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是冤屈总是要昭雪的——看中国第一禁片《武训传》

是冤屈总是要昭雪的——看中国第一禁片《武训传》

博客







是冤屈总是要昭雪的
——看中国第一禁片《武训传》


一部3小时17分钟的影片,把武训的传奇一生以艺术的形式,牢牢地定格在那里。就像影片的主人公一样,这部影片的命运也充满了戏剧性。1950年该片拍竣,年底公映,反响热烈。同年2月在中南海放映,包括朱德,周恩来等多位领导人观看,给予好评。这期间武训的扮演者赵丹还应邀在报刊撰文,详述《我是怎样扮演武训的》。

可是三个月后的520日,风云突变。《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评论员文章,该文是经过毛泽东修改审定的。该文指出“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就是把反动宣传认为正当的宣传。”这个观点拔得太高,太冠冕堂皇了,一下子就从政治上宣判了这部电影的死刑。

526日,编剧兼导演孙瑜被迫检讨,并在《人民日报》上刊登。赵丹也写了检讨,向观众道歉。7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武训历史调查记》,以极端武断的方式,从根本上否定了武训这个人。因此《武训传》便名正言顺地开始遭受全国性批判。此后该片在历次运动中都被当作反面教材,不断地被拿出来批判、说事儿。

曾经赶上这些运动的那些少年儿童们,如今都已经是阅历丰富的人了。抚今追昔,他们怎能不感慨万分!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把他(武训)批倒批臭了,所以也就不知道他是谁了。现在才知道一定是武训踩痛了什么人的尾巴了,所以历史才开了一个这样的玩笑!武训行乞兴学是造福后人,是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好事情。因此武训不仅是一个值得同代人崇敬的人,更是一个值得后来人学习、景仰的人。可惜的是,好的东西没有被弘扬起来,反而被严厉地打压下去了,难怪今天道德不彰,世风日下,贪腐严重。

30年后,历史又回到它的原点。198596日《人民日报》刊登胡乔木的文章,认为“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这个信息被视为是给《武训传》平反的转折点。

再过20年,2005年,在《纪念赵丹诞辰90年回顾展》上,赵丹之女赵青在相关部门批准下,从中国电影资料馆借出拷贝,在上海影城放映电影《武训传》。这个举动被媒体称为是电影《武训传》五十多年来重见天日。又过了7年,2012年,《武训传》正版DVD由广东大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出版发行。

如今,从《武训传》被批到现在已经整整63年了。从胡乔木为《武训传》张目,到此时也29年了。同这场是是非非有着直接关联的那些人,基本上都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可是这段悲哀的历史还是会用它的方式,无声地证明着它所遭受的对待是多么得匪夷所思,也是多么得难以置信。

武训,历史上的真人,是山东堂邑县(今山东冠县)人,生于1838年,逝于1896年,那时正是清朝的道光至光绪年间。他出身贫寒,青年时因苦于不识字而受人欺骗,决心行乞兴学,以便让穷人的孩子都能读书识字,免受有钱人的欺压,过上好日子。武训经过30年的乞讨,积累了一些钱财,在他50岁以后陆续办起了3所义学,而他自己仍然乞讨度日,直至离世。

武训的精神和事迹,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赞扬,当时的山东巡抚张曜曾奏请光绪帝给予“建坊施表”。武训死后,其事迹“宣付史馆”,被尊为“义乞”、“乞圣”。山东半个省的人都尊他为圣人,被他的义举所感动。他过世时,上至地方官员,下至黎民百姓为他送葬者不下万人。

不仅那个时代的人崇敬他,民国时期的人也赞许他,把他列作最敬佩的人中的首位。导演孙瑜在1944年时就被他的事迹所感染,而决心要把他的故事搬上银幕。本来电影在1948年就可以拍成公映,但由于资金的问题,孙瑜的愿望到了1950年才得以实现。

不过,也是孙导的运气实在太差了,尽管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天津南开中学度过的,他也是少年周恩来的同学和好友。这部片子拍成后,周恩来看了后也很满意,可是比周恩来地位更高的人却不满意。于是,噩运就不可避免地降临到他的头上了。从那以后,他很难再有机会拍片了。他一生都没有摆脱掉《武训传》带给他的恶梦。

