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传说与传统(图)
年年过春节,元宵节,除了吃元宵,对元宵节所知不多。为家坛情人节元宵节春节晚会节目收集资料才了解,元宵节是中国传统上最盛大的节日,不愧说是中国的狂欢节,情人节,文化节。
元宵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
关于元宵节的形成,一般认为起源于汉武帝在正月举行的祭祀活动,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通宵达旦,从而形成了后世元宵节张灯、观灯的习俗。至晋代,国都元旦朝贡庆典中已有以灯火彻夜照明。到隋文帝时代(581-605),京城与各州则普遍在元宵节「燎炬照地」,并在夜里进行各种庆祝活动,隋炀帝的诗赋中有“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的记述。「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典故也与元宵节的灯火庆典仪式有关。唐朝皇帝则在元宵节期间特许解除宵禁,从宫廷到百姓都要挂灯赏灯。
经此后的宋元明清,元宵节更是盛世盛况,花样翻新,新意叠出,举国欢庆的节日。
民间历来称“正月十五闹元宵”,传统元宵节民俗活动的特点是“闹”,闹焰火,闹花灯,闹灯谜会,闹腾得越厉害,就显示日子越红火。节日里有许多热闹的社火百戏,诸如踩高跷、跑旱船、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打腰鼓,燃放焰火,赏灯猜谜等活动,增添喜庆气氛。
元宵节成为中国民间最为盛大的节日,有民俗专家称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州官放火,百姓点灯的“狂欢节”, “情人节”和“姻缘会”。
虽然不少城市居民过元宵节已逐渐局限于挂灯笼,吃元宵,但在乡镇农村,元宵节依然充满中国的风土民情热闹的传统佳节,热闹的气氛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一个月圆之夜的和谐亲情。只有元宵节的灯火繁花散尽之后,年才过得圆满,新的一年方开始。
闹焰火
与春节放鞭炮不同,元宵节讲究的是独特焰火(烟火、烟花),称"架子烟火"或"盆景烟花"-这种借助架子造型燃放的焰火通常以显示瀑布、火轮、喷泉、花树、字画水上图案等为主,在宋朝时就已具相当规模。
每逢元宵佳节,达官巨贾竞相比美,放焰火从掌灯后直至更残漏尽。词人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词句,便是对这种场面生动而形象的描写。60年代初期,北京北海公园年年在湖中心举办元宵节焰火,成千上万市民前往观看,规模庞大,场面壮观,可称火树银花不夜天,万家灯火庆团圆。
说到闹焰火,台湾南部有一项著名的元宵民俗庆典活动-盐水蜂炮,起源于农历正月十五日以燃放鞭炮助阵,清除瘟疫的传说。
届时数万只连接在一起的冲天炮,一炮点燃,万炮齐发的景观与速度如同蜂群倾巢而出,故为"蜂炮"。夜幕下,冲天炮声巨如雷,满天烽火,烟云罩雾,撼人心魄。成千上万的观看者戴安全帽等全身防护装束,体验林弹雨的蜂炮嘉年华,可谓狂欢也。
闹花灯
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高150尺的巨型灯楼达20间,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到了满族入主中原的清代,宫廷不再办灯会,但民间灯会依然壮观,买灯、观灯的人流熙来攘往,万家灯火装点的五光十色。
各地艺人制作的花灯造型奇特,有天灯、八卦灯、花篮灯、花鼓灯、红纱灯、走马转灯、串珠彩灯、气死风灯、吉利灯、观音送子灯,以及龙狮狗兔等动物形象的纸灯。儿童们提着灯笼四处游逛玩耍,形成提灯逛灯之景。家家户户院内悬天灯,门上挂门灯,张灯结彩,一派喜庆景象。
著名的秦淮花灯享有“秦淮灯彩甲天下”美誉,源于宋元,盛于明清。
台湾的一项传统元宵热闹习俗为放天灯,天灯又名孔明灯,相传为诸葛孔明发明作为军事通信之用,也说因灯外型像孔明的帽子而得名。
现在,放天灯象征祈福祝贺,那成百上千的灯火缓缓升空的景象,使人感到温馨,动人。
古时候的元宵节也是男女得以相识邂逅的美好时刻。礼制森严的传统社会禁止年轻女子自由外出,但她们在元宵节可以结伴出游,成为赏花灯,寻觅中意郎君的天赐良机,已定终身的男女也可在元宵之夜秘密相会。欧阳修的诗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正是这种浪漫情景的写照。辛弃疾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出自元宵夜的感慨。
传统戏曲也记载了陈三与五娘在元宵节赏花灯时一见钟情,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定情(春灯谜),
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
《开创盛世》电视剧也发挥想象,把李世民和隋炀帝爱女月容公主的相会安排在元宵灯会上。虽不知元宵节曾成就了多少良缘美眷,恐不愧被称为富有东方魅力的中国“情人节”和“姻缘会”。
除了汉族,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也过有自己特色的元宵节。如云南景颇族人把元宵节称为“木脑(传统舞蹈)会”,数百里山乡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敲响锣鼓,头插各种羽毛,尽情地跳舞;苗栗客家地區也举行别具客家特色的苗栗传统元宵活动 (火旁)龙民俗。
闹灯谜会
中国民间早有“观灯猜谜”的习俗。作为灯谜基础的谜语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出现,到汉代,谜语逐步演变成以破译文字形义为主。“猜灯谜”(打灯谜)出现在宋朝的元宵节活动。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以后,一些文人学士便“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浑话,戏弄行人。”灯谜由此诞生。
新《红楼梦》荣府正月猜灯谜剧照,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
明清两代为灯谜发展极盛时期,文学家并把猜谜活动写入文学作品,如《红楼梦》里众多猜谜的生动场面。
猜灯谜既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丰富了灯节的娱乐活动,至今不衰,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灯谜不但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也使得元宵节成为中国独有的富于民族风格,生动活泼的文化节日。
灯谜的特点在于充满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对灯谜的制作有一定的要求。灯谜是一种文字游戏,有意识地利用汉字汉语的特点进行某种曲解,谜底常为一个字,一句诗,或一物品。制谜猜谜高手多有相当的文学修养与敏捷的思维能力,如当年大学士纪晓岚利用汉字象形表意的特点制一副对联灯谜,在元宵节文华殿赏灯时难倒众人,得到乾隆的称赞:
上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下联-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却是妙文。
上下联各打一字。据称,纪晓岚是在接到圣旨后才奏明谜底。(谜底在上图中)
大众化的灯谜仍不失为一种老少咸宜的节日娱乐活动, 以往过春节,广播电台都会播出有奖猜谜节目,家人吃完年三十的团圆饭后,围坐在一起,一本字典,一本诗词,收听猜谜节目,有时争得互不相让。初一寄出答案,十五后揭晓谜底。每逢新年、元宵节或中秋节,东南亚各地及远至美国的唐人街也多有举办灯谜会,颇受人们喜爱。
几例简单有趣的灯谜:
元宵节自然离不开吃元宵, 元宵形如圆月,所以还有圆宵、汤圆、汤团等别称。在元宵节食元宵的诸种说法中,一种说法与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元宵“团团如月”的形状表达了食元宵求团圆的意念。
近年来有学者担忧,年轻人有热衷追求西方情人节的倾向,送短信`卡片渐成时尚。文学城家坛庆祝三节晚会是个挺好的做法,中西合璧,元宵节的灯谜,元宵,不输西方情人节的玫瑰花,巧克力,也富思念相慕的情调。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