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旅行我的团】(19)埃塞,我爱上了你的英吉拉
这是我途中抓拍的照片,先请领路一下埃塞女子的风采。
英吉拉(injera),是布满蜂窝状的灰色大薄饼。它是埃塞人的传统主食,埃塞的历史有多长,它的年纪就有多大。
吃英吉拉时,用右手先撕下一小块,然后用它裹上各种酱料食物一起放入口中。
吃英吉拉专用的酱汁,统称Wat,通常是用各种切碎的肉类、蔬菜等加上各种香料等调味品慢火炖制而成。最有名的酱料叫Doro Wat(Spicy Chicken Stew),也被称为是埃塞的国菜。Doro Wat是在鸡肉和鸡蛋中加入了柏柏尔(berbere-spicy)等香料慢火炖制而成。因为制作Doro Wat非常耗时间,通常只有在家庭聚会,宗教节日和婚礼等场合才能吃到。
英吉拉是由苔麸仔(Teff Seed)磨成粉,打浆发酵三天后制成。查了一下苔麸还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字:画眉草。它营养极为丰富,钙的含量比牛奶还高,铁的含量是小麦的两倍。但它只生长在埃塞高原上,其籽粒颜色除了白色,还有黄色、红色、深啡色等。苔麸产量极低,亩产只有小麦的15%。苔麸仔颗粒很小,每150颗苔麸仔的重量才相当于一颗小麦粒。据说有科学家曾经想尽办法提高苔麸产量,都以失败告终。估计就是请袁隆平去帮忙也没辙。
因为英吉拉是由发酵过的苔麸粉浆制成,口感有些酸,摸上去很柔软,国内来的同行小驴友吃不惯,把它叫作抹布饼。但我很喜欢,一路上不亦乐乎的尝过很多家的英吉拉。
抵达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Addis Ababa)当晚,我们去当地一家颇有名气的餐馆体验埃塞风情。
埃塞人吃英吉拉是用右手,撕一小块面饼,连汤汁带固体一起卷进面饼里头,迅速而不局促地塞进嘴巴里。他们吃得如行云流水般优雅,我们学着他们的模样,撕起卷起,食物尚未送到嘴边,汤汁已经流了一手了。埃塞人吃英吉拉只用手,不用刀叉也不用筷子,我们因点了烤羊排,不得已还是向服务生要了一把刀。
这些各种各样的菜式看上去相当的汤汤水水,不过不是让你直接舀着来吃的,都是当作英吉拉的酱料来吃的。
当天晚餐时,餐馆里还有歌舞表演。大概是看到我们在场,女演员还用中文演唱了《好一朵茉莉花》,令我们惊讶不已(见文章底部所附视频)。
这次在埃塞,我不仅仅一路上热衷于品尝不同的英吉拉,还一直期待着能有机会观摩和学习制作英吉拉和Wat。这个愿望终于在巴赫达尔(Bahir Dar)的 一个小村寨里实现了。
原来苔麸成熟收割脱粒磨成粉后,就可以用来制作英吉拉了。其制作过程一般需要2 -3 天,大致做法为:将苔麸粉加水和发酵引子(估计就是我们通常称的老酵头),与少量面粉混合后置于室温下两天使其充分发酵,然后像摊煎饼那样将发酵后的面糊在平底锅上摊成圆饼。下面图片演示了英吉拉的制作过程。
浇面糊前先在平底锅上均匀地撒上一些植物油脂以防沾锅。
防沾锅的植物油脂。
在平锅上一圈一圈均匀地浇上面糊。
盖上盖子稍等片刻。
小心地揭下熟了的英吉拉,用草编将英吉拉移开,这样一张英吉拉就做成功了。
同行的驴友Nicole抢先尝试。Oops,原来浇面糊的技术也需要熟练成巧。
考验我的悟性了,看看我的水平,这是我有生以来制作的第一张英吉拉!
很巧,当时隔壁一家小餐馆正在制作Wat,让我们也有机会观摩到了Wat的制作。
这位是在炖制Wat的炉子前烧火的埃塞女子,在我的镜头前腼腆起来。
我第一次吃英吉拉是读博时去华盛顿DC开会,后来听说那里是美国境内埃塞人最集中的地方。虽说湾区也有不错的埃塞餐厅,新冠疫情当下,尽管很想念英吉拉,现在也只能看图充饥了。
收录几则在亚的斯亚贝巴时的晚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