比孙导名气还大的赵丹,就更是深受《武训传》所累了。以后,他无论再演什么总有人说有武训的影子。所以他有四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电影可演。即便是到了四人帮垮台,文革结束了,赵丹还是被一些人不待见。

1980108日,《人民日报》的文艺版上发表一篇赵丹的文章,是赵丹对文艺界当时状态的一些思考。这篇文章激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和赞赏!后来被称为是赵丹谢幕之辞。因为两天之后,赵丹就辞世了,只有65岁。可是这篇文章却激怒了某位高官,他竟然大放厥词:有个演员临死还放个屁。

一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清朝年间的人物故事。他的事迹连代表大地主利益的大清帝国的官方都认可并嘉奖,无论统治者是出于何种目的,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武训做的事情是感人的,他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可是到了新中国的建国之初,描写这个人物的影片却成了一部反动影片。这个历史人物也被一个所谓的调查组,污蔑成为一个大流氓,大债主,大地主。真是太讽刺了。

当一部普通的故事影片被人为地政治化,妖魔化了之后,随之而来的所有论据就只能是从政治目的出发的栽赃与陷害了。这个调查报告开启了以后类似政治判决的先例,就像后来对国家主席刘少奇以叛徒,内奸,工贼来罗织罪名的那份调查报告一样,除了主观臆造,就是弄虚作假了。这个早已就是不争的事实。不过,为了能够更客观一点,还是用事实说话得好。

据有关史料披露,当时人民日报社和文化部组织了一个武训历史调查组。调查组由周扬负责,主要成员由袁水拍、钟惦棐和江青等十三人组成。这个调查组,以掘地三尺的功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深入堂邑、临清、馆陶等县、镇、区、村这些当年武训生活过的地方,访问了大量当地各阶层的民众,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调查,完成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武训历史调查记》。

“文化大革命”中,有报纸的文章吹捧江青说:“领导调查武训历史”是江青这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旗手,第一次为捍卫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而上阵,与资产阶级、封建主义搏斗”。

具体的情形是,江青到了基层,见到了一些前清的老秀才。由于县委早已事先打了招呼,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一问一答。问:“武训是不是霸占了很多地?”答:“是。”问:“武训是经常欺骗乡亲吧?”答:“是。”问:“武训一贯放高利贷吧?”答:“是。”

被调查的人中有一位在清朝当过山东巡抚张曜手下当过兵的老人,叫李汉邦,1951年时已80多岁了。当他听说北京来人调查武训,张口便说:“武圣人是个好人啊!他一辈子吃苦耐劳,攒钱为穷人家的孩子办义学。”他还说:“我亲眼见过武训,也知道他一些事。我见武训时,是山东巡抚张曜张大人来临清的时候……”

当地干部赶紧对他耳语:“武训挨批判了,说话要注意!”后来调查组再问时,老人便说:“你们在说啥?我耳朵聋,听不到啊!”老百姓想不通,他们只是简单的认为,拍电影的人不知得罪谁了,牵连了武训,害了他了。

老百姓是善良的,也是最有智慧的,他们说的没有错。诋毁武训的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想想文革后期连孔圣人都被蔑称谓孔老二,并被大张旗鼓地批判,武训还有什么不可以被全盘否定的呢!再想想看文革中上至国家主席,下到普通教师都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活活打死,折磨死,而行凶者却不必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骇然听闻之事。相比之下,还是武训的命好,有幸生的早,做了大清国的人。要是晚生几十年,那可真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其实,编导孙瑜在拍摄这部影片时是够了小心谨慎的了。为了能让《武训传》的境界跟上时代的脉络,他一直同北京方面保持联系,以便能够保证他的电影在政治上不偏离方向。比如对武训的局限性予以一定的分析和鉴别,以及由此而说到的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观点等,都是通过那个女教师的旁白加上去的,一点遗漏都没有。

