮好, 不会委屈了精英。而实际上在美国的华人, 可能脑子里根本来不及比较该不该放弃哈佛的教授去小地方执教的问题- 有工作就不错啦! 所以美国并不是更好, 而是我们不得不放下了标准, 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生活的其他部分。
所以所谓的海外经验, 其实就是一种逃离或放弃, 重新定位自己, 发现自己的极限并重生。对于艺术家尤其如此, 在来到这里, 呕吐掉所有本来以为天经地义的标准之后, 他们成了艾未未或者陈丹青。
艺术家是可以退步的; 退一万步, 就是逍遥, 也就是王华祥说的"不求上进的魅力"了。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汉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