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家长交流群 - 从系鞋带到玩游戏,吼叫打骂不好用!
目前正在读《The happiness project》by Rubin, Gretchen,还没有读完,很喜欢作者积极向上、说干就干的麻利劲!忍不住想和大家分享。文学城热门博主“为写而写”也读了这本书,并写了读后感《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的系列。“为写而写”的总结比较全面、系统,大家可以去看看: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1608/201704/2527.html
我读书全凭自己的喜好,记住的多是“自己”觉得对“自己的生活”有用的内容,对别人来说,可能有点“东一榔头西一镐”的感觉。针对群里父母和孩子们的struggle,我结合《The happiness project》的学习体会,聊聊自己的感受。首先我承认,大家经历的这些我都经历过,吼叫、打骂我也都做过,而且现在也还在做,今天早晨还和儿子闹了一下 。
《The happiness project》作者的家庭、事业都不错,不过书中的确提到,她有过几年的抑郁症,现在尽管已是过去,但还是觉得生活中缺点什么,于是生发了这个 happiness project 的想法。她读了很多有关happiness的书,为自己设计了一个为期十二个月的 project 来实现 happiness,一个月主攻一个主题。书里分享了她的十二主题内容,以及如何用她学到的东西来完成这个每个主题。我还没有读完书,这里借用一下“为写而写”总结好的内容:
一月养精蓄锐,二月夫妻恩爱;
三月自强不息,四月为人父母;
五月休闲娱乐,六月新朋旧友;
七月钱与幸福,八月精神生活;
九月追求真爱,十月活在当下;
十一月知足常乐,十二月追求完美。
前天读三月的部分,听到“成长让人happy”时,顿觉醍醐灌顶。结果的到来并不一定带给人更多的happiness,比如人生大事-结婚-的到来,其实带来更多的是茶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盼望已久的孩子的出生,则带来的是尿片、奶瓶和不能睡整觉的夜晚。如果能够学会享受成长过程中一点点的变化,这才能给人带来持续不断的happiness。作者用了她爸爸的一个例子:老爸打网球很多年,后来不打网球改高尔夫了。作者问爸爸为什么,爸爸说他的网球开始退步了,而打高尔夫球的水平渐长。我想作者老爸这把年纪,选择打高尔夫球应该也没有什么远大志向目标,但的确可以从中看到“成长让人高兴”,高兴使人更希望成长。不过这个老爸也是个明智的人,选择了高尔夫,而不是打冰球,否则开心没有,到很有可能摔断胳膊腿的。
成长有很多种,@疏影 说的“孩子长大的过程就是自身修炼的过程”,@James Y 也说“养娃感觉对大人也是一个再改造,不断渡劫的过程。熬过去,就成佛,如佛般心境平和、处事不惊了。” 我也觉得成长的第一步是自我成长(自修),我可不要做一个“下个蛋,然后逼着孩子飞”的鸟。
孩子从小到大,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成长过程,(不像老年人得转方向,寻乐趣。)我们做父母的,如果能专注在孩子们身上的点滴进步,也同样会感到快乐。同时孩子们在父母的关注下,看到自己的进步,也会很开心,有可能愿意做得更好,形成很不错的良性循环!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不可能一天、两天就长大,也不是一年、两年就成熟,这就需要父母要心存爱意,精心守望。
自我成长、帮助孩子成长,如果还有精力,可以帮助周围的朋友们成长...... happy 不断!(这其实也是我的私欲......)看似各种不同的成长, 其实就两个--自修和助人,完全符合老祖宗的阴阳理论,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我读书是我的“自修”,也是别人的“助人”;将书中的方法用到孩子身上,并分享给大家,是我的“助人”,是别人的“自修”;成长的快乐让我们更热爱“自修”。真的是“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
@天宇 说的“我觉得很多事情是说起容易,做起难”可以用在这儿了,如何成长,做起来难。不过再难也得做,孩子都是我们自己当初要的,他们可没有求我们。下面这个例子,我自己觉得可以算是个小成长,至少是我想要成长的方向--Acknowledge 孩子的感受。
