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旅途有感

旅途有感

博客




在欧洲旅游,恐怕难忘教堂塔楼中狭窄的螺旋阶梯,当经过头晕眼花甚至手足并用的费力攀爬后,钻过小门,到达顶端平台,全城尽在脚下,会让人获得鸟瞰的满足。



研究任何问题与此相仿,虽然到达一定高度后,仍未必获得正确答案,但看到的面宽敞了,点辽远了。


世界各地不少城市都有借消费历史名人吸引游客的现象。有些衷情曾经的大官阔佬(如中国),有些则偏爱文化大师(如欧洲)。

撇开抢夺旅游资源,宣传美化名人与大师给城市发展注入了什么文化因素,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有些似乎对国民素质没有太多影响,如香山有曹雪芹的故居,一些现代作家也曾隐居此地写作,但实在看不出双方有何传承脉络,更别提对当地农民的精神追求有何提升了。有些似乎有点关联,好像人人都在说大师、看大师、听大师,然而深入了解后,方知基本上停留在保持历史记忆,沉溺往昔辉煌的炫耀中,和精神相继,疏离有日了。两百年前的世界音乐之都
----维也纳是多少“维漂”青年的理想所在,多少大师在此功成名就,创作的不朽经典井喷泉涌,不是几首几十首,而是成百上千。那情景就像一群火山相继爆发,蔚为壮观。如今音乐会照旧举办,且规模超前,但是除了“温故”,令人身心震撼,可与老经典匹敌的新创造却再也无缘诞生于此了。创造力不会遗传,传承的只是文化审美情趣。如果连这点都没有,大师就真的死了,再怎样呼唤亡灵,也不会得到任何回应。



 
维也纳,到处可见两位名人的肖像和名字:茜茜公主和莫扎特。

茜茜公主的肖像,在我眼中,无疑是美丽的,美中不足是带点皇家的冷漠与骄横,与主演电影《茜茜公主》的罗密所表现的活泼纯真可爱截然不同。旅游者对奥地利皇宫的兴趣大半是由茜茜公主引起的,人们长久地凝视着她的画像,目光在她用过的器具上盘桓,尤其希望获知她“腰如束素”,保持纤细身材的秘诀。

从游人的多寡来看,茜茜公主的风头显然盖过了莫扎特。美曲难敌美人的魅力。

在美泉宫大游廊举行的一场包括莫扎特作品的音乐会上,全场几百人,欧洲人占多数自不必说,亚洲人除了几十个日本人,只有我们一家三口。我们相视黯然,假若那几十个是华人,我将使劲鼓掌。白天活跃在各个景点成群结队的华人都去哪儿啦?应该承认,莫扎特的不少作品,尤其是钢琴曲,很难引人入胜,至少我不能领略其中的奥妙。不过,这并未让我对独领风骚两百年对欧洲古典音乐影响巨大的伟人减低丝毫敬意,仍然抱着希望进一步了解他的作品及其本人的强烈兴趣。

歌德说过:“莫扎特现象是十八世纪永远无法理解的谜。”别的不说,单是家庭生活就扑朔迷离,记载抵牾,恩爱缠绵和折磨至死同时存在。一些人感叹,高智商的文化大师在感情选择上弱爆到不如贩夫走卒,而那些高雅的乐曲竟是在最低俗的债务困扰的抱怨中创作的,天才夭折是上帝刻意的安排,还是人间的悲剧。其实,从古至今众多思想家、艺术家有几人是被真正理解的?今天最热衷鼓吹莫扎特的萨尔茨堡不理解他,维也纳不了解他,奥地利也不清楚他是否国魂。但是,有一点是明确无误的,他们都对不起莫扎特,都抛弃过这位世界级大师。

莫扎特是罕见的天才神童。他的才华并没有因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定律所改变,而是与日俱增。然而,在贵族社会的眼里,他不过是“主上所畜”的“娼优”,或者是可以被不断压榨为宗教与贵族歌德娱乐而编曲的机器,稍不如意,亲王主教就可以公开辱骂他“饭桶、傻瓜”。那个时代的艺术家都有两面性,一方面寻求摆脱宗教与贵族控制以便自由创作的道路,另一方面为了生存与发展,又不得不投靠迎合宗教与贵族。这是莫扎特离开家乡到慕尼黑、巴黎等地寻找机会,碰壁受挫后,返回维也纳的原因。那个时代,没有人能够认识莫扎特的伟大与不平凡。以致死后,尸骨都不知埋在了何处。有记载说,几天后,他的妻子才拖着病体向看守墓园的老人询问,老人甚至没听说过莫扎特这个名字。也有记载说,他那贪财挥霍的妻子是隔了十七年后才去寻找。而维也纳好不容易想起修整大师墓时,已是六十八年后,自然更加找不到任何线索,只好造个假墓。

唯一可以告慰莫扎特的,是在他死后不久,布拉格举办了一场成千上万人参加的追思会。我想大概是莫扎特创作的《布拉格交响曲》感动了布拉格。有这些知音粉丝,莫扎特还有什么遗憾?



 有人说过:“住在维也纳,天天想离开却很难离开。”这话在莫扎特、贝多芬的时代完全正确。贝多芬在居住维也纳的二十多年中,搬了八十多次家,平均每年四次,厌倦了伺候贵族的无聊日子,却终究没有断然离去,那是他舍不得维也纳的艺术环境与珍惜投资人的欣赏眼光。对此,当下北漂的文艺青年们一定感同身受。

时过境迁,现代人对维也纳不会过分依恋。连旅游者的人数与欧洲其他城市比也不算多的。到此造访的好处,是可以享受大都市难得的安谧,远离喧嚣。我曾在一个普通市民家做客,主人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房间不大,一室一厅,厨卫齐全,隐于一条少有行人的小街道中一座十九世纪的楼房里。屋里的装潢布置实用、方便、简洁,黑、灰、白三种主色显示出淡雅的情调,连碟、碗、茶杯、水壶都是这三种颜色,客厅窗台上两支红色鲜花和墙壁挂画中黑灰白底色上突出了橘红色的蒙娜丽莎,增添了活泼温馨气息,透露出主人的文化品位。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我觉得如果有《月光》《致爱丽丝》一类乐曲响起,那是在合适的地方,听到了合适的音乐,是天然绝配。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窗台上摆放的白色英文模具:“
DO WHAT YOU LOVE”。这不就是莫扎特、贝多芬们苦苦挣扎追求的吗?这大概是音乐之都的文化精髓,房主人得到了,并且想把它传递给其他人。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在维也纳普通市民身上的表现,令人感动,他们不像那些推销招徕冠以纪念名义的张扬,而是悄然融于品位中。大师们地下有知,当会相视一笑,击掌相庆吧。或许一高兴,那个世界的音乐会又添了几首仙曲。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大坐家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