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苛责光诚挟洋自重,多维痛斥环球恬不知耻
环球苛责光诚挟洋自重,多维痛斥环球恬不知耻
王立军和陈光诚这两个中国社会的对立角色不约而同地逃进美国驻中国的领事馆寻求庇护,因为他们都感到了人生安全遭遇到了巨大的威胁。他们两人的行为遭到了两种极端的评价。一方认为他们背叛了党和国家的利益,给党和国家的脸上抹了黑,令中国政府处境艰难,诚信荡然无存;另一方则赞扬他们从各自的立场和认知为中国带了新的改革动力和机遇,是一种英雄般的壮举。我想是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上述对立的认知。但不论哪一方的评论都令人对中国在近30多年改革开放中的“崛起”产生了巨大的疑问。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评价他们的行为及其后果呢?我想,一个评论者只有从他们两人各自的遭遇而不是评论者自己的立场、情感和价值观出发才能形成正确的认知;反之则会使评论者的言论受到自我立场、情感和价值观的蒙蔽而偏离真理的准则。简单地说,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然后尽力理解并确认他们在逃馆前遭遇的或日后可能遭遇的是否是一种正常的人生经历。这些基本认识将构成后续一切判断的基础。因此,如果他们的遭遇不正常,是什么原因或势力导致了他们的遭遇。以简单而直观的眼光来看,我认为他们遭受的是非人的待遇,因而他们的逃馆有着自己的正当理由,那些强加于他们那种遭遇的势力就应该受到谴责。
不过,在最近的陈光诚逃馆事件发生后,《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不曾谴责过强加于陈光诚及其家人的那种非法软禁的犯罪行为,而是公开苛责陈光诚挟洋自重,给党和政府出难题。这个评论就好比小时候的我在学校被强势而又调皮的同学无理欺负了,《环球》不去批评欺负我的人,却批评受欺负的我。我不禁要问一问《环球》:我值得你批评吗?可想而知,《环球》的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便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奚落、批评和责骂,尽管它很快因为承受不了压力而不得不自动从网络上撤了稿,这一无耻的行径还是引起了《多维新闻》的强烈谴责,骂其恬不知耻。尽管备受外界指责,随着陈光诚事件的进一步发展,《环球》依然不愿自废文功,最近又接连发表了其评论员单仁平等写的两篇的杰作,一方面提醒陈光诚要清醒,另一方面贬低其人格。
为了不至于忘记历史上的这个小插曲,我将上面提到的四篇文章收录于自己的博客,以便今后查考和学习。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2/05/02/1754247.html
“陈光诚事件”发生后,中国媒体讳莫如深,不发一言。目前,唯有人民日报旗下《环球时报》发表社评《挟洋能自重的时代早已过去》。挟洋自重的时代早已过去固然没错,但《环球时报》对王立军和陈光诚为什么都奔向美国使领馆缺乏反思,其一味指责民间维权人士的作法甚不可取。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环球时报》这篇社评在互联网上很快被撤稿。
近日围绕山东临沂盲人陈光诚的事情,美国等西方国家媒体出现惊人的报道量。这些报道纷纷说陈光诚已经“闯入”北京的美国驻华使馆,并且向中国政府提出一些个人要求。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记者会上连续以“无可奉告”回答包括陈光诚究竟在不在美国使馆等提问,美国领导人则避免提及陈光诚的名字。
陈光诚一段时间以来一直被形容为中国地方政府的“烫手山芋”,现在终于美国政府也变得十分难受了。陈光诚不是当年的方励之,也不是不久前的王立军,他的抱怨大多是一个村民针对基层官员的,所涉层面很低,很多都让清官“难断”。他从临沂跑进美国使馆,很多具体的难题一下子变成了美国的。
如果美国政府把陈光诚的要求当成很正经的东西拿到对华谈判桌上,大概他们自己都会不好意思。况且美国政府很清楚,具体“指挥”中国人如何如何做,这犯了干涉中国内政的大忌,北京断不会理睬它。
每个国家都积累了一些民怨,谁也都知道中国一些人上访的复杂性,如果上访失败者转去向美国驻华使馆“上访”,这决非仅仅是中方的尴尬,美方的尴尬只会更多。
谁说美国政府真的有兴趣帮助所有自认为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中国人?美国使馆大概不想变成接待“告洋状”的“信访办”,他们更希望向中国人宣扬“普世价值”,偶尔找一两个有价值的典型“帮帮”。他们从未表现出愿意卷入中国社会要多少有多少的具体纠纷之中。
无论最初是怎么回事,陈光诚被西方舆论和中国一些人捧成“盲人维权英雄”,这像是给陈光诚本人造成了“他对美国的确很重要”的错觉。他对自己个人在中国影响力的认识也脱离了实际,一些舆论对他的利用和忽悠似乎毁掉了他的判断力。