今天早晨听的恰好是《The happiness project》的四月内容,继续借用“为写而写”的话,“是说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实在不要成天板着脸虎着脸吼孩子。就跟唠叨老公没用一样,唠叨孩子也没有。作者强烈推荐了一本书,就是《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and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这本书最精华的部分就是提醒父母要 Acknowledge 孩子的感受。”《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and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这本书我听说过,但没有读过,“Acknowledge 孩子的感受” 我也知道,但似乎并没有在生活中click。今天早晨和儿子闹别扭,紧跟着就听到这段,一下子就click了:就是要先顺着孩子的感受接一句,等他意识到你对他的理解,情绪缓和以后,再说BUT的部分。具体故事是这样的:
儿子要一块布来擦笛子的里面,我让他用姐姐以前擦黑管的那块。布有点大,没法用他惯用的方法来清理,我就用我的方法演示给他看。OK,布是有点大,我自己也试了三次才成功的。儿子说:“这个太费时间了。” 我当时就火了,早晨呀,当然没时间了!大家都理解的。于是我顶了他一句:“费时间怎么了,你什么都不做,就知道打游戏,有的是时间!” 儿子十三岁了,有点自律,竟然没有顶撞回来,但我能听得出来他收拾书包的声音有点大,我也赶快闭嘴,大家各自低头出门上学、上班。路上听到这段“Acknowledge 孩子的感受”,我一下子察觉到刚才做的不符合这个原则,准备下午回去向儿子道歉,先认可“这个是有点费时间,而且也挺不容易做,我试了三次才成。” 然后再说BUT的部分:“不过你要是能用,我就省钱、省力、省时间,不用再去买了,而且这个方法可以擦得更干净。” (怎么样?够高大上的吧!等我试了,再向大家汇报。)“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猛然想起这句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关于“Acknowledge 孩子的感受”,我知道自己不可能每次都能做到,不过我会尽量努力,每做一次,就是一次进步,希望时间久了,就可以成习惯啦!
回到大家的问题上。孩子们的作业我的确没有管过,除了他们来问我。我英文本来也不行,儿子四年级拿回来的单词表,我80%都不认识了,从此更是以此为由,彻底不管,尤着他们自己折腾。女儿还好,儿子的成绩可是从 Kindergarten 一路跌到六年级结束,年终的ELA 州考得了54分,自己也shock了,被姐姐教育了一番,我也就机会劝了几句,七年级终于开始自己有点重视学习成绩了。我信奉的是:“推,100% 失败;不推,50% 成功。” 教育也需要等机会,气头上吼两句可能适得其反。一般来说,没有一定的把握,我宁愿不动,所以现在基本上就指望那“50%成功”了。
孩子看电视、打游戏不肯停下来,我也发过脾气,砸过他们的玩具。到现在为止,儿子打游戏仍是我的纠结,还是没有找到好的办法。女儿没有那么上瘾,但也玩。小的时候控制游戏时间,上闹铃提醒。三年级左右给他们买了手表,让他们自己学习掌控时间,自己上闹铃提醒自己。从周末两小时,加到平时也可以玩半个小时,到每天不要超过一个半小时,到五年级下学期彻底放手,由着他玩,同时我仍坚持不过问功课,着实是个不断放弃的过程。真不是夸张,时常觉得自己将来可能是个失败的妈妈。
游戏的闹铃时间到了,他们需要延长一会儿是常规,延长两会儿、三会儿也可以。我觉得比较好的方法是走过去坐在他们身边,陪着他们打完最后的几分钟,而且还假装有兴趣的问两句,即可以建立亲子关系,同时也有不露声色的监督效果 ,当然这只适用于比较闲的时候。后来放开以后我就直接说,“玩得太久了,玩完了这节该休息一下了”,或者“还得多久这节结束?我需要你做什么什么了”,他们有的时候要两分钟,有的时候要半个小时,都随便了,让他们自己做主。当然在双方心情平和的时候,道理已经讲无数,到现在也还一直在讲,希望不都是废话。另外我觉得十五分钟玩游戏可能有点短,像 Minecraft 这种动脑筋的建造游戏,十五分钟做不了什么,当然砍瓜切菜的游戏另说 。