相信导演这样做,应该不仅仅是无奈之举。这里面也有他愿意向新事物靠拢,积极学习革命道理的主观愿望。所以,他宁可在故事的真实性上作些手脚,进行一些改动,也不愿意拍出来的影片跟不上新社会的要求。按理说,他做得是很不错了,这也是为什么在《人民日报》没有发难之前,这部影片深受好评的主要原因。

然而,可悲的是,他有再强烈的跟上时代的愿望,也是没有用的。他做了再多的应对措施也是没有意义的。当有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和气势来要求清朝乞丐武训时,编导就是有点石成金的本事,也是无济于事了。其结果就是,当事实不被权力所喜悦时,就只能被任意歪曲了。

赵丹不愧为是一代艺术大师,他毕业于著名的上海美专,师从国画大师黄宾虹,潘天寿,专攻山水画。因此,长于丹青的赵丹在塑造电影人物时,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才华与灵性。不过,由于他一直受迫害,抗战时在新疆受到过军阀盛世才的迫害,坐了5年监狱。文革时又受四人帮的迫害,也被关押过数年。再加上因为《武训传》遭受惩罚,又耽误几年的宝贵光阴,所以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演出的影片实在不算很多,但是他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会令人过目难忘的。

赵丹的表演天赋是不用说的,他演什么就能够像什么。而且可敬的是,他能够放下身段去演那些社会最底层的人物,这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比如在《乌鸦与麻雀》里他演的那个“小广播”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说明为了角色的塑造,好演员是不怕毁了自己的形象的。

扮演武训,是赵丹又一次降卑自己,在3个多小时的影片里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乞丐,都没有穿过什么像样的衣裳,而且都是蓬头垢面,一身肮脏。这对一个名演员来说演这样的角色是很不容易的,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苦差事。可是赵丹却乐在其中,他一丝不苟地演活了这个人物。如果赵丹的骨子里不是那么得俊朗潇洒,他的眼神不是那么得犀利有神,武训这个人物被赵丹演得就可以更加形神兼备了。

电影中小桃这个人物设计得很有亮点,让这部影片的悲惨基调里多少有了一些柔和的色彩。虽然她最后还是被逼自尽了,但是她的存在,她的故事,还是让这部影片多了许多情节与张力。也在这些个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了武训在办学志向上的义无反顾。但是导演又没有过度消费小桃的作用,这个人物在剧情里就是秋日里的一片红叶,少了她会单调不少,有了她又没有喧宾夺主,非常的恰如其分。年轻演员王蓓第一次触电,就演得很好,很到位,说明导演是相当的功力不凡了。

女教师的这个人物的设置非常有用。有了她,剧情得以开展,她的旁白不仅仅是能够将故事很自然地承转契合起来,也有能够弥补画面表现不到的缺失。比方说一些政治上的观点,就被女教师在画外音里陈述得很清楚了。因此,这个角色令这部影片很完整,也很有艺术性。在一次次的闪回中,让当年的武训也一次次地穿越到观众的面前,这样的穿插还是很有些真实感的。这个女教师是由赵丹的妻子才女黄宗英扮演的,她的革命女青年的形象倒是很让人眼目一新。

影片中还有几个角色人物很不错,演员也演得好。比如长工周大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重情重义的硬汉子,不是因为他后来做了响马,而是他身上就有一种这样的感染力,让人印象极深。那两个坏人,一个是大地主张举人,另一个就是地保高春山。两个人的区别是后者丧失了良心是赌桌上输了钱,听信了别人的教唆,而对武训存在他手上的120吊钱死不认账了。前者则是一开始就坏,硬是昧着良心做假账,谎称武训已经支取了三年的工钱。这个张举人可以说是一个坏到家的人。但是他又满嘴的仁义道德,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老演员周伯勋也演得好,令这个人物非常凶险,又不脸谱化。

武训这个人很不简单,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的身份被写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见附件)。他的精神与事迹是令人崇敬的,被誉为“千古奇丐”!宣扬他的传奇经历,不是要人人都做乞丐,都去办义学。而是要从他身上看到一种品质,一种境界,一个存在。当一个人撇开了自己的私利,一心要为穷人做点什么的话,即使他下贱如乞丐,也是一定能够有志者事竟成的。武训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是一个大写的人!

