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一个时代的废墟
看过了"颐和园",深深陷了进去。一整天都沉醉在那种诗意,阴沉而又狂热的情绪里。郝蕾的脸,那些或热烈或悲伤的性爱镜头,奔跑的学生们,火光,微微模糊着和晃动着的镜头。。。。
从来不知道,中国有个导演也敢这样拍电影。他叫娄烨。
第一次听说娄烨,是90年代初。他第一部电影应该是叫"周末情人"。依稀记得这部电影,但是没有太深的印象。
娄烨后来还拍了"苏州河"。看过,印象是阴雨,瘦弱的周迅,以及某种我没弄明白的偏执。
而今天的我却是如此喜欢"颐和园"。看过了这部被禁的电影,认为它有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名片的潜力。
其实很多中国现在的导演,都是挺傲慢的,比如已经丧失了艺术家本性的张艺谋,一向把观众当傻瓜的姜文,和怎么都摆脱不了做作的陈凯歌。相比之下,我喜欢第六代更多。至少他们是真实的。也是认真的,诚恳的。
可是即使在第六代里,能用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孩子的视角来说历史,爱,欲望和一个时代的幻灭,这部电影可能是唯一的。娄烨是一个认真的艺术家。我也有理由猜想,他是一个女性崇拜者:)
整个电影的镜头运用,剪接,音乐,用光,无一不美。它明显受法国电影风格的影响。虽然在中国,这样运用大量情色题材的电影会让观众瞠目结舌,可是在法国电影里却是很平常的事。记得当年我看"BETTY BLUE"中的全裸男人镜头时,也吓了一大跳。为什么有的人可以这样拍电影,而仍然能使之成为严肃艺术?
好的艺术,能带给我们真实和深邃的美。生活本身,是如同完美的雕塑,有无数个侧面。如果一个艺术品能给我们一个美丽的侧影,那已是足够。我平生最恨是那些试图粉饰生活的浅薄艺术。那些故做纯洁的,故做高雅的,故做悲哀的。。。在"颐和园"中,我并没有看到丝毫做作。尤其在性爱的镜头。
娄烨运用非常不刻意构图的镜头,和独特的声音运用,给我们既贴近生活而又有某种疏离感的情色场面。比如余虹和小军的第一次性爱,是在野地里。可以看出几乎是单一光源,在交缠在一起的身体之后,传来火车经过的声音。我特别喜欢这样的处理,它有一种独特的真实。几乎可以穿透某些极其个人的回忆。另外一场给我深刻印象的,是余虹和有妇之夫之间的性爱场面。房间里正在放的音乐,成为了某种似实若虚的背景音乐。而音乐和激烈性爱的背景声,是女主人公冷静的旁白。这也是我很喜欢的处理方式。疏离的感觉,一向更容易创造戏剧感。它给观者一种十分丰富的感受,仿佛正经历一场观看自己的梦境。而这场梦境,比虚无的真实,更加真实。
说到戏剧感,我觉得导演在通篇非常写实的风格中间,特别安排了两个极其有戏剧感的镜头。这就是余虹在游泳池旁边的地上的镜头。旁白是她的日记,背景声音是越来越猛烈的风,只见片片柳絮飞过她的脸颊。其实,旁白中极富诗意的语言,是比剧中余虹的年龄成熟太多了。我宁愿相信,是导演在借她的口,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我只是想活得强烈一些。。。"余虹说。
我对这句话是多么的理解。这其中的诗意,不顾一切,激情,和与生俱来的悲剧气质,是余虹的,是和她同代的许多人的,也是娄烨的内心之声。为了活得强烈一些,他们付出的是什么代价?
在余虹,李缇,周伟和同学们一起飞跑着上了蓝色的卡车,唱着"一无所有"向天安门开去的时候,她们是那样的充满激情和幻想。镜头切换,1989年真实的镜头中,同样蓝色的卡车向镜头驶来,红旗的海洋。。。。在这里,纪录片镜头的运用意味深长。也感人至深。我的眼中,刹那间充满了泪水,为了那些曾经年轻,单纯和爱国的心。
整个电影以1989为界,开始了低落的后半部分。1989,是多少人生活的分界呢?余虹的脸,在离开北京的火车上,显出极度悲伤和绝望的倔强神色。这可能是郝蕾最好的镜头之一了。
说到郝蕾的演出,我觉得她基本上是本色出演。这个女孩子的脸部表情,具有感人的表现力。在她不笑的时候,是这样迷茫,哀伤。在她笑的时候,又是这样天真无邪。她还有着这样一种满不在乎的,倔强的劲儿。看不出来太多刻意表演的部分。郝蕾的个人魅力却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年轻的女演员,这样不惜代价地演出一部艺术电影,她的胆量和精神让我钦佩。
在整部电影中,女性角色的丰富,勇敢,强烈远远超过男性角色。富于激情的余虹,为爱而死的李缇,甚至小孩子气十足的东东,都形象鲜明,让人难忘。可是周伟,若谷等一众男性角色,却仿佛只是陪衬,只是符号而已。他们的个性不够,戏也很有限。即使在众多性爱镜头中,他们都是扮演主动的角色,也不能让他们的形象更突出。这明显是导演的偏好,这也是为什么我猜想娄烨是个女性崇拜者的原因。不管怎么说,这在中国导演里面,算是稀有了。
最主要的男性角色,周伟(郭晓东),在后半部分的表演要好得多。他的迷茫,幻灭,面对令人悲伤的现实时候的无可奈何,都在脸上一层层展露出来。这是片中唯一的,男性角色的亮点了。
有很多时候,一部电影让人从心底里喜欢,是说不出原因的。"颐和园"的背景,并非是我完全熟悉的。我是九十年代初才上的大学,没有在大学里亲身经历89,也没有经历那时激动人心的"文艺复兴"(这在酒吧的一场戏中有非常准确的表现)。可是,我还是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它的新锐的镜头,它的剪接,它的音乐,它所表现的生活态度,它背后所隐藏的诗意的颓废,生活的悲伤的真相,都让我久久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也许是因为它太大胆,太彻底,太自然,太不做作。这都是一个好的作品所具备的特质。更不要说,它还有着史诗般的意义。
它纪念了一个时代的爱与激情,它曾经有过的无所顾忌的,飞扬澎湃的青春,和之后如此悲伤的幻灭。
至于在片中从未出现过的"颐和园",为什么娄烨要来拿它做影片的名字?
我的理解,如题。
(谢谢你,借给我看这么好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