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贵族与君子

贵族与君子

博客

近年回中国,“贵族”是见到和听到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人人恨不得都成为贵族,昙花一现也好,残败了,也被称作“破落贵族”。不少人写文章赞美贵族,敬仰贵族,召唤贵族,重塑着贵族形象;旅店、饭馆、商店、娱乐场所,乃至学校,能上档次的,无不以贵族的享受作为勾引顾客的钓饵,甚至嫌贵族也不够充分体现豪华气派,还要再升一级,打出“皇家”旗号。有时让我产生错觉,打扮时尚的中国,风情万种地回到了中世纪。它让人疑问满腹:这是人们的社会地位普遍提升了,还是世情风俗全面下降了?过去的叫花子,如今不差钱了,应该是要祝贺的。但是什么是贵族?中国古代有贵族吗?为什么一定要成为贵族,而不是其他什么身份?其他身份就不够体面吗?凡有贵族标签的东西都是奇珍异宝吗?

 

        国人习惯,对人对事,要么捧上天,要么摔下地,不大愿意让人或事正常站立天地间。过去对工农兵是这样,学习起来,连粗俗也要复制。现在则成了教育子女不上进、不成功的样板。对贵族也是如此,说坏,批得体无完肤,历史的罪恶全扣到他们头上;说好,俨然个个妙相庄严,所有优良品质都出自大宅门里。这种走极端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我们民族精神上的陋病。

 

        地球上不是每个国家都崇拜贵族。美国从建国始,就采取选举制,没有世袭官位,他只崇拜铁汉英雄。法国大革命彻底推翻了帝制和封建等级世袭制,他只喜欢骑士的浪漫。英国崇拜贵族则和保留优待王室地位有关,但是这种崇拜,只是停留在荣誉上,如果要授予王室和贵族们实权,彻底尊崇起来,多数英国人肯定会反对。

 

        中国人原本崇拜权力地位,撰修家谱,免不了搜出个显赫历史人物作始祖。传统文化印在人们骨子里的是做人上人,为此不惜悬梁刺股,从虐待自己开始,以备将来加倍补偿。接触了欧洲,特别受英国人影响,很自然地也把贵族当成了时尚品牌。肤浅粗俗的,学些奢华排场;高深雅致的,则称道起贵族仪容举止、绅士风度来了。这两种看似可以分离,其实都包裹在一种东西里面:上层社会地位。说两类人都追求或羡慕上层社会,应该符合事实。然而,上层社会地位就是贵族吗?

 

        说贵族,谁是贵族?有个误解,有钱人即贵族。其实,在古代贵和富是两种概念,富不一定贵,贵也不一定都富。贵族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家族,被血统关系严格规定的一群人。甚至贵族的特定等级:公、侯、伯、子、男等爵名的来源也和血统关系紧密相连。

 

        首先,在古代贵是权势的同义词,也就是说贵族必须是大官以上的人家。商贾有钱,但是不贵,只是富人。论社会地位,排在士、农、工之后。其次,贵族有严格血统关系,必须有世代显赫背景。一代两代位极人臣,那是一时阔气,算不得贵族。出自皇族或三公九卿级别、世代高官厚禄,起码有三代以上资格,才能被纳入贵族行列。市井无赖高俅贵为太尉,其子被称为“衙内”;而出自北周皇族的柴进尽管隐居乡间,却被称为“大官人”,区别显然。法国古代证明贵族身世,要查验五六代的所有血缘关系。文革时查三代的做法,继承的就是封建血统论。那时侥幸过关,从心底感谢八辈祖宗,绝非玩笑话!那时人人都暗地祈祷绝对不想和过去的豪门显贵有丝毫瓜葛,最理想的是上溯五千年一路赤贫着挣扎过来。

 

      然而,血统论绕不过去一种尴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什么天授、蓝血、骨白、神仙下凡,愚夫愚妇外,有几人真正相信。欧洲历史上,贵族最初都是从战功赫赫的普通军人中产生。可以说,早期的贵族除了勇气可嘉外,褪不掉野蛮粗俗一身草莽胎记。中国古代也是凭军功获爵,商鞅变法特别奖励军功。另外战国时出于政治博弈需要,各国也相当重视文化才能,许多以往只配作家臣的“士”纷纷被破格提拔到国的重要位置。西汉建政初,出身市井的群臣还不习惯身份转换,在朝堂上没大没小,随便吵闹,喝醉了甚至拔剑乱砍,连无赖成性的刘邦都觉得很不爽。经儒生叔孙通办学习班教习古礼整顿一通,新贵们收敛野性村气,确定上下尊卑等级,才出现循规蹈矩的新气象。于是所谓贵族就被炼成上岗,刘老三才品咂出作皇帝的乐趣来。也因此,汉代以后,世代知书达理熟悉古礼占据文化高峰的家族,因为有帮助“守成”的作用,所以不比戎马厮杀出来的将军们地位低。文臣武将,缺一不可。自隋唐科举做官以来,“朝为种田郎,暮登天子堂”一类布衣出身的官僚增多,世袭贵族日益减少,硕果仅存的则文化色彩更浓厚些了。

