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鸡【原创】
回西安的第二天,阴天,二姐一家带我们去吃葫芦鸡。
去的路上,二姐介绍这家大厨是以前西安饭庄做葫芦鸡的厨子,生意好得很。
到了一看,就是一个农村的大院子,有三层吧,很多房间摆的全是桌子,感觉就像一个超级大的农家乐。没有车肯定是来不了的。 我们到的比较早,到了就坐上了。葫芦鸡当然是超级好吃,一扫而空, 其它菜味道也很好。快吃完时旁边来了个中年妇女问我们这张桌子有人等么,我们也吃得差不多了。
结账出来,过道里全是等位的吃客。下了楼,外面下起了小雨, 停车场里是土路,泥的很,迪哥先去开车。一出门,看见院子里坐了这样一桌吃客,一把普通雨伞支在中央,勉强护住菜,吃客们都在雨里淋着, 看得我忍不住哈哈大笑。院里另有一桌倒是撑得大遮阳伞。大概大伞不够,吃客又急不可耐,于是也顾不得自己淋湿了。
素以皮酥肉嫩、香烂味醇而著称的"葫芦鸡"是古都西安特有的传统名菜,长时期地受到中外人士的喜爱,被誉为"长安第一味"。
关于"葫芦鸡"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葫芦鸡"系"囫囵鸡"的转音,即一只整鸡的意思;另一种是,因为这做出来的鸡,不但香醇酥嫩,而且形似葫芦。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对,如果这两种说法合起来,就更准确了。"葫芦鸡"这道菜,就是一只整鸡。而且这只鸡,由于捆扎的原因,外形的确像一只葫芦。
相传,"葫芦鸡"始于唐玄宗时礼部尚书韦陟的官厨。韦陟出生于官僚家庭,凭借父兄了荫庇,贵为卿相。他过惯了轻裘车马、锦衣玉食的豪华生活,对于食用菜肴,极为讲究,他的厨房里,经常飘出浓郁的香味。韦陟穷奢极欲,命家厨烹制酥嫩的鸡肉。第一位厨师采用清煮后再油炸的方法,韦陟尝后认为肉质太老,责令家丁将这位厨师鞭打五十。第二位厨师采用了先煮、后蒸、再油炸的方法,酥嫩的要求达到了,但由于经过三道工序,鸡肉脱骨,成为碎块。韦陟认为这么好吃的鸡肉却有成形状,一定是厨师偷吃了,让家丁也将其鞭打五十。第三位厨师吸取了前两位厨师的经验教训,把鸡扎起来,再作烹制。这样做出来的鸡,就既好吃,又好看。后来人们就把这种鸡叫做"葫芦鸡",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