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聊聊少年派
也聊聊少年派
前几天在微信上看到一个上过非诚勿扰的小姑娘,在吐槽“我还没来得及看少年派呢,怎么就下线了啊”,我就好心好意告诉她:别担心,澳洲还没上映呢,你可以到澳洲去看。
后来。。。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唉,什么世道啊,怎么好心不得好报啊。。。
好了,不开玩笑,说点儿实在的。
在国内就惦记着要看少年派,一是效果,二是内容,探讨生命本质,一向是我感兴趣的,以李安要不然不说话言必有中的个性,自然有他独到之处。
可惜那段时间天南地北行履匆匆,居然就没腾出时间去看,实属可惜,于是到了澳洲就跟朋友念叨,这个片子怎么好一定要去看,于是朋友满了我的愿。
片子自然是好的,本来,也懒得再写些什么,该说的电影都说完了,用不着我等外人置踵——这些年人老手懒当然最主要的脑残,写东西这等劳心劳力的事儿,自觉减省了许多,多半儿都是有情绪的时候发泄,才噼里啪啦打字,打完了暗叫一声“爽”,就继续花差花差去也。
但因为在不知道有没有机会看这部片子之前,为了“堤内损失堤外补”,看了些评论,对其中一些说法狐疑不已,看之前不知道,看了明白以后,觉得实在是应该说说,要不然,一部挺不错的片子,被一帮莫名其妙胡思乱想的人诋毁,真如佛头着粪黛玉葬癞蛤蟆般,十三分的别扭。
那些意相上的对应或者附会就不争论了,比起某些红学家们的极端穿凿,他们也不算什么,比起某些专家所有柱状物与凹陷都是性器官的内心映射之类说法,他们更是略显纯洁。只是想说说一些简单的疏漏——当然,那是我以为的疏漏,未必真,因为我也不懂那么多科学。
有人说,那个岛,是少年派吃了他妈的隐喻,湖水是胃酸,那些小动物是蛆什么的——真不嫌恶心啊,服了他们的想象力了。
好吧,就说说这个。
如果派真的吃了他妈妈,那么,一种可能性是先吃他妈妈,再吃厨子,第二组可能性,是先吃厨子,再吃妈妈。
我们先看第一种。
以厨子的身材与武功,少年麻杆儿派一定不是对手,厨子如果已经吃了他妈妈,再吃一个小鸡仔儿般的派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既然大家那么喜欢研究隐喻,为什么不研究“派”这个名字与“苹果派”的关系,也许人家导演是隐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少年派在天地间就像一张苹果派,只能被动烹调,上桌变菜,而不是主人呢?!而少年的名字开始是小鸡鸡,努力了那么久,还是别人眼里或者天地眼里的一块蛋糕,再励志又如何?——信那么多教也没用,这辈子都是派!
派后来说他杀厨子的时候厨子也许因为内疚而没反抗,奇怪了,为什么不是派吃了妈妈内疚而不反抗呢?厨子吃一个陌生人与派吃自己的妈妈,哪一个心理更难受?
第二种情况,先吃厨子。妈妈是那只小动物,被厨子害死了。
那个厨子——大鼻子情圣——的体格,没有三百斤也有两百斤吧?往少里说,两百斤,以派的饭量,够吃多少天?
等不到他吃完,肉早臭了!
他连厨子的尸体都吃不完,怎么轮到吃他妈妈的尸体?
这个矛盾解释不清楚,所有关于食母的臆想都是根植于阴暗心理的胡扯。
再扯点儿别的。
我们常常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今天跟朋友聊天儿,说起来这些寓言故事的深意,我们真是忽略了啊!
电影的名字是什么?
英语名字是“life of pai”,人家说的是一辈子的事儿——中文名字才给改成了“漂流”,把电影变小了。
当然我没读过原著,咱就电影论电影,里面也是从出生说起,然后慢慢长大,后来漂洋过海,然后娶妻生子,直到片中的现在,人家是说了一辈子啊,怎么到论者嘴里,就剩了漂流了呢。。。选择性无视,而且还嫌人家前面半截无聊,呵呵。。。
前半部里,关于宗教的探讨,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为了映照他吃他妈的肉而设置的?
关于他喂老虎的那段儿,只是为了铺垫后来与老虎的和平共处?如果船上的老虎是他妈,那还要前半段儿干嘛呢?
还有他叔叔游泳之类,如果都是与主题无关的故事,重点在吃他妈的肉,费那么多劲儿干嘛呢?凑字数?
李安有那么愚蠢吗?
不多说了,挺好的电影,好看,值得看。
我发觉我现在像锵锵三人行,总是慢半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