中美关系不应该受陈光诚事件的影响,即将举行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也不太可能为了他单独辟出时间,否则将是奇怪的。中美关系没那么小。
挟洋自重仍是一些失意中国人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之一。其实这种想法已经很烂。今天的中国如此强大,外国政府能够主导或者调控中国人做事方向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最近几十年,一头扑进西方怀里而不顾及中国社会感受的人,没有一个获得他们期望的“成功”。
人权进步说到底需要一个社会的综合发展和进步支撑,需要全社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细心雕琢。西方社会向中国输送了人权观念,中国对它总体上是接受的,在中国没有该不该发展人权的思想对立,一些所谓的“人权对立”通常是对具体难处和矛盾朝人权方向的生拉硬扯。
中国进一步发展人权的动力来自中国内部,西方已无能力继续在人权领域推动中国。西方自己的人权问题在越积越多,既无财力物力支持中国,也缺少在中国崛起并对其构成竞争的时候真诚帮中国出主意的胸怀。西方现在给中国出的主意经常驴唇不对马嘴。“人权”现在更像是美国政府给中国添乱的口实,解决中国的问题非其所愿。
在中国这样复杂的大国里,陈光诚的故事被简单标签化的程度反映了西方舆论的巨大能量,以及它们的胡作非为。过去陈光诚在临沂基层,“错”全怪到中国政府头上。现在他据说进了美国使馆,情况出现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很想看看,美国政府究竟怎么做,才能让陈光诚和西方舆论都“非常满意”。
多维:《环球时报》恬不知耻“挟丑自美”大煞风景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2/05/02/1755113.html
盲人维权人士陈光诚进入美国驻华大使馆事件在北京时间5月2日有了突破性进展,在骆家辉大使的陪同下离开使馆前往医院,并与家人团聚。随后美国务卿希拉里发表的声明中称,陈光诚打算留在中国,并与政府就其未来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包括在安全环境下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陈光诚事件”发生后,中国媒体讳莫如深,消息大都被“一如既往”的屏蔽。唯有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在2日稍早发表题为《挟洋能自重的时代早已过去》的社论,以一种毫不顾忌事件本来面目的狭隘思维,和中美双方解决该类棘手问题上的积极协商姿态,把“自家”发生的丑闻,用一种恬不知耻的表述方法宣称要看看“别人”是怎么处理自己的尴尬事。但事件目前的处理结果,把《环球时报》这种无耻之极的思维模式狠狠的扇了一个响亮的巴掌。
该篇社论首先把陈光诚形容为中国地方政府的“烫手山芋”,现在终于美国政府也变得十分难受了。他从临沂跑进美国使馆,很多具体的难题一下子变成了美国的。社论声称,陈光诚不是当年的方励之,也不是不久前的王立军,他的抱怨大多是一个村民针对基层官员的,所涉层面很低,很多都让清官“难断”。每个国家都积累了一些民怨,谁也都知道中国一些人上访的复杂性,如果上访失败者转去向美国驻华使馆“上访”,这决非仅仅是中方的尴尬,美方的尴尬只会更多。
《环球时报》的这种论调“毅然”把家丑的罪责和难堪推给了美国。一位并无触犯法律的残疾维权人士被长期监视居住,并受到非人道的对待,在“自家人”根本看不解决希望时跑到“别人家”去寻求保护,这让中国人本就忌讳的“家丑”一下子昭示天下。捅出的这个篓子让中国的“大家长们”尴尬地脸上很无光,但没想到自家的媒体居然是一副幸灾乐祸的嘴脸,想看看“别人家”怎么处理“自己家”的丑事,居然还要很想看看“别人家“究竟怎么做,才能让大家都感觉“非常满意”。这真是天下奇闻,无耻之极了。素闻《环球时报》喜好借用爱国主义去“训导”国民,但这种小家子气的手法让该报走入一种啼笑皆非的狭隘民族主义事小,误导国民确是兹事体大。
环球时报的社论避重就轻,甚至是本末倒置。如真如它所说,陈光诚就是“低层面”的小事,很多都让清官“难断”,何况一些人上访的“复杂性”不好判断。或许该文作者已经将胡锦涛的“以人为本”抛到九霄云外了,以一种层面低,清官难断的心态认为这种小事不值一提。那为何让这些小事最后却变成了影响“国体”的重大事件呢,王立军和陈光诚又为何不信任自己的政府接连跑到“别人家”寻求帮助和保护呢?用这种“鸵鸟思维”将事件的重要性降低乃至回避的心态不禁让人汗颜。文章还声称“在中国这样复杂的大国里,陈光诚的故事被简单标签化的程度反映了西方舆论的巨大能量,以及它们的胡作非为。”难道事件的根本原因不是中国地方政府和公检法无法无天的“胡作非为”造成了今天的局面吗,这才是应该深刻反思的核心问题!
