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和灾难的区别--说中国和日本民族性格的区别 (2)
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 集团意识可以说是日本人最具特点的国民性。日本人的集团性特点起源于频繁的灾难, 特别是大自然的灾难,起源于海上作业的风险性和团结一致性。
有人说日本人的集团意识起源于其稻作文化。但是具有稻田作业的地方和民族不在少数,然而,象日本人这样强烈的集团意识的民族还很少见。当然稻田作业需要集体的劳动与合作的农村共同体,可能会对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有所帮助。但是日本人集团意识中又存在着很大的权威性。而这种绝对服从的权威文化对于稻田作业并无必要。
所以具有绝对权威的集团意识很象军事化的组织结构,而军事化的结构性质应当来自于应对危机的必要性,即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注意,没有用灾害这个词)。试想在远海渔业作业时,遇上风暴,这种具有权威性的集团操作则是绝对必要的。再设想在地震,海啸来临时,绝对服从的集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可以理解日本人这种强烈的集团意识的来源,和不允许对这种社会规范的任何偏离,反省,或改变。
在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中,又表现出日本人强烈的依赖心理。这是由于在自然灾难(不仅仅是灾害)面前,任何个人都是十分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和无能为力的。所以日本人普遍存在和想要依赖他人,依赖集团的心理,这是日本人区别于欧美人的重要心理特征,也是日本人区别中国人,东南亚人的显著特征。
同样,在中国也有很多苦难,很多灾害灾难,为什么中国人没有象日本人那样对集团的强烈依赖性?(有话说到:一个人中国人是条龙,几个中国人是条虫)。 中国人对待灾难有很多其它应对方式,包括逃离灾难,投机。 逃难有几个条件。一,灾难发生在陆地或内陆(在海上翻船时,怎么逃难?),二,灾难发生前有足够的征兆,例如大旱绝收,有些兵祸(地震,海啸就没有足够逃难的准备时间),三,有地方可逃。中国地大人多,疆域辽阔,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有灾难发生时,逃难是中国人应对灾难的重要手段。所以中国人对集体的依赖程度没有日本人那样的必要。
日本人没有机会逃难,只能依靠集体,团结一致战胜或度过灾难。这就是中国人和日本人对集团依赖性有很大差别的原因。当然中国人对集体的依赖性要远远大于欧美人对集体的依赖程度。因为西方人是在乐园文化的环境生长,没有什么灾害。 有些人一生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大的灾难,当然不必要什么逃难, 所以西方人很看重个人和个人的自由,没有多少集体的概念,当然也谈不到什么依赖性。
日本人正是因为有这种对集体的依赖心理,在集团内部担心被别人看不起而失去依赖,所以有“羞耻”的感觉;正是因为这样的依赖心理的存在,日本人在集团内部所表现出了行动和认识的强烈的一致性。中国人也好面子,也会担心比别人看不起,但是没有象日本人那么严重。因为常常会有人(中国人)找出新的逃离灾难的办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依赖心理也许是日本人集团内部凝聚力强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也是理解日本人恩德精神构造和社会构造的关键。而中国人的这种逃离灾难的心态常常让有些人有侥幸心理。
在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中,内外有别又是其重要的心理特征。在集团内部、对熟人,日本人讲究的是“和”,讲究的是礼仪周全,替他人着想(有点象中国人的义或者义气, 当然中国人的义还是来源于应对灾难或者苦难的环境)。一个集团,一个公司就类似一个大家庭,或者类似于一个帮派;他们对集团内部的成员表现得克制、谦和、彬彬有礼,但是上下有别,尊卑有序。这种特征很明显是来源于应对于频繁发生的灾难的一种必要性。
但是对于集团外部的人和事,或者在没有熟人的场合,其行为却会变得大胆无礼和无所顾忌。其实这本身也和灾难文化有关系,第一,所谓的无所顾忌是对在集团内部文化约束的一种反叛,一种宣泄。第二,是日本人无情的一种表现, 当灾难频繁发生时,人们就会变的无情冷酷,甚至残忍。当没有文化(不是制度,规则)制约时,当没有环境礼仪的束缚时,人的冷酷本性就会直接的显露出来。就象兔子不吃窝边草,但是到了别人的田地里,那是什么也不用顾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不难理解,在1937年中国的南京,为何日本军队能够集体对中国军民进行大肆屠杀!因为,在日本人的意识内,集团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而且长官的命令必须绝对地无条件服从。他们潜意识里认为:“集体犯罪不是犯罪”。还有,日本人在中国南部某城的买春事件,更是对日本人的这个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这些日本人是在中国,他们自己的这个小集团之外的社会对他们来讲,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没有熟人,所以,对于生人,他们完全可以无所顾忌,任意妄为,并且不需要对此承担任何责任(心理方面的)。
中国人不会象日本人那样,因为虽然中国人经受了很多灾难,但是中国人有战胜灾难的必要时间和回避灾难的广阔地域。所以比较来说,中国人没有象日本人那么绝望, 中国人心存善意,期待明天会更美好。中国人对恶劣的环境有一种藐视的心态,中国人认为我们可以战胜灾难,克服苦难,有一种“人定胜天”气势,当然由此产生的另一个消极方面是,很多人会很自我,以自我为中心。中国人常常会用自己认为对的东西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所谓的道德来规范自己的处世,处事的方式在有没有熟人,在不在集团内部变化不大。中国人对孝道的认识,对朋友的义气是发自内心的,并且带有一种崇拜的心结。例如苏武牧羊持节,二十四孝的故事,桃园结义的效仿,在中国人心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情节。
日本人对朋友,对同事的友善是一种谦卑,对长官的绝对服从是一种内心并不十分情愿,但又不得不表现的无奈,因为环境文化是要求这样,所以就带有着某种变态的成分。 (如果苏武是日本人, 我猜有两种可能, 自杀, 或者变节投降,但是不会持节那么长的时间。) 同样中国人在明显不公环境下会造反反叛,因为中国人在追求个人的权利,而不(仅仅)是集团集体的利益。
日本人更加忠诚顺从于集团,公司,社会,天皇,因为在灾难频繁的环境下个人利益和权利没有存在的条件。 所以,中国几千年来争夺皇位的梦想和行动从来没有停止。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所以几千年来皇帝们轮流坐庄(而日本人的天皇传承有上千年的历史)。就是在一个朝代内部也是你争我夺,兄弟相争,外戚篡权,叔侄相残,甚至父子猜忌。这种现象在日本传承过程中甚少(也有)。因为日本的集团意识要强烈的多, 整个国家就是一个集团, 反叛集团会有某种羞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