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我的旅行我的团】(29)揭开一亿五千万年的面纱:马达加斯加石林

【我的旅行我的团】(29)揭开一亿五千万年的面纱:马达加斯加石林

博客

前篇(28) 鲜为人知的“第八大洲”:马达加斯加印象

贝马拉哈石林国家公园,这片土地一亿五千万年前就存在于世,却是马达加斯加最闭塞的区域之一。正是因为与生俱来的神秘气质,来马达加斯加旅行的游人大多为它疯狂而执着。

贝马拉哈石林国家公园的全称是,辛基·德·贝马拉哈石林国家公园(Parc National des Tsingy de Bemaraha)。它横亘在马达加斯加西北部,距穆隆达瓦约150公里,离首都塔那约300公里,占地面积1400多平方公里。它不仅是马达加斯加最大的国家公园,也是最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国家公园(1990年),但直到1998年10月才正式对外开放。

Tsingy是Malagasy语,其意思是“不能赤腳走路的地方”。尽管这里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地貌,长期以来闭塞的交通却让它鲜受世人的骚扰,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雨季期间更几乎无法进入。公园完整地保存了亿万年来马达加斯加孤独进化的地质地貌和生态:宏伟的喀斯特地貌和延绵的石灰岩丘陵,放眼望去,四周全是坚固、耐旱、锋利、奇绝的石林,无数深涧幽谷和地下暗河交织出堪称世界上最壮观的岩石结构奇观,至今还没有任何一支科考队能完整地探测该地区。

从1990开始,法国探险家和洞穴学家Jean-Claude Dobrilla出资的Antsinka Association花了9年的时间在石林中建桥,打钢钉,加钢纤,才让这一自然奇观成为游人能进入的探险之地。目前整个石林地区的1400多平方公里中,仅有最南端的666平方公里允许游人进入,其余部分为严格的自然保护区,外人不能进入。

1990年,贝马拉哈石林国家公园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

直到1998年10月才正式对外开放。

允许进入的贝马拉哈石林区域通常又被分为大石林(Grand Tsingy)和小石林(Petit Tsingy)两个区域,有多条徒步线路。这些徒步线路周围遍布动辄30多米高的石林和无尽的悬崖。攀登者需要小心翼翼地通过攀爬险峻的石梯、穿过晃悠的索桥,并徒手登上不知名的悬崖,尽管有些危险,但真的很刺激。相比之下,大石林的难度更令人印象深刻。此外,还可以尝试穿越Manambolo河峡谷。

昨天我们从穆隆达瓦搭乘四驱车前往这里,尽管看上去路程并不遥远,但沿途几乎是清一色的“搓板路”,期间经历了掉队和失联,还有武装军队前来护送。同时,还得两次搭乘渡轮穿过Tsiribihina和Manambolo河,着实领略了一番昔日冒险家的狂野情趣。

昨晚抵达这里时夜幕已经降临,早晨推开门窗,环顾四周,原来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景区,处处都是美景。

我们今天的计划是,早餐过后,先前往Manambolo River上探寻沿岸的千年岩洞,下午攀爬小石林,让每人有机会先试试自己的“腿力”,以确定明天是否能参加攀爬难度更大的大石林。

早餐过后,我们来到村头,从这里搭船前往Manambolo河上。

泛舟在古老的Manambolo河上,探寻沿岸的千年岩洞。

两岸的岩石在流水的常年冲蚀下呈现出喀斯特地貌的特征。

沿岸岩洞千奇百怪,随着河水涨落时隐时现,曾被当地土著用来做不同的用途,有的用于储藏粮食,有的用于存放珠宝。

沿河登岸查看了几个原生态的钟乳石溶洞。

我们欢乐的马达加斯加团队。

又是一个岩洞,我们再次登岸查看。

登到洞口,回头看才感觉出这洞是如此高。

原来这个洞叫做“小舌洞”,因为洞里有块岩石很像人喉咙口的小舌头而得名。

在洞里发现了蝴蝶。

当地独特的双拼香蕉型木舟,其中一长一短,长的那头在船尾,是艄公的位置。

岸上有新发现,大家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

原来古老的Manambolo河两岸还曾经是非洲移民和马来移民的争夺之地。非洲移民为了宣告自己对沿岸的拥有权,将祖先的颅骨悬放在岸边的悬崖上。

尽管马达加斯加从一亿五千万年前开始存在于世,但在漫长的时间更替中,除了稀奇古怪的生物之外,这里一直荒无人烟。大约自公元1世纪起,少数来自东南亚和大洋洲上的印度尼西亚人、婆罗洲人(今马来西亚人)乘船漂洋过海来到这里,这些最早的移民们带来了种植水稻的传统、东南亚的农产品,和源自南亚次大陆的语言。公元9世纪开始,来自不同地区、种族的人群陆续上岛定居,非洲大陆的班图黑人和阿拉伯人也相继抵达这里,他们经过长期的原始生活,同当地人通婚,逐渐演变成单一的现代马尔加什人。

