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婴之母”林巧稚:为了从医 终身未婚(图)
林巧稚
“心里总是装着别人”
1990年10月,在林巧稚辞世7周年之际,邮电部曾经发行过以她为题材的纪念邮票,卫生部还为此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纪念大会。这在中国邮政史上是不多见的。林巧稚能获此殊荣,固然是因其医术高超,但更主要的是她医德高尚,她为患者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她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却很少想到自己。”林巧稚这种品性很早便受到人们的称道。
林巧稚,厦门鼓浪屿人,1921年参加北平协和医院考试时,曾有过一段难忘的经历。在最后一场英语笔试中,一位女生突然中暑,她参加急救,以至最后拿手的英文卷没有做完。林巧稚原本以为自己是要落榜的,但院方综合各科成绩,并考虑到其在考场表现出的无私与果断,因此破例录取了她。
祖国更需要我
大学毕业后,林巧稚留在协和医院工作,并担任妇产科主任,从而成为这家由美国人创办的医院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籍的女主任。期间,她曾两度出国。一次是1932年至1933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大学医学院进修,并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而另一次则是1939年至1940年,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当时曾有人劝林巧稚留在海外,芝加哥大学著名妇科专家艾蒂尔甚至还推荐她留校。不过林巧稚觉得,海外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虽好,但多灾多难的祖国更需要自己。于是,她毅然踏上了归途。
回国后,林巧稚继续在协和医院供职。新中国成立后,她历任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及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1959年还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工作很多,但她主要的心思还是放在妇科疾病的诊治和研究上。林巧稚曾主编《妇科肿瘤》等学术著作,其《恶性葡萄胎85例诊断及预后的探讨》等学术论文受到同行的称赞。在科研上,她勇于实践,勤于总结,并力求做到一丝不苟。为了得出中国妇女骨盆尺寸的正确数值,她亲自查阅上万份病历,而不叫助手代理。
1956年,毛泽东与林巧稚亲切握手
刘少奇与林巧稚
看病不看人
林巧稚从医近60年,向她求医问药的固然有不少妇女界名人,不过更多的却是一般民众。她的原则是看病不看人,不管是谁,都一样的尽心尽力。内蒙古有位女工因新生儿溶血病连续夭折了三胎,当她第四次怀孕时,做母亲的强烈愿望使她写信向林巧稚求助。新生儿得溶血病,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成活的先例。为了圆这位女工的母亲梦,林巧稚查遍国外最新的医学信息,最后通过做用婴儿脐带换血的手术,使婴儿得以平安出生和健康成长。
至于经她接生而降临世界的婴儿更是难以统计。为了表达对林巧稚的感谢之情,不少妇女还把自己的孩子起名为“念林”、“爱林”、“敬林”和“仰林”。
早年的协和医院规定,护士不许结婚,如果要结婚,就必须首先辞职。至于女医生,迫于职业的压力,很多也选择了独身。尽管林巧稚终身未婚,但她最爱听的却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因此,她享有“万婴之母”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