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学校的三要素
本来想抛砖引玉,结果抛砖引砖。不过也好,在没有玉之前,砖就是正确的方向。
虽然在具体案例分析上,有被批成大毒草,种族歧视,所以所说一切都是误导,需要封号的架势。但这反而证明方向的正确,捅到了关键。到了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地步。
至少有一点正能量就是,把学校选择的考虑因素的讨论,由单一的本科综合排名,向也考虑专业排名,以及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全面考量扩展了一下。引起了大家的对校园因素的兴趣。至于具体结论并不重要,毕竟个人的情况视角都不同。但是考虑与否是本质的进步。
这个原则本人在(校园的简单标准)一文中就阐述过。但是没有结合案例,反响不大。看来大家多数都是宁信度无自信。只关心结论,不关心尺度。
单就校园环境而言,最关键的条件是日常生活和发展机会两方面。绝大部份人上大学是为了有好处,好处越多的学校越好。而好处又分眼下的和未来的。多数时候为了将来可以牺牲现在一些,但是也都要计入成本的。但是另一方面,现在也是过去的未来。大部分人努力吃苦考入大学,也不是为了忆苦思甜来的。
所以学校的日常生活无非是要安全,舒适,愉悦三点。安全,在大城中心最差,在小城最好,大城环郊居中。舒适,在大城的服务最方便,居住的选择度最大。同等环境下,大公校的居住条件较好,但是小私校的上课交通更方便。愉悦,包括校园本身的建筑规划,在荒山野岭或者残墙断壁中上学,恐怕不大合适。这是最日常的。周边的风景有一定加分,毕竟风花雪月有好的去处。周边的人文娱乐场所也是需要的,毕竟口味也是变化的。
未来机会主要就是学生个人的实习机会和方便程度,以及学校与社会合作带来校园的行业机会。离经济发展越近,互动越多,机会越多。学校和周边社会是互惠互利的共生体。这一点对比绣带学校好加州学校的起伏,就可见一斑。所以校园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和位置相关的就是交通问题。但其实有三层不同的交通问题。
一层是走路骑车为主的日常交通。这一点对大一大二学生更重要一些,毕竟刚开始适应环境。气候问题也主要影响这类交通。不过鉴于北方经济的发达,北方的好学校要更多一些。所以寒冷是普遍问题。不过好在寒假一般比中学长得多,在大城的学校也有更多的设施设备,其实不是大问题。小城山丘地带就麻烦一些。中北区更冷一些,东北区雪更多一些。
二层是公交和私车的工作交通。这一点对大三大四的学生更重要一些。靠着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大城是关键。
三层是飞机等远程交通。这一点对大一大二以及研究生都有意义。但是意义有限。毕竟上学不需要天天打飞的。无非是回家或者探望,再有就是专业性更强的工作,需要多一点和专业圈子而不是本地社区的交流。靠大城当然去哪都方便,但是如果只是偶尔麻烦一点,也不是多么难以忍受。前两层是重点,这第三层要轻得多。
用同样的公式套就难免得出相似的结论。要反对结论呢,最好是提出更好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