湛蓝的天空将枯水期浅浅的河水映成蓝色,沿岸浅滩处的稻田中,马达加斯加妇人正在插秧。

在结束了Manambolo河上的泛舟后,下午我们来到小石林中攀登,为第二天征服大石林做演练,同时测试大家的体能和适应能力。

行前,两位当地的年轻导游郑重介绍公园的历史、地貌和攀登注意事项。之后导游打量着我们这群大妈说“通常攀登这段路程大概需要2-3小时,我们时间宽裕,大家无需有时间压力,安全第一。”

壁立千仞的岩石夹杂着的裂缝组成了成片的石林。石峰更犹如被锋利的刀片雕刻般锋芒展露。

我们需要攀登的小石林步道是从底部盘旋到高处观景台,全长1公里多。

锯齿般的石峰被我们踩在脚下,蜿蜒曲折的石缝任我们穿越,拨开荆棘登上顶峰,我们马达加斯加团队的全体队员人人展露身手,个个都是好样的。

在岩缝间行走。

马达加斯加这片石林,是世界上少有的几处真正能亲近攀爬的石林,其他绝大多数石林都只能远观。小石林初试锋芒的演练大大激发了大家对第二天征服大石林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天,我们去攀登大石林。行前每人都被要求穿戴上“保险索”(harness),顿时有了要玩“真”的感觉了。事后,根据我们团队中的资深健行达人Willow 判断,这次大石林的攀爬难度至少已经达到了Sierra Club 的4C级别。我虽然对此难度等级没有概念,但从Willow 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出:我们这次大石林的攀爬可谓上了刀山了,牛大了。

我们攀登的大石林的路线中,将包括一段险峻的上行,攀上最高观景平台,走过一座钢缆吊桥,钻进岩洞匍匐一段,最后抵达石林的谷底,稍事休息然后返回。全长3公里多,预计正常攀行的时间是4-5 小时。

一边走一边听当地导游介绍这里的是生态和地貌。

马达加斯加石林形成于大约2亿年前的海底。侏罗纪时代的泻湖底部堆积了多层方解石,形成了厚厚的石灰岩床。后来地质构造活动使石灰岩升高,在更新世冰期海平面下降,更石灰岩暴露出来,带来大量的海底生物化石。这些古老的沉积物由海上季风带来的雨水冲刷,较软的岩石冲走,坚韧的岩石留下,才形成今天骨感的锯齿状。同时,地下水在地表下面雕刻了洞穴。

途中稍稍留心就可以看到这些地壳“造山运动”留下的“痕迹”:亿万年前海底生物化石。

发现什么啦?队友们纷纷掏出手机照相。哦,又遇见“马岛的精灵们”在树间跳跃。

马达加斯加世间罕有的地形,使这里成为珍稀动物和鸟类的天然避难所,11种狐猴生活在附近原始森林和灌木丛中,小型食肉哺乳动物如环尾猫鼬也常常可见,鬣蜥和变色龙也是这里的常客。盘踞于此的100多种的鸟类中,就包括濒临灭绝的马达加斯加鱼鹰和朱鹮。下篇马达加斯加游记将会专注与这些马达加斯加的珍稀动物。

拉伸一下筋骨, 准备开始向上攀!

在壁立千仞的石林中寻找着上行的步道。

发现了这只梯子。

上行攀登的角度几乎是直上直下的90度。

登上第一个观景台后,环顾四周,发现远处一位帅哥在岩石上喘气 (大家试试,看能不能在下面照片中找到帅哥)。

继续攀登。

途中被队友拍马屁了。做惯了焦裕禄的我,一下受宠若惊,时刻惦记着何时拍回去。

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两张照。有恐高症的朋友真的不合适前往。

在这个天然大景区里,虽然道路异常崎岖,但处处都是美景。

登上又一个观景台。

桥下就是万丈深渊,绝对的“高处不胜寒”。

在石尖上奔放,在吊桥上舒展情怀的一群大妈们。

在岩洞里匍匐前进。

抵达谷底休息间隙,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这就是马达加斯加的又一特有物种:环尾猫鼬。

环尾猫鼬,非常灵敏,善于攀爬,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鱼,卵为食,偶尔也吃昆虫和水果。

环尾猫鼬的到来,引起了大家的一番惊讶和好奇,庆幸又多了一份见识和收获。

休息了片刻后,大妈们又精神抖擞起来,出发返回。

在此,特别鸣谢我们的三位随行导游,正是他们细心入微的安排,尽心尽责的护程,详尽的解说,不仅确保了我们的安全,增添了我们途中的乐趣,也丰富了我们的见识。站在我们身后的是我们马达加斯加团队的CEO(chief experience officer),他也曾经荣获了2017 G Adventures (globle)最佳导游的称号。

途中被拍马屁后,不忘及时回报。提供拍照服务,实行100%满意度全保。

写这篇游记时,我查看了队友Willow和LQ的游记。在LQ的游记中,我发现了这样一段文字:

引述群主的感言:“在石林攀爬过程中,我们的整个团队互相关爱,互相鼓励,坚韧不拔,勇攀顶峰。登顶的成功让大家直呼太过瘾了,相信也给了我们每人不同的激励和人生启示。”

呵呵,我已经不记得自己说过这些话了,但是, 这次美好而又奇特的经历却不会忘记。

下篇(30)伊甸园中的精灵,马达加斯加动物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三步两桥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