有一本书,名为《武训先生画传》,后来直接促成了电影《武训传》的诞生。《武训先生画传》最早的版本由段承泽于1938年绘制而成。后由陶行知先生作跋,在19431945年间,曾印刊至第六版,并译成英文对外出版发行。

导演孙瑜看到这本《武训先生画传》后,马上就被这个人物所感动,于是决心编写分镜头剧本,把武训的故事搬上银幕。剧本写好后,他就开始物色演员,联络制片厂,把电影拍摄了出来。武训的传奇故事一经电影传播开来后,观众也纷纷被感动,被激励,从中得到不少的鼓舞和教益。所以孙瑜是个有功的编剧和导演,有功于社会,有功于历史,有功于艺术,也有功于国人。


艺术大师赵丹在接到孙瑜的邀请之前,也是因为看了这本《武训先生画传》,就被同乡武训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所以当孙瑜邀请他演武训时,他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他宁愿吃苦,宁愿穿着破衣烂衫,宁愿回到武训当时的景况中去,他也要演武训,要演好这个不平凡的人物。赵丹做到了。虽然他和孙瑜都为此而蒙受了苦难,但是他们用艺术家的良知与造诣,在为武训树碑立传上,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武训是“千古奇丐”,自然是不会被人忘记的。孙瑜和赵丹因为《武训传》也不会被人忘记。推倒强加给这部影片的所有非难与指控,无论是对于武训本人,还是对于孙瑜和赵丹来说都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武训根本就不是一个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武训就是一个乞丐,一个为了兴学而行乞的人。武训到死都是一个乞丐,所乞的收入全部都给了义学,都花在了帮助穷人孩子读书这件事情上了。

孙瑜和赵丹是人民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成果不仅仅是只有一个《武训传》,可是《武训传》却从另一个角度成就了他们,让他们影史扬名,受人尊崇。除去一切诬蔑不实之辞,他们是笑到最后的人。虽然他们的本人没有见到这一刻,但是他们的后人,他们的崇敬者是见到了这一刻。他们的在天之灵也能够看到这一切。

是冤屈总是要昭雪的,时间就是最好的答案。从武训到孙瑜和赵丹,都不需要为自己辩护。电影《武训传》的前世今生,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围绕着这部影片里里外外的一切是是非非,在武训和《武训传》的面前,经过时间的校正后,一切都水落石出了。现在就是这样的时刻。


附:清史稿《武训传》


武训,山东堂邑人。乞者也,初无名,以其第曰武七。七孤贫,从母乞於市,得钱必市甘旨奉母。母既丧,稍长,且佣且乞。自恨不识字,誓积赀设义学,以所得钱寄富家权子母,积三十人,得田二百三十亩有奇,乞如故。蓝缕蔽骭,昼乞而夜织。或劝其娶,七谢之。又数年,设义塾柳林庄,筑塾费钱四千馀缗,尽出所积田以资塾。塾为二级,曰蒙学,曰经学。开塾日,七先拜塾师,次遍拜诸生,具盛馔飨师,七屏立门外,俟宴罢,啜其馀。曰:“我乞者,不敢与师抗礼也!”常往来塾中,值师昼寝,默跪榻前,师觉惊起;遇学生游戏,亦如之:师生相戒勉。於学有不谨者,七闻之,泣且劝。有司旌其勤,名之曰训。尝至馆陶,僧了证设塾鸦庄,赀不足,出钱数百缗助其成。复积金千馀,建义塾临清,皆以其姓名名焉。县有嫠张陈氏,家贫,刲肉以奉姑,训予田十亩助其养。遇孤寒,辄假以钱,终身不取,亦不以告人。光绪二十二年,殁临清义塾庑下,年五十九。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县人感其义,镌像於石,归田四十亩,以其从子奉祀。山东巡抚张曜、袁树勋先后疏请旌,祀孝义祠。


电影《
武训传》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cxMjg0NTAw.html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点缀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