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正解“孝顺”(孝顺 = 一份完整的亲情)

正解“孝顺”(孝顺 = 一份完整的亲情)

博客
yuanfang2012:

真的谢谢你对于“孝顺”这个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正确地理解为亲子祖孙 代际间的亲情流淌和承传! 看了太多的批孔批孟批孝顺的偏激言论,颇担心那些批判者的孩子们也对中华文化抱有鄙薄态度;一定的自我批判是需要的,但过头了,就难免让孩子自贬自卑,那就不好了。


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他们所承袭的中华文化,与美国的其他族裔的文化相比较丝毫不会逊色,所以孩子们有绝对的理由为自己的文化,为自己的族裔身份而自豪,而自信。

圆方上次的文章里写过“我们的选择和优先次序向她传递着我们的价值观”,这个向孩子传递的价值观正是她们所需要的精神营养。 我们为人父母者,不能忽视这份parenting duty.


yuanfang2012's original post:

给孩子一份完整的亲情

我们对父母的孝顺是我们自身文化中特别强调的人伦观,在更注重自我的今天,人们对孝顺又有了新的解释。前几天看电视剧“宝贝”,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女主人公,刚刚生完孩子,主动对丈夫说要把失去老伴,做在轮椅上,性格暴躁的老公公接到家里同住,以便照顾。她老公不敢相信,说:“以前我妈活着时能帮你干活你都不愿意和她住一起,现在怎么变了?”这位年轻的妈妈说:“我现在跟以前的区别就是我现在有孩子了,我也是妈了,以后我也会老,也会生病。等我生病了,你也生病了,咱儿子整天想着怎么把咱们往外推,到时候你谁也别抱怨,就怨你自己当初也这样。”
当然这种想法会被说成是自私,是为自己的将来而尽孝,“无私”的观点似乎是:认同“爱是向下传递的”,养育儿女应该是完全不图将来的回报的,并且把这种理论套在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上。
其实,在对于孝顺的认识中,我想还可以有一种更加“无私”的观点,爱孩子的父母们不妨想一想是不是有道理。
记得几年前,一次聚会上,吃过饭几个妈妈在一起聊天。
其中一位数落着公公婆婆的不是,最后说:“他们终于说要回国了,还说以后再不回来了,绿卡也不要了。”说得如释重负。之前,听说她的婆婆跟别人抱怨,从大孙子出生带到小孙女上小学,自己现在没用了。平时媳妇不让老人做饭,人家四口只说英语,渐渐地孩子都不和老人说话了。
我当时看着她的一双儿女,一个8岁,一个6岁,心里不禁叹息:等他们长大后,还会不会记得爷爷奶奶是怎么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他们拉扯大的?他们的心里对爷爷奶奶会有怎样的回忆和感情?
还曾听过一位很年轻的妈妈生气地控诉在国内的婆婆,好像是因为经济纠纷,她说:“我现在不让我女儿叫她奶奶。”她的女儿当时只有4岁。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外人无法裁判谁是谁非。我这里想说的是无论大人之间怎样,我们要守住一个底线,不要伤害到孩子理当拥有的那份亲情。我们对父母孝顺,爱,一方面是尽我们自己为人子女的责任,同时是在把一份完整的亲情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在中文学校里我的学生们写过以“孝顺”为主题的作文。大多数的学生都提到他们的父母是怎样孝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上行下效,父母的身体力行为孩子们做出了好的榜样,形象地诠释了“孝顺”的涵义。一个女孩写道:“我的爸爸妈妈对爷爷奶奶特别照顾,总是去看他们。我也常去陪他们。爷爷下车的时候我扶着他,奶奶在公园散步时我搀着她。”一个男孩写道:“我的妈妈每周都让我和姥爷视频聊天,姥爷说的很多事情特别有意思,可是有的词我听不懂,不得不问妈妈。所以我要好好学习中文,因为只有这样我才会更了解姥爷说的文化背景,才会更好地跟他沟通,也才能真正做到孝顺。”
当时,看着学生们的作文,我的心里真是很感动,这些家长用自己的行动给了孩子们一份完整的亲情,健康的爱。
在美国,孩子们上小学时就知道画family tree,事实上,那棵树在孩子的心中,不该只有用笔写出的名字和血缘关系,那棵大树应该因着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亲情的浇灌而枝繁叶茂,顶天立地,离开亲情,那就是一棵没有生命气息的枯树。
我们常说孩子要有明确的identity,这其中包括种族,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包括家族,所以才有“寻根”一说。不是说我们的父母要是帝王之后,富贾乡绅才会给孩子带来自豪,而是因着我们对父母的尊重和爱,让孩子知道他们来自一个健康的家族。我相信,完整的亲情会帮助孩子拥有更加自信健全的人格和精神世界。
