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了解上海和上海人吗?
今天在微信上看到这样一篇文,关于上海,一直以来,上海和上海人还有上海话,对我都很是很有兴趣的事情,为什么呢?就像我下边说的那样,上海可以说像中国的美国,都是中国人,但他们跟别的地方的人不大一样,不信?你自己好好想想:-)
看看周围的上海人,看看跟上海人说不清楚的,别的地儿的人。不是谁的错,是因为不是一路人,非得往一起凑,结果就是酱紫的:-)
想要融入上海,就像想要融入美国一样,都在努力,但很难。有人以为由于自己的条件,由于身居某种职位,以为表面上被人的认可,是已经融入了的表现,而实际上,根本没有,也不大可能。
干嘛非要融入呢?入乡随俗就好了,无论在哪儿,生活得开心就好。人,总会有自己的圈子的,无论在故乡还是在他乡。有稳定的工作,吃着顺口的饭菜,有自己的窝,在哪儿都好。
说到这里,我吃的就不顺口[偷笑]明天蒸发糕!
这段话是我转发这个文的时候,发的几句感慨:-)
跟大家分享上海作家的这篇文,让我们一起好好了解上海,上海人,当你接受了这篇文的时候,你就不会纳闷了,上海人咋这样。哈哈,我们要自信,所有希望别人接纳自己的人,都多少有点不自信,就像我说的,你干嘛非融入别人?或者是别的地儿?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别老说这是哪儿,这是我家。咱四海为家,在哪儿都乐呵呵地生活,多好!
好了,咱们一起了解上海和上海宁吧:
上海的圈层
原创 小菲可人 红颜蓝颜何处芳菲 2022-01-23 23:06
文/何菲
上海这座城市很神奇。它可能并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
有钱了、成功了,也不代表真正进入了上海,但的确离上海的消费主义精神更近。
不过上海的消费精神不是肉眼可见的奢侈,而是身心可感的考究。这座城市的横街窄巷有见惯世面的眼锋急智,盖因自开埠以来她就享有城市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
上海的上流社会与草根生活之间的分野貌似并不十分泾渭分明,但那仅仅是表象。就像每幢百年老洋房看着都差不多,但有些是72家房客,有些就是需要接头暗号的、有着显赫背景和遗存的府邸。
上海人习惯在自己的圈层中往来,什么是自己的圈层,就是综合分值接近、能够提供的有形无形的资源与价值比较接近、且文化层级审美品味相对匹配的人群。当然有些人属于核心圈,有些则属于内环、中环、外环、郊环。
在上海无论男女,都有交往密码,一搭脉,一交手,聊聊天,就知道了大致的致密度和软硬劲。圈层不同的人,每天接触的事物不同,接收的信息不同,共同的话题非常少,兴趣点、敏感点都不在一个频道,很难有真正的共鸣与共情。
当然,人的底气、资源、格局、眼界、阅历甚至包括气质与才华,很多都是滋养出来的,不是用新钱,而是用老钱。那些沉稳有底蕴的人,不管来自何方,多数得益于上三代的积累与沉淀。
偶有破圈的想法,但那多半是向上的,向下不兼容。不同圈层的人,习惯于保持着客气而默契无穷的距离,不会随意僭越。社会上的路不好走,人贵在自知,经常越界的是十三点或阿乌卵。上海女人有种天然的悟性和超脱,很少会以平民之心度豪门之腹,也不太会拿与大佬或顶流人物的交往作为拔高自己的谈资。当然也不会随意接受不同频道的人的示好,因为那更多只是出于对于自身光环的想象和猎奇。交浅言深是犯忌的,路归路,桥归桥。
这座城市是人本位的,官员常有一两门文艺技能傍身,这不仅比较清流,也使其在退居二线后,在文化艺术、学术和精神领域仍然丰富,能够自我实现甚至自我超越。这份通悟是官本位城市官员相对缺乏的。
不过在这座中国吸纳西方文化最为普遍和深透的城市,实现阶层跃迁也不容易,官员、富商、名流、优秀专业技术人士、中产阶级等早已各就各位,但上海也有着相对公允的竞争机制和较为清晰的上升渠道,能让人闻到机遇的味道。其实西方社会阶层更为固化。阶级固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流动性很强,固然闹猛有活力,却缺乏应有的规则与秩序。
改革开放的前20几年,阶级流动性相对较强。改革开放初期,北方出产资源型企业家,南方盛产机会型企业家,而上海人谨慎,一旦下定决心干,总是胆大心细、成功概率较大的。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加上大量外资、央企和民企纷纷进驻上海,这些力量的合力助攻,使得上海商业飞速崛起。那时上升渠道宽广,溢出资源很多,真正为城市创造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是那些勇于把蛋糕做大的人。
这一时期不少50后上海人实现了阶层跃迁,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皆有所获得。他们经历过浪奔浪流,如今倒是人淡如菊,坐看云起。我也曾与一些60后70前出生的优秀人士聊天,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生逢其时,虽然年少清苦,求学艰辛,却无一例外搭上了时代与机遇的快车,享受到了中国改革发展的红利,如今也成为这座城市各领域的主力军和掌门人。80后90后也日益成为中坚。
客观的说,上海比较尊重专业技术人才,尊重文化人。以上海人为主体的企业,其团队往往是相对稳定的。那些受过良好教育、习惯于规避波动风险的专业技术人士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中流砥柱。
他们身处怎样的职级和薪级,就提供多少实际的付出。兢兢业业,不会德不配位,付出不会少于回报,但也不会用力过猛,越俎代庖。有着明晰的职业、事业与生活的界线。现代社会的本质就是分工协作和价值交换。上海职人会在业余时间不断充实自己,转型升级,未必有幸身处食物链高端,但也尽量做一个价值输出体系里的综合品种和不易被替代的人。
上海人很少空谈宏图大业。会为理想照耀而感动,但怎样实现理想,他们都有着恰如其分的考虑,注重事情的可操作性,可以说,上海职人未必讷于言,只是不愿多说,但一定是敏于行,有着难以量化的得体。当然做事非常具体的人,基本上升空间不大。草根逆袭这种事在秩序稳定的社会,通常很难实现,可如何在自己的圈层里尽量活得滋润有尊严,上海人自有一套生活艺术与心理建设能力。
这座城市能教会人的东西润物细无声。有时快乐是微妙的,晴转多云也是微妙的,不满是无声的,不满的消解也是无声的,愣头愣脑的人往往揣着糊涂装明白,高手则揣着明白装糊涂。
上海,我想应该是一座能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与成功中学到的一样多的城市,尽管我从未成功过。
何菲,生于上海,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音乐编辑。擅以凝练流丽的笔触写城市文化、两性情感、行旅美食等。代表作《上海情丝》《上海熟女》《上海蓝颜》《酸男辣女》《快乐离婚》《暗燃的可能性》等十本,多次荣登畅销书排行榜。作品多次获奖、被广泛转载并收录进各类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