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言回味
现在他走了,回到家乡故土,留出大片空隙给我,空间时间及心灵。午后或黄昏,每看到他曾坐过的位子,不免想起他说过的那一些话。
刚来的时候,父亲时时掉泪。特别是提到老伴儿,不管人前人后,总禁不住伤心哽咽。母亲陪伴他半个世纪,又是亦步亦趋形影相随,乍一失去,心理和感情都有些难以调适。
那几天父亲说的最多的,就是“我总觉得你和你弟弟都没对你妈尽到孝”。语气里带有微微的抱怨。母亲急救入院前,父亲紧急电话给他,他竟然不接,也未露面。直到第二天,父亲连续不停地打,他才极不情愿回家。看到母亲已经昏迷,叫120一起去了医院。
对我,父亲的抱怨显得十分理性。他固有的脑筋里坚持的观点,是无论怎样的理由,身在外地的子女都应冲破种种困难,日夜兼程火速回归,见即将去世的母亲一面。至少要在丧礼上出现。而当他让弟弟问要不要等我的时候,我的回答是,不等。
远在美国,火速亦非神速。不是人跑到机场,等一张空位的机票就能返回。就算一脚踏上飞机,天上还有十几个钟头,加上转机,等待,没有三十个小时到不了家。如果人已危险,不如做另外的打算。
因为要准备的东西太多,护照,签证,机票,工作上的交接,日常事务的安排,都不能保证你说走就走。况且拿了美国护照,把回程文件送交中国领馆,加急签证最快也要等七天。
再说,母亲紧急住院,在这之前已有几次。每次都平安脱险,这次大家也都以为如常。还有一个原因,让我不能轻易允诺,以免心生盼望,等见不到我,会更埋怨心伤。事发之时,我自己也刚从医院手术出来,不到两个月,刀口依然肿胀,身体极度虚弱。那个状况,无论如何家人不能同意我单独远途飞行。
因而父亲抱怨我的时候,也连连自言自语,“我理解,我理解”。但他内心深处,仍然认为如果我飞速奔回,哪怕在昏迷的母亲面前站一站,也是圆满。
可是人生,哪有十分的圆满?千万不要奢望圆满。你今天的结局,已是最最圆满。
父亲并不否认。他最常念叨的另一句就是,“我这辈子算是很幸福了。”
人们论幸福,不仅论幸福本身,通常要拉上几个人比。如果比得过别人,那就更加幸福。父亲思来想去的掂量,比来比去的比较,得出的最终结论,果真是不错。
他讲到算过的命,讲到少年得志的意气,讲到祖母对他揪心地疼爱,讲到母亲对他真诚地爱恋,讲到初为人父时的温暖和甜蜜。都是幸福。
问题是弟弟。他的作为我无法控制,也不做评论。我曾对弟弟说,你要怎样对待他们,我不干涉。他们是你的父母。你就摸着良心做吧。但父亲心里隐隐的担心,让我忧虑。好在父亲是个灵活的人,很快,他就找到平衡的理由。
“你妈也幸亏有你弟弟,不然医院守着那些天,处理后事那些事,还不是都靠了他?”儿子到底是儿子,任何人都不能代替。至于这个儿子能否担当起一份责任,另当别论。老人心里的固执,几十年的疼和爱,哪里是一夕消除的?他对儿子,仍然选择了宽容。
我从未试图帮他挑明根源,或说服他,用外部的力量使他清醒。事实上,已经这把年纪,糊涂与清醒,对老人来说,又有什么要紧?重要的是,让父亲的余生过得快乐。
从他在美国的表现看,快乐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随和幽默,人人喜欢。把自身优点发挥到最佳,女婿更是给他极高评价。若与以前在国内时候比,他变得太可爱了。自律,谦逊,关心别人,懂得体谅。不再像以前那样主观霸道,唯我独尊。母亲走了,他的大男子主义没有了市场。来到我这儿,究竟有几分做客心态。加上那年为房子我做出的反抗,似乎都促使了他的改变。
可见,人的主观意识里,若有约束和克制的意思,从善如流并不难。因此先生总说,你们都过于惯他了。要是早早发声,该抗议的抗议,该异议的异议,他老人家是不会固执己见的。而如果早那样,我也不会凭空多出那么多痛苦的磨难,或许母亲也不会抑郁成疾,把不平憋在心里,终成遗憾。
对母亲的死,父亲心里也时有波澜,言语中常常流露出自责和矛盾。“你妈眼看不见了,活着也是遭罪了。可是,她走得也太快了。”“这两年,我也尽力了。推着轮椅进进出出,每天到广场散步,吃一口,喂一口。最后时日,没有我,你妈一天也活不了啊!”
我分明听得出他心里的不舍,和自我的宽慰。每当这时,我和先生就会婉转劝他,劝他不要再想这些事情,并且赞扬他做得已经超级好,应该问心无愧了。
虽然有时候,病人夜里闹腾,闹得他睡不好觉,会发脾气。但他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也到了需要照顾的年龄。而身边没有人,他会觉得无助。来我这儿曾为此抱怨过母亲,怪她当年不肯多生几个孩子。我们打趣他说,你这样养儿子,再多几个也没用哦!
事实上,养老用的孩子不必多,一个好的就够了。君不见越是儿子多的家庭,越是没人管。养儿防老的观念,在父亲这一代,应该断掉了。
“你妈对我比对孩子好,我对孩子比对你妈好。”父亲此言一出,我惊讶于他的明白。先生和我交换一下眼神,心下默契。
我小学阶段,住在一个号称教师大院的宿舍院子里。常常到饭时爸爸和弟弟就不见了,待过上半个时辰,爷俩儿抹着嘴从街上回来。邻居报告是爸爸叫上胡同里疯玩的弟弟,悄悄吃肉火烧喝馄饨去了。
记得母亲曾经发出过抗议,因为父亲就算是买两个包子回家,也只有他和弟弟,而没有我们的份儿。我是不会因此抗议的,太过温顺听话,不会对大人做的任何事表示疑义。真可以用逆来顺受这个词来形容,逆来顺受,一直持续到出国之后。
时隔多年,我大学毕业,分在一所中学当老师。我办公室里有一个阿姨同事,曾经与父亲共过事的同事。她见到我问我的一句话,就是,你爸爸还带你弟弟去喝馄饨吗?可知父亲当年的宠子行动,在街坊四邻是多么有名。
如果进一步解读父亲这句话的含义,就不难看出这个家庭的排列链。哪个是首位的,哪个是关键的,哪个是垫底的。
母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公平的承受者,但她也是参与者。在漫长的岁月中,她姑息纵容了父亲的自私霸道,使自己毫不犹豫地站在强权一边。弟弟说,咱妈她也有收入,一月好几千,怎么就没有话语权呢?他指的是父亲处理家事时,表现出来的明显不公。比如,自家侄孙结婚出的彩钱,和母亲娘家子侄娶亲出的彩钱太过悬殊。其实是她自己放弃了这种权利。
由此可知,经济独立,并不是女性独立的绝对基础。母亲那一代的中原女性,意识深处依然是依附男权的。即使她受过教育,念过诗书,本人儿时也饱受排挤歧视,而那一切都无法激发她女性意识的觉醒,无法唤醒她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应得的自尊和尊重。社会环境的盲从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大家都那么认为,观念趋同,人人都视为理所当然。所以有人至死都不明白错在哪里。
父亲对我的微词,经我解释,终于释然。当他再度提起我没能全力奔丧时,我说,关掉生意十天,夫妻两人同行,为母亲上坟,陪伴你来美,不算经济成本,也算是一份孝吧。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美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