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陕西的八大怪:“秦腔吼起来”(1)

陕西的八大怪:“秦腔吼起来”(1)

博客

白嘉轩点了"斩单童”。又有同学贴出"斩单童“。星期天没事,说说 陕西的八大怪:“秦腔吼起来”,权当凑个热闹。

语云: 民风淳朴性彪悍, 秦腔花脸后破天,台下观众性欢畅,不怕戏台会震翻

对于秦腔的吼,要回答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吼”?  2)怎么样“吼”? 3)谁在“吼”? 4)谁能帮着吼? 5) 将来还要不要(会不会)吼?

 

说说秦腔的“吼”

遍野

秦腔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秦腔起源于周(宝鸡岐山),发展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盛行于明,繁荣于清,经历辉煌,蔚为大观。秦腔剧目丰富,形式多样,流派纷呈,名伶辈出。秦腔流传广为于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秦腔最为古老的是宝鸡的西府秦腔,并保留了大部分古老的发音。秦腔具有独特的唱腔、充分反映陕甘人民的性格和民风。

  1. 为什么要“吼”

关于秦腔的吼,我们先说说: 为什么要“吼”。

其实秦腔的所谓“吼”,是说和别的声乐艺术相比,声音高一些,强音多一些,声调悠长一些,音域宽一些,声音波形方一些,对观众的感染强烈一些。

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秦腔的产生和发展,当然和当地的生活息息相关。秦腔是来原于黄土高原的艺术,是孕育于秦岭山脉的艺术,是广寒阔野大地的艺术。记得当年的几首陕北民歌,唱时也是要放开着嗓子扯着脖子。歌唱家郭兰英的唱的《南泥湾》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一个特征是是音高,另一个是悠长。那是地阔人稀,山高水远的反映和结果。也是生活中的必须。

就说日常生活吧,如果一个人站在山头上,要和另一个山头上的人交谈对答,用吴越地域的绵绵软语,肯定是不灵光的。声不高听不到,音不长听不清。生活是这样,源于生活的艺术也必然是这样。艺术就是夸大了的生活。所以陕北民歌和秦腔唱功,都不仅会带有原始的生活气息,还会更加突出生活中的最明显的特征。例如唱腔中的“高亢”和“悠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域产生该地有特征性的艺术。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些陕北民歌,如果在吴越之地唱起来,可能会成为很难接受的噪音,因为地狭人稠。在吴越之地,如果每个人(或者大部分人)都是高喉咙大嗓门的说话交谈或歌唱,肯定会有一小部分人疯掉。然而在陕北,这是必须,不会是问题(至少在过去)

陕北高原上和秦岭终南山里的人,在他们当地说话唱歌,声音高而没有压抑,音调悠长流畅而无羁绊。但是,当他们来到八百里关中,这个人烟略较稠一点的地带,这个盆地式的秦川,他们必须改变一下说话唱歌的习惯,人的心情不得不改变,于是就有了秦腔中唱功中“压抑中的急燥””和 “入囚笼不得出的火气”的影子。 这是否因此就有了高原和盆地生活经历的双重心态的艺术性反映。

秦腔有苦音和欢音。秦腔的苦音和慢板苦音是最为特征的唱腔,是区别于其他声乐于的典型特征。用秦腔表现壮烈、激昂,高亢的情绪和悲愤,痛恨、深沉、怀念、凄凉的感情最为拿手, 例如用秦腔表现, 斩单童, 荆轲刺秦王,霸王别姬,抗战怒潮等场景,是再好不过的。那还是由于西北广寒之际所孕于的艺术。

当年秦始皇能一扫六合同意中国,也不单是靠商鞅变法,大概也要靠大秦之地人的血性好武,身体彪悍,战场上吼杀震天。陕西人吃饭论盆(大碗),调味用辣,打架用头,休息靠蹲 (不坐),吃食是宽面,旅行带大饼(锅盔),睡觉枕石头,陕西人的性格就是倔、犟、硬、碰,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是直来直往的“楞娃”。从其他人的眼光来看,这完全是狮子的做派。狮子的表演表现当然应该是“吼”,难倒要让狮子象小羊小貓发出“咩咩”、小松鼠“吱吱”的叫唤?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遍野无尘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