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也说好声音
一口气把《中国好声音》的另外几期补齐(先看的第四期),对于歌者的印象不深。除了那个“连睡觉都在笑”的王韵壹,声音磁性安静的李行亮等寥寥几位,其他很多人不是承载着祖辈父辈的期望,就是卯足了劲头要在这个舞台上证明自己。这种自强不息令我在钦佩之余又难免有些庸人自扰的担忧:背着如此重负前行,还能飞多高,行多远?
真正想要说的倒是节目策划和几位嘉宾的表现。
上次聚会,听朋友讲了一个他在国内的同学碰到的事情。这位同学开车被人追了尾,对方下车,既不是给警察打电话,也不是找保险公司,而是直接上来要胁:我老公是XX的,管着什么什么,让该同学息事宁人,不要自找麻烦。期间,同学接了个电话,从交谈中对方判断出来这也是位“管事的”,话语立刻变得委婉,连称呼也由“老太太”变成“小姐”……这故事让我恍然明白为什么国人崇尚名牌。那是一个由权利、地位、财富、名气决定人的层次的地方,在这几位都来不及亮相的时候,外表和行头也可以一壮声威。也难怪,既然咱这儿一百多年前还在依序跪拜,总要先分出个长幼尊卑,这礼仪才便于操作。于是,大家伙儿一面不厌其烦地层层细化,精确评估自己和别人的位置所在,免得搞乱了和谐稳定,一面为“一览众山小”力争“更上一层楼”。
有了以上背景,在各类大奖赛或选秀节目中,那些评委或嘉宾的高高在上的心态就不难理解了。将这种心态表现到淋漓尽致的当属《非你莫属》里主持人张绍刚及众嘉宾PK海归女刘俐俐那一场。原本正等着享受心理优势的一方,冷不防遇到一位全不理会高低座次、自顾表现的90后,所有的劝诱警示便如鸡同鸭讲,弄到最后终于恼羞成怒,连风度也顾不得。
自此,我也对类似节目倒了胃口。一直到因为朋友推荐,看了第四期《中国好声音》。无论它是山寨的,还是本土的,发自心底地喜欢这种选秀形式。它颠倒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尊卑位次,重在求贤若渴而非师道尊严。在这个舞台上没有天王巨星的耀眼,没有诚惶诚恐的攀附。没有谁屈就谁谁施舍谁,谁需要看人眼色。只有才华的尽情展示,只有对才华的倾力角逐。当那层次的隔膜被揭开,人性的光辉就散发出来。那种亲切和真挚,温暖着嘉宾和学员,也温暖着每一位用心去体验的观众。
喜欢看音乐响起时每位嘉宾陶醉的样子,或者手舞足蹈,或者闭目凝神,或者以身体动作跟随音乐的节拍,或者交头接耳表达自己的兴奋。记得有位搞音乐的朋友曾经说,自己无法去听普通的音乐会,因为那些杂音或走音太过刺耳。而面对一众业余歌手,无论这几位天王巨星听到的是什么,他们没有贬损,没有轻视,没有居高临下的评论,也没有看尽繁花的不耐。感觉到的只有全心的high。如果换一个场景,他们可能会表现另一面,但这个节目的策划定位,将他们身上的美善充分的展示出来。
嘉宾们有时纠结,有时决断,每一次伸手按铃的时候都让人心跳,也真心地为那中选的人欢喜。最高兴看到四位嘉宾同时选中某人,因为信赖他们的眼光,就更为那人的才华所倾倒,兴奋到要落泪。此时再看四人使尽浑身解数,各显身手地展开“争夺”,看他们得到英才时的兴奋和痛失英才的“沮丧”,观众想要不入戏都难。当杨坤为漂泊挣扎的歌声流泪的时候,当那英为她的“影子”和声失声痛哭的时候,当刘欢站起来鼓励不敢露出真容的歌手的时候,当庾澄庆体贴地让对唱的男女坦露心声的时候,他们所展现的不是巨星的闪亮,而是人性的仁慈和善良。
我爱《中国好声音》,这种节目的普及或许可以成为对民众的一种教育。让普通人无需在明星面前仰视,在权贵面前屈膝。让高高在上者也去体会::“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我们本来就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