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芳的移民生活(8)-原创小说
六
自从上次霍继成的电话之后,柳芳一直为丈夫担心。她倒不是担心霍继成回来后家里生活没着落,而是怕他在这件事上受到伤害。如果霍继成真的半路回来了,他会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不仅伤他的自尊心,可能还会影响他对自己的事业的追求。她知道丈夫的强悍背后有一种深深埋着的脆弱。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更有人说的邪乎,说看一对男女能不能过得好,要看有没有‘夫妻相’。谈到某某夫妻和谐,人们说:看这两口子,说话办事一模一样不说,连长的都越来越像了。
其实,纵观众多的家庭,夫妻两个人脾气秉性、为人处事一样的并不多,倒是像小马和陈立凡那样大相径庭的比比皆是。说起来也有道理,虽然夫妻之间要有共同的东西,但是人非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缺陷,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和自己不同的另一方来弥补,这样才能相辅相承。
霍继成和柳芳的反差倒不像陈立凡和小马夫妻那样大,他们两人同是农村出身,同样地勤勉刻苦,都是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地,但是内在的性格却不甚相同。
与霍继成一样,柳芳也是在艰苦的环境下长大的。她们家里兄弟姐妹六个,全靠父母土里刨食来养育他们,把他们培养成人。在农村改革之前,所有的农民都要靠在生产队挣工分分口粮生活。她们家一家九口,六个是正在长身体的半大孩子,一个是古稀之年的奶奶,只有爹妈两个人挣工分,一年干下来,不仅拿不到一分钱,连口粮钱还得欠着队里。柳芳上中学的时候,别人都住校,她家里拿不出钱来交食宿费,柳芳和她的妹妹就自己背着粮食和柴禾,住到离学校近一些的一家老乡家,每天自己生火做饭。
尽管生活如此艰苦,她的父母却总是象母鸡护小鸡一样护着她们兄弟姐妹,尽其所有、尽其所能让孩子们生活得更好一些。父亲言语不多,他对子女的感情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他认准一个道理: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好日子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母亲更是家里的主心骨,除了去地里干活,一家子的吃穿用全是从她手里张罗出来的。她心细手巧,孩子们的衣服即使补丁摞补丁,她也要让她们看起来整齐干净。家里粮食不够,她就带着孩子们春天挖野菜,采柳伢儿,秋天上大地捡收割后落下的星星点点的粮食,无论怎样总让全家准时准点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柳芳总记得过年时妈妈做的蒸食,有带豆馅的黄米面黏糕,玉米面和白面分层卷出来的‘金银卷’,加了糖精的戗面开花馒头,还有特意给她们姐妹蒸的胖乎乎的小刺猬,小兔子,小老鼠……。如今,柳芳早已为人妻,为人母,但每当她想起老家,想起父母,她的心里总是热热的。
柳芳继承了父母的性格:坚韧、朴实、善良。像她的父母爱她们一样,柳芳对她的家庭,她的丈夫,她的孩子也是发自内心的爱着,不图任何回报。
柳芳和霍继成结婚时,两个人都是大学刚毕业不久,他们不仅自己两手空空,不名一文,还各自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霍继成要供养他的母亲和弟弟妹妹,柳芳的妹妹们都在读中学或大学,她也要替父母分担她们的学习费用。他们是在霍继成原来住的单身宿舍里结婚的,新房里除了学校里借的木床和书桌外,真正是家徒四壁,一无所有,但是柳芳的心却被幸福充得满满的,她觉得有了家就什么都有了。
对于丈夫,她既钦慕又怜爱。霍继成是个嗜书如命的人,除了自己的专业以外,他还阅读了大量的涉及历史、政治、军事及很多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他给柳芳讲历史故事,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也给柳芳讲他的实验,他的项目和今后的打算。柳芳自己也是个读书人,但是她总觉得她自己并不是真正喜欢读书,而是为了上学,为了考试,为了一个什么目的而不得不读书。而丈夫,在读书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他自己获得了享受——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读书。所以对于读书和喜欢读书的人,柳芳都是视为是至尊的。直到现在也是这样,如果丈夫或者儿子是在读书,哪怕是天大的事,柳芳都不轻易去惊动他们,她自己就默默地做了。
另一方面,霍继成的身世也深深地打动着柳芳,她去探望未来的婆婆时,在那依旧贫穷落后的村子里她看到了丈夫少年时那瘦弱的身影,一个单薄孤伶的孩子承受了怎样的痛苦啊!想到那些,柳芳的心就疼。她自己是苦过,但是她的家庭一直给予她温暖和支持。
“过去,你承受了那么多的痛苦,现在有了我和你在一起,再大的苦难让我们一起分担吧。”——这是电影、电视剧里的对白,柳芳的话语没有那么罗曼蒂克,但是如果把她当时的心境翻译成小说的语言,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了。
如今,柳芳和霍继成结婚十几年了,象任何一对夫妻一样,他们十几年来每天柴米油盐地过日子,相互的新鲜感没有了,各自的弱点、性格缺陷也早已经暴露无遗,吵架也吵过了,拌嘴也拌过了,但是柳芳还是深深地爱着丈夫,这是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爱;是一种象爱自己一样的爱。爱自己,爱护自己,这是人的本性。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相貌、形体、身体、精神不是那么完美,但这并不妨碍每个人对自身的感情。对于柳芳来说,她的丈夫,她的孩子,她的家庭就是她自己的一部分,好与不好,她都会全心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