这份亲情只有在祖辈,父辈和孙辈之间顺畅地来回流动,孩子才可能接收到,而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所谓“上行下效”,“承上启下”,一旦我们停止了对父母的孝顺,尊重和爱,我们就等于割断了这条纽带,剥夺了孩子该继承和拥有的亲情。
曾经听到有人抱怨孩子对家里老人不亲,不尊重。其实这种情况大人还是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别指望孩子天生就明白事理,如果你是以很亲近尊重的态度对待老人,孩子会感觉不到吗?另一方面讲,孩子与我们父母的关系就是检验我们自身行为的一面镜子。
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与祖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多,可是我们依然可以让他们彼此成为真正的亲人。
很多年前,我家的客厅里只有一个futon,就是那种上面是个大大的黑垫子的,相信很多人家里都曾用过。我妈妈来时不喜欢,嫌太暗,就把从国内带来的一块装饰布缝在了上面。后来我们买了新沙发,商量着把这个旧futon处理掉。大女儿一听,很生气:“那是我姥姥一针一线缝的,不能扔!”我在电话里把她的话告诉我妈,我妈高兴地说:“这孩子真懂事。”至今这个futon还在我们的地下室呢。大女儿上了高中之后,每次考了好成绩,得了奖,她都会特别嘱咐我:“妈,你别忘了告诉姥爷。”因为她知道这是姥爷最喜欢听的好消息。今年她参加中文AP考试,其中有一道题是描述中国的地方菜。女儿说她特别提到了最爱吃的菜是姥爷做的芸豆炖土豆,姥爷听了那个高兴啊!
小女儿呢,是老人们的开心果,每次视频,她都会连说带笑,连唱带跳。在每周固定的视频时间之前,她都会提醒我:“妈。你别忘了和姥姥姥爷视频。”如果因为一些活动,像参加party什么的,回家晚了,她先睡着了,第二天她就会问我:“妈妈你是不是忘了和姥姥姥爷说话?”“没忘啊。”“那你为什么不叫醒我?”有时还会为这个生气地哭一鼻子。
要说这亲情的传递,做妈妈的真的有更多的责任,因为在家庭关系中常常让人感到最棘手的是婆媳关系。这个关系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孩子的亲情的缺失。要做到象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没有血缘关系的公婆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说心里话我是做不到的。可是我们的孩子身上流淌着他们的血脉,我们要让孩子和他们建立起爱的关系,除了对老人尊重,尽赡养的责任,对孩子,当妈的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小女儿出生时爷爷已经去世了,当她4岁第一次回国时我们要带她去给爷爷扫墓。婆婆说:“墓地那么远,那种地方,别带这么小的孩子去了。”可是我们还是把她带去了。在爷爷的墓碑前,她跟着我们行礼,当我流着泪说:“爸,今天我把你的小孙女带来了,你在天上保佑她吧。”小女儿也懂事地哭了。之后每次回国,即使是我一个人带小女儿,我们也会去给爷爷扫墓。她很乖地随着我擦拭墓碑,摆放鲜花水果。婆婆和小姑看了说:“这孩子让你教育得真好!”
我和大女儿聊天时常常讲她小时候的一些事:一岁生日那天,我下班回家吓一跳,因为她被爷爷奶奶剃了个光头;没长牙的时候奶奶把饭一口口嚼烂喂她;奶奶做饭时把她绑在背上炒菜。这些事从做儿媳的角度看会有两个不同的解释,一种是:老人不事先征求我的意见;不卫生的习惯;孩子被烟熏。可是我给女儿讲的是:你那时头发特别少,奶奶说剃光了长得快,看你现在这么好的头发,还真是奶奶的功劳。奶奶喂你特别细心,怕你消化不了,总是嚼得烂烂的给你,不过你放心,奶奶是假牙,每次都刷得干干净净的。那时妈妈上班,奶奶在家带你,还要做饭,就把你绑在背上,你想想,奶奶又矮又瘦,多辛苦啊!
至今大女儿已经有三年没有回国看奶奶了,可是和奶奶的感情一点都没有淡。
婆媳关系因为没有血缘的维系是很脆弱的,很多小事都会成为导火索。记得婆婆来美国的时候,一天中午,只有我们两个在家吃饭。我的习惯是爱吃菜,我正吃着香的时候,婆婆突然“啪”地一声把筷子拍在桌子上,生气地说:“你平时就是这么吃饭的?把菜都吃了,把肉都留给我儿子了,吃得他胆固醇那么高。”我嘟囔了一句:“你儿子就喜欢吃肉啊。”说完我没当回事继续吃饭。
后来我把这当笑话讲给一个朋友,朋友说:“她这么说你还真受得了,换我早不干了。”这时我才意识到如果我当时也“拍案而起,据理力争”,这就会演变成一场家庭战争。那样做了,结果会怎样?我的女儿们会感受到什么?所以有这样一句话:“家不是个讲理的地方,是个讲爱的地方。”
我们当妈妈的因着在教育孩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不得不特别小心。对老人不屑的眼神,冷漠的表情,刻薄的言辞,都极具伤害力,在孩子心中会化成亲情的杀手。
所以,当我们讨论“孝顺”这个话题时,不妨从我们孩子的角度想一想。

http://bbs.wenxuecity.com/znjy/2086781.html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偶灯斯陋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