 

        在中国古代,大批产生延续数百年贵族的时代有两个:商周和东汉魏晋。前一个时代的贵族被称为君子、公子、公孙等等,后一个则被称为世家大族、世族、华族等等。与此相应,这两个时代都产生了程式化的君子礼仪和世家规矩,讲究仪容举止,道德行为与文化修养。在两个时代之后,贵族衰落,寒族崛起,礼崩乐坏 ,人心不古,繁文缛节遭到鄙弃,反传统的行为越来越普遍,非君子化的倾向越来越被人认可和欣赏。

 

       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贵族阶层并不发达,多数属于从布衣人家产生的官僚阶层。 在中国,延续数千年没有断过根的世袭贵族只有一家,即曲阜孔门直系后裔衍圣公府。论爵位,是最高的公;论年头,两千多年前西汉元帝时被封侯,南北朝时被封公,从宋仁宗改封为衍圣公至今,也有近千年了;论地位,孔庙的大成殿规格仅次于皇宫太和殿,九五之尊的皇帝也要去拜门子;论财富,曲阜多半个城是他家的,良田万顷,仆役成群,生活无忧,历朝历代除了规定的俸禄,还都得拨专款供养着,那是名副其实的“大爷”!

 

        别的什么铁帽子、铁券的,一旦改朝换代,全都化作泥糊纸叠的了。其他人家,常常连本朝都过不去,便得罪今上同僚,落得抄家流配的命运。昙花一现的富贵人家,二世而亡,说是贵族,大概古代的宗人府一类机构要出面打假了。

 

        贵族与官僚不同,官僚不能世袭,贵族则可以至少保证血缘亲属中的一支继承祖先的荣耀富贵。这是许多人追求跻身上层社会,尤其渴望拥有贵族徽章的原因。将身份、地位、财富传给子孙,以致百世万世,是国人最喜欢做的梦。

 

        贵族由于身份地位特殊,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目标,所以往往成为谈论的话题。尤其 每当社会变革和转型带来的思想混乱、茫然、堕落的时候,总有人开始怀念旧时代的等级秩序和与之相关的被浓缩提纯的人物道德行为。

 

        孔子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第一个赞美贵族,甚至企图恢复破落贵族地位的人。与后世不同,他并不特别看重贵族生活。“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如果在物质与精神中,二者取一,孔子一定选精神。作为殷商贵族后裔,虽然保持了不少贵族习惯,如参政意识,社会责任,礼乐规矩,衣食住行各有讲究,但他更加推崇人伦道德上的高尚。《论语 》中有一百多次提到君子,殷殷之情,比虚伪的商家真诚多了。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是社会精英,礼仪榜样,道德典范,行为楷模。他把君子高度理想化了,结果很难有人能够做到。期望值太高,免不了失望。他老先生自己也常看走眼,以貌取人,落得“失之子羽”之叹。后来,毛的“老三篇”与此一脉相承。不同的是,毛强调“纯粹的人”而不是分等级的人。当然,若把这点理解为普世价值,恐怕也不合适,因为他说的人不具备独立自由思想和自主权利。本来礼仪、道德、行为举止都是一定社会地位的附着物,中国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是因为对等级制度下权力与义务包括进退次序、座位排列、举止仪容、语言习惯、接人待物等等都有详细规定。在孔子那里,他的本意是重建秩序并固定下来,把君子的品质和社会地位再次紧密连在一起,上智下愚不容乱掺和。然而,别说圣人了,神仙也办不到。社会地位不可能一成不变,政治动荡、宗法分化都会不断更新每个人和每个家族所扮演的角色。中国古代兵连祸结、朝代更迭、党争内乱、清洗换血频繁,很难保持世代稳居社会高层不变。“三代之后,于今为庶。”社会地位变了,下降了,再使用原来的礼仪、行为举止、道德规范,就不合时宜了,就成野孩子、冒牌货、伪君子了。于是君子与实际地位逐渐脱离,成为一种纯粹道德象征。有的人不甘沉沦,疏食陋室,仍然不改君子的做派,“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骄人以才,傲人以德,以精神贵族自居。有的人窜升了,但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与君子模式有相当距离,被讥为沐猴而冠。道德纯化的结果,既成为普遍认同的标准,也成为难以企及的高度。历朝历代,符合君子标准,保持君子本色的人很少,而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人很多,伪君子假道学越来越盛,君子的名声形象大受损害,再没人像孔子那样赞美君子了。一说正人君子,往往含有一种嘲讽的贬义。当然,不能因为有伪君子,便全盘否定君子行为。如果撇开等级身份,单看道德礼仪,君子自有其不可贬损的价值。随着儒学成为统治思想,君子作为一种高层次道德行为的标志,在中国人心中便占据特殊地位。人们习惯把它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称号,但与贵族身份完全无关了。松、竹、梅、兰可以称“君子”,抗战初期,沈钧儒等爱国志士被称为“七君子”,八九年,又把刘晓波等人称为“四君子”。这种君子兼具道德与文化象征。

