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大公报》 (农友沈荣庆)
日前,行走在四平路的海伦路与栗阳路之间,猛想起这里原先应有处中国早期最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大公报”的遗址。(四平路,民国时期称其美路,为纪念辛亥革命党人陈其美而命名。)我从农场回沪后在四平路一家企业上班,82年左右,上海为筹办六届全运会,全线拓宽四平路,一度四平路公交车停驶,我们上下班就靠11路自备车。有一次也是行走在海伦路与栗阳路之间,被一幢别致的米黄色建筑吸引,便驻足端祥。该建筑铁制窗棂图案精美,简洁古雅,文饰即非欧式的繁复盘花,亦无荷,桃,蝙蝠类中国元素。仔细一看,原来是用”大公报”三个中文字型组成的图案。于是对大公报有了深刻印象。但这天,我来回走了几遍,没有再见美丽的大公报图案的窗棂,没有出现三十年前的惊喜一幕:与大公报遗址喜相逢。
90年代初,常去粤闽一带,旅途中不时与港澳人士相遇。他们解闷时翻阅的是香港报刊,其中就有大公报。(解放后,国内大公报己改版成财经类报刊,渐渐淡出大众视线。)因有几年前与大公报的邂逅,便借阅翻看,顿觉别有洞天,信息量远大于当时国内堪称一流的参考消息。且时值中英在开始97年香港回归的谈判。其所披露的信息,在国内纯属保密消息。因此,更倍感新鲜。
2000年左右,在四川路一公司任职,午间闲暇,逛书店购得老报人徐铸成81年出版的《报海旧闻》一书,从中相识了大公报三巨头,吳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对他们所坚持的”不党””不私””不盲””不卖“的四不方针,尤加敬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能提出不盲从任何党派,奉行尊重客观,言论独立,不受任何方面收买的办报理念,的确难能可贵。
胡政之,笔名冷观。他负责大公报的市场经营,为大公报兴盛作出卓越贡献。其独具慧眼,先后擢用的人才中有范长江(后为我党卓越新闻工作者),萧乾(翻泽家,中央文史馆长)徐铸成(建国后,在文汇报主持笔政)金庸(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等等,据徐铸成回忆,胡政之当年曾断然开除两名公开国民党员身份的员工,以坚持“不党“原则。彭子冈,徐盈夫妇等当年不可能暴露地下党身份,反被重用。并坚持发表范长江西北行中对红军,延安边区的系列报道。独家披露西安事变等等,使大公报名燥一时。41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最佳外国报纸荣誉奖章。
大公报当年也发生过一次危机。鲁迅去世后,各报纷纷发文悼念,上海的大公报也发表了悼念文章。虽对鲁迅极尽赞扬,最后一段文字似有调侃而不敬。顿时與论哗然。因当时徐铸成是上海大公报的主编,有人怀疑是其所为,但看行文风格又不是。胡政之知道秘密,发文这几天徐不在上海,主持笔政的是临时从天津调来顶岗的王芸生。王知闯祸,立刻噤声。徐也因别人没有指名道姓,也置之不理。王芸生解放后,多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并任改版成财经报纸的大公报总编。毛泽东称其”大公王”。著书《六十年中国与日本》,阐述1871年至1931年中日双方政情民情。抗战开始,蒋介石单独招见上庐山,咨询政策。中日建交,田中角荣二次提出要见王芸生。王过世后,其子透露消息,称父亲是梅兰芳票友,而鲁迅对京剧中男扮女现象颇有微词,父亲气不过,在悼念鲁迅的文章最后开涮了几句,事后,十分后悔等等。有人告知徐铸成,徐笑而不语。同仁知道其反对文人相贱,文人相轻,不屑惹事生非。徐铸成接掌文汇报,向中央主管宣传的邓拓点名要其得力干将钦本立任其副手。两人搭挡甚笃,文汇报当年在贯彻双百方针下,也办出了很多特色,一直为上海人喜爱。后徐被打成右派,沉寂了二十年,文草后复出。钦本立文革后任世界经济导报主编,89年去职。此是后话。徐铸成一直说自己的功底得益在大公报时的历练。
2012年,在图书馆看到胡政之孙女胡玫主编的《回忆胡政之》一书,重新勾起对大公报的回忆。想起前几天在四平路寻大公报遗址未果,昨晚得空,检索电脑,查到四平路《其美路)有大公报标志的建筑是其员工宿舍,称”大公园“。又看到一篇文章,讲述瞿秋白夫人杨之华与妹妹杨之英相逢于其美路大公园。杨之英女士也有显赫身世,她曾是国民党元老邵力子的儿媳,其大夫邵志刚是共产国际成员,在瑞士遇难,后一直得到公公邵力子厚待,并介绍进步青年,大公报记者吳元坎与之结合……
断断续续记述这些事,主要是希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新媒体人能比前辈有更出色的表现,也能办出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负有盛名的报纸,畅谈国是而顺乎民意,关心政治而能助社会进步,宏扬公平正义而能强化民主法制,以犀利的與论监督,荡涤腐败,匡正社会风气,开创国家辉煌未来。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