《环球时报》甚至在社论中信誓旦旦的宣称“挟洋自重仍是一些失意中国人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之一。其实这种想法已经很烂。今天的中国如此强大,外国政府能够主导或者调控中国人做事方向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 挟洋自重的时代的确早已过去,但却错用了“挟洋自重”的概念,而这种概念恰恰是赤裸裸的义和团思维,沾洋逢罪的封建文革做派,欲把仅仅是为了维权,并无罪责的(北京的公安都承认陈没有违法)的陈光诚推向另一个极端,将该事件的意识形态化。如果《环球时报》用这种封建文革化的思维向现代人传达迂腐的观点,那这份报纸就该进入历史的坟墓里了。
想必该报刊发此社论的出发点是以民族和国家大义来“帮助”中国政府散播一些有利于己方的舆论,把脏水泼向“敌对势力”,让政府和自己的“清官”不要背负过多责任,减轻事件对中国形象的负面影响。但这个忙毫无疑问帮的太低能,用倒打一耙的阴谋怀疑论指责美国一手策划了这件事,不顾事件的基本原貌和中美关系的大势,反而却证明了该社论的低能。《环球时报》在这个重大事件的言论纬度上可谓大煞风景,把中国的日益强大当作自己可以不顾的“脸面”的资本。也许他们意识到了这个原因,这篇社评在该报的互联网上很快消失,但影响已经造就。
不过是"两岸猿鸣"?《环球时报》:陈光诚要清醒!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2/05/02/1756102.html
环球时报评论员:单仁平
在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中,陈光诚的支持者们大概比他本人更清楚,事情后来所涉及的,早已不仅仅是基层乡村如何调整对陈光诚的态度。炒作者们致力于把陈光诚描述成绝对受迫害的盲人,并把他个人的事情上升为这个国家的缩影。
陈光诚在进入北京的美国驻华使馆停留6天后,于昨天自行离开使馆。这一波折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始的前一天出现转机,显示出中美双方都不希望陈光诚事件干扰两国关系大局。
陈光诚的事情发端于中国山东临沂基层的纠纷,在西方舆论甚至外交力量采取不正常的干预后,逐渐陷入僵持。陈光诚被西方舆论和中国互联网上的一些活跃人士捧为争取人权的符号,他承担的政治角色逐渐大得出奇,陈光诚似乎对扮演这个超级角色挺愿意的。
实际上不管愿意不愿意,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配合这些政治力量的摆布,大多都别无选择。
在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中,陈光诚的支持者们大概比他本人更清楚,事情后来所涉及的,早已不仅仅是基层乡村如何调整对陈光诚的态度。炒作者们致力于把陈光诚描述成绝对受迫害的盲人,并把他个人的事情上升为这个国家的缩影。
西方一些力量和他们在中国的支持者们永远需要与中国现行政治体制做斗争的工具,“有幸”或“不幸”成为这个工具的人和事,都会变形,被标签化。做这样的工具,可以不寂寞,也会有其他利益。当然如果他们做过了头,也会付出代价。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那就是陈光诚的事情只是中国社会前进路上极小概率的事件。它不会给中国社会的稳定带来实质伤害,也不会影响中国人权事业的正常发展和进步。以后遇到这样的事,中国官方完全可以更坦然些。
陈光诚事件值得总结,但借它攻击整个中国的人权是无聊的,在中国也只有闲得无聊的人和决心否定一切的人,才会参与应和。中国人权这些年的进步明摆在那里,哪是一些舆论攻击就能抹杀得了的?中国微博上一些“抱团取暖”的边缘情绪代表不了中国社会的态度,中国大多数人的心里,都对国家人权领域的进步有一杆公平的秤。
中国稳定的根恰恰就在基层。中国基层的问题最多,但基层一年年的向好趋势明确无误,乐观主义远比悲观主义强大得多。尽管中国因为很大一些对抗点会不时出现,但它们总是被周围的主流乐观情绪淹没,它们没有在今天的中国现实中连成片的机会。