 

        君子从贵族集团分离出来后,主要是靠文化塑造的,贵族才是凭政治滋养的。文化不能保证造就君子,政治也并不特别青睐贵族。然而感叹君子不再,发奋创造优质文化,潜心修炼君子品行的人不多。痛惜贵族消逝,主张培养贵族情操,私心收藏贵族情结的人不少。可是别说现在和将来灭国难兴,绝世难继,逸民难举,就是在过去,因为中国的特殊历史条件,社会改组、再分配的周期短,造就不了贵族世家,也就形成不了经过长期训练陶冶自然流露出来的高贵气质或者风范。《红楼梦》里的贾家,已有几代世袭,但骨子里做包衣的奴性、贪婪、野蛮、阴暗仍时时顽强地表现出来。唐宋以后, 百年望族极其罕见,聚集在上层社会的多为短期的权势之家。因此人们动辄感慨的是“最后的遗老”“最后的贵族”,把纯粹贵族和绝代佳人同列为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稀有的贵族,能有丰硕的精神文明吗?比如最具贵族资格的衍圣公府,留给今天的有什么呢?孔庙、孔府等气魄宏大、盘龙卧虎、雕梁画栋的建筑,表明传承有序的孔林,还有“孔府家宴”“孔府家酒”。其它呢,有谁听说孔府人继承了孔子的精神魅力,或另具一种迥别他人的贵族“范儿”?其它望族大家,从族规上看,倒是个个企图培育出一种永久承袭的“家风”。然而细究其内容,往往是文弱的书生守则。其实,在中国古代,所谓贵族在专制皇帝面前已经丧失了尊严,怎么可能再在其它地方找回来呢?有的只是做给下人看的装腔作势而已。会用标准姿势磕头,在朝堂站有站相,能拿捏表情,揣度应对语言,踩着花盆底走路,甩着手帕行礼,说是贵族,不是要人笑掉大牙吗!在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中,短命的权势人家除了热衷享乐须及时,更加疯狂地挥霍人生与财富,以及为祸人间外,还能贡献什么值得世人敬仰的东西呢?即使传承有年的英国贵族在大量文艺作品中的突出特点也是傲慢。看了贵族冷脸,还要感激涕零,阿谀奉承,恐怕真的病得不轻了。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除了遗老遗少,谁还会喜欢贵族?那些热爱贵族的人,又迷恋什么呢?是世袭罔替,颐指气使,雍容华贵,高高在上,俯视苍生,占尽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与制高点,拥有无所不能的权力,享受特殊独家的最佳伺候服务?忽略或全然不计社会责任义务,道德规范,礼仪文明?仔细看看当今在贵族名义下推销的东西,全是感官上的享受,穷奢极欲,挥金如土,花天酒地,妻妾成群,作威作福。这是必须抛弃的糟粕,还是应该效尤的精华?这是贵族,还是流氓?一些人把垢痂当美食,自己不觉得恶心,别人会欣赏吗?

 

        贵族并非一无是处,纨绔子弟、八旗子弟只是他们的一种面目。历史上限制王权(如欧洲)、发动革命(如法国革命),制定政治改革方案的社会精英群,不乏贵族面孔(如商鞅、韩非)。由于贵族在教育、文化上有先天优势,因此对社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尤其当家族没落,跌入下层社会,早年教育打下的基础会激发他们在文学艺术以及思想等方面的创造力,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今天的世界,新一代的政治、文化、商业精英往往强调自己的平民特性,尤其愿意在衣着打扮上跟传统富贵人家划清界限。相形之下,中国刮起的贵族风显得十分另类。如果真要追随世界潮流,那就宣扬草根文化,重视大众意识,尊重平民阶层。如果真要推出中国特色,那就鼓吹君子风范,敬仰君子,效法君子。无论哪一个,都比所谓贵族顺眼得多。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大坐家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