“没有练完琴就不能玩游戏” 的说法六年前就被钢琴老师否定了,老师说这样做,孩子会把练琴和打游戏对立起来,可能会更恨练琴。“考试满分奖励$10” 的方法最近才得知,也早就被《The gift of failure》的作者给否了。这是训动物的方法,短期有效,长期影响反而不好,大家一致同意并推荐的是要激发孩子自觉自愿的兴趣。至于怎么激发,可惜我到现在也没找到。据一个信奉“无为之治”的朋友说,“孩子本身就有好奇心、上劲心,我们做父母的要小心呵护,不要将它磨灭、打压掉就好了。” 这个朋友是个我很欣赏的人,大家闺秀的外表,但从房屋改造设计粉刷,到蛋糕装饰做肥皂,没有不在行的。儿子一出生就辞了工作,专门养娃,采用“无为之治”,只陪伴解惑,不强制管教。我现在对孩子们的放手应该是受到她不小的影响。可惜她的儿子比我家孩子小好几岁,要不然,我家俩娃自觉自愿的兴趣可能会更高些。
有句话叫“Nobody cares how much you know, until they know how much you care.” 刚刚Google查了一下,是Theodore Roosevelt 说的。我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教育孩子很多年,我当时坚信,如果我让他们知道how much I care their future,他们就会听我的,做个乖孩子。很可惜的是成效一直不佳,难道是这句话有问题? 大约一年前我突然醒悟,是我把这句话理解错了。我care的是他们的未来、他们的生活,但他们的生活不该是他们自己care吗?只有他们care,并让别人知道how much they care,别人才有可能care他们。他们不在乎,我在乎也没用,徒增双方的烦恼。其实六年级就已经有老师对学生说了,“If you don't work hard, I won't work harder than you do. ” 当年女儿讲的时候,我就是不能将这些联系起来。现在想清楚了这个道理,生活总算顺溜了些。 我关心我的日子,他们关心他们的未来,大家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招财猫 孩子小的时候我根本就不卖系鞋带的那种鞋,即使有鞋带,也不用解,系得松点,都是一脚踏。我家孩子可能要到十岁以后才自己系鞋带,现在儿子的日常鞋仍是不解鞋带,足球鞋根本就不让我碰,嫌我系得不够紧。
@疏影 “总有一天他们要离开,比如大学,光靠父母耳提面命时刻监督是不行的,所以现在我基本让他们自己安排。”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有孩子上大学的朋友说,的确有的孩子大学两年后,玩游戏考试不过被勒令退学,也有的孩子承受不了学习的压力,自己退学。这可不是遥远的新闻报道,就是身边的事儿。我还是让他们自己折腾吧,能到哪里就到哪里吧。
@Effie 的总结和我的体会一致,“脾气不好的父母应该多从自身找原因,有些父母 control 孩子生活太多,就太过了。父母不能control 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孩子有自己决定、选择权,他们也要承担一系列决定所带来的责任和后果。” 据我的学习和观察,父母经常发脾气表示不满,日常交流中超过60%不满、不屑或不关心,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将来的心理健康问题。这里说的是父母双方的态度加在一起。如果一方比较严,一方比较宠,50/50,可能问题还不大,孩子还有机会缓解。但如果一方比较严,一方不怎么关心,可能就得小心点。我们不是神,不可能掌控所有,况且,神都给了我们自由选择意志,为什么我们不能给孩子自由呢!上周刚听说,一个被妈妈强迫上了好大学的女孩子,半年以后抑郁,跳楼自杀。只要没有生命危险或大的疼痛流血事件,我尽量让孩子自行决定。我给孩子洗脑的终极目标是--有自己的观察思考,了解自己的能力,能够自己做决定,有勇气承担责任和后果,不怨天尤人。
用 @ 疏影 的话来作为此次分享的结束语吧! “将来的世界会发展成什么样谁都不知道,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去学这做那,将来未必是好的,比如现在拼命控制孩子不给玩手机玩游戏,将来说不定是融入这个世界的基本技能,谁知道呢。还是性格的培养、习惯的养成最为重要。” 成人比成功更重要!实在不行就接受吧,孩子是咱亲生的、亲生的、亲生的!
后续:
文章是昨天开始写的,擦笛子的小磨擦昨晚已经和儿子聊了。我先道歉,再表示理解,然后劝他再试试。他同意了!
和女儿讲“Acknowledge 孩子的感受”,她回答说:“妈妈你就直接跟我说好了,我能接受。” 我这个得意呀!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Just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