西方舆论常常找中国的一个茬,并把这个茬夸张放大,这次,陈光诚及其支持者与西方舆论相互利用,重复着抹黑中国的惯性。但这些人也只能过一过口舌之瘾,怎么样不了这个国家。舆论工具在西方人的手里,他们这里不骂中国就会那里骂中国,这些骂声有时可以给我们有益的提醒,但如果我们听烦了,也完全可以把它们当成中国航船前进时两岸传来的猿鸣。
希望美国驻华使馆谨慎行事,主动远离与其职能不相符的活动。美国使馆应把兴趣放在博取中国主流社会的好感,而不是做中国极端情绪者们的精神倚仗。因为后一角色实为美国使馆的不可承受之重。
陈光诚的事情会就此平息吗?希望是。但中国国内和国外都有一些人未必愿意。那就让我们多看一些堂吉诃德式的妄想症好了。中国的崛起也是世间丰富多彩的舞台。▲
《环球时报》:陈光诚咎由自取!出尔反尔的小人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2/05/04/1759245.html
编者按:继日前连续刊文指责到美国驻华使馆上访的中国民间维权人士陈光诚之后,《环球时报》再次发表评论《中国人权事业不能指望捷径》,继续为山东地方政府和官员辩护,无视地方政府和官员对陈长期的非法监禁和暴力行为,反而斥责陈光诚为性情多疑,出尔反尔的小人。
山东临沂盲人陈光诚前天离开美国驻华使馆后,事情的发展极具戏剧性。陈光诚称他对美国使馆“很失望”,他是“被劝说”离开美国使馆的。他的最新要求是跟着希拉里国务卿的飞机一起走,前往美国避难。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和美国国务院都极力否认威胁过陈光诚,也否认美国使馆曾受到中国政府的威胁。美国官方称陈光诚的想法“在十几个小时之内变了”。
美国使馆在接纳了陈光诚之后,果然惹上了麻烦。2日还在电话里对希拉里说“我想吻你”的陈光诚,现在对美国媒体表示美国官方令其失望。美国官方成为媒体的抨击对象。
陈光诚迅速同“救”他的美国使馆闹翻,显示了外部世界与这位盲人沟通的难度。以往曾接触过陈光诚的人对《环球时报》说,特殊的经历使陈光诚非常多疑,不愿意相信任何人,他的家乡基层官员与他的各种沟通都无效,以至于僵持无法打破。眼前的事情似乎在验证这种说法。
来自当地的消息说,陈光诚与邻里关系紧张。不难想象,陈光诚作为在外部有些名声的人,当他利用他的名声回村里办具体事情时,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复杂。如果纠纷被上纲上线成人权冲突,就会有很大的发酵空间。
中国基层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不满和摩擦,如果想方设法挂钩,它们很多都能跟“人权”沾上点边。把它们的其中之一拿出来,看准一个合适的主角,做一些舆论包装,再有美国及西方力量直接支持和推动,大概都能形成一个新的“陈光诚事件”。
这就是中国轰动世界的“人权事件”反复上演的真实背景。不是中国的人权形势真的在恶化,而是中国的人权在不断进步,但西方一些力量对找中国人权的茬更用心了,也更肯下本了,中国国内也有一些人更愿意参与配合并且表演了。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
中国的人权事业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全社会一起朝它使劲就能立竿见影的。它必须也只能与中国社会的综合发展一起水涨船高。正因如此,最近几十年是中国人权事业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收获期。
但如果西方决心不断开辟、巩固针对中国的人权战场,中国做不到不在某些时刻被击中。由于西方舆论唤起了一部分中国人对“绝对人权”不切实际的幻想,一些时候还会出现中外难分的“混斗”,形成中国一方面在快速发展人权,一方面不断被各种“人权事件”缠身的特殊景象。
不能说从“人权道德高地”直达中国某个基层的人权追究都是无益的。它们会开阔中国社会的眼界,并可能刺激中国人权事业的加快成熟。但另一方面,它们会带来大量社会治理的负效果,这样的事情多了,很难说它们对中国社会的破坏性可以得到其正面效应的弥补。
中国公众必须对轰轰烈烈的人权至上鼓动保持清醒。人权不会从天而降,不会通过一个国家的政治决定而一夜生成。它在任何国家都是一项艰苦而漫长的事业。我们不应指望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