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莹儿与太极
燕儿从小习武弄墨,懒散多年,有意重拾。斯作文以记之。
墨,是父亲看管。武,是母亲学校的牛师父传教。俗话说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燕儿小名莹儿,本是一块璞玉,所以你知道的,燕儿没有那么翻飞的本领,师父慧眼,对莹儿说,你柔韧有余,耐心多多,不如我教你太极拳吧。莹儿眼前浮现儿时住姥姥家四合院时,邻居老爷爷练太极的情景。莹儿心里纳闷,这太极是老爷爷老太太的把戏,莹儿年纪尚小,学他作甚?看师兄师姐在一旁舞枪弄剑,好生羡慕。
不过,莹儿从来听话,还是依了师父的主意。要说我的师父,个头儿中等,虎背熊腰,慈眉善目,那时年纪约莫四五十。在八十年代,旁人以西装革履为傲,他却脚蹬青口布鞋,一身师母缝制的衣裤。他为人和蔼可亲,身怀绝技,秉性谦和,这就是真人不露相。 那年莹儿十三,每天下学后就直奔到妈妈学校操场。莹儿双生的哥哥也一同拜师习武,与兄弟们打成一片。其实不是打,是练。师父教我们,身学艺,要有武德,修身修心,决不可打架。每天报到,先在室外水泥舞台边上抻筋压腿,目标是下巴嗑儿够到脚尖儿,然后一溜烟儿双掌上立,十字平衡,脚尖踢鼻尖,当然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也未必达到。。。
一日莹儿去姥姥家显摆,“姥姥您看,我的胳膊肘能够到地面”,姥姥那时六十岁出头儿,说 “来,瞧瞧姥姥的!” 脚跟并拢,膝盖绷直,一下腰,手掌够到地面,姥姥可真棒!妈妈也说自己从小窝腰劈叉燕式平衡。说实话,五六岁时,莹儿也没有这么软。到了这十几岁,反而越来越柔。
再说师父教莹儿太极,口中念念有词,“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双脚站立,双肩放松,深呼吸,吸气如闻花香,吐气如冉冉青烟,收下巴,向上,若头顶空气。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动作中眼神随手行。
一切准备就绪,身体重心移到右脚,慢抬左脚,横移与肩同宽,落脚时颇有讲究:大脚趾二脚趾。。。小脚趾慢慢着地,及至脚掌,脚跟。动作平缓,呼吸均匀,意象随行。身体重心随移到中位。各位看官,问我为何一个起势还没说完,就啰嗦这许多?太极要从起头就练心,精心耐心,从别人看不到的细小动作里倾入意念,才得回报。
今日暂记到此,莹儿习武去了,更多故事,且听下回分解。
莹儿回来了,两天之后,记下之二:
这两天练一练,起初艰涩零落,突然间行云流水,渐入佳境。如弹琴的人,音符在指尖流淌。身体的记忆带我回到少年时代。。。
云手,手挥琵琶,揽雀尾。。。师父教我练的吴氏太极,各个动作一百多架势,如果耐心,全套练下来四十分钟,不耐心,十几分钟了事。后来我在北京大学生武术比赛中获太极第三名。比赛限时三分钟,有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我那时已经不是天天练,哥哥跟我说,女孩会太极的不多,你长了的本事不会忘的。第一年的比赛我得了第四,有点儿超时,没有奖牌。
第二年我学乖了,请师父过目,自己先把难的动作编排到一起,表现实力的什么海底针啊,扇通背啊,高探马,再来个双摆莲(左右横扫踢腿),顺势有下势,穿插着好看舒展的斜飞式,玉女穿梭,白鹤亮翅,差十秒的铃声一响,几个倒撵猴,云手,回到起点,收势,抱拳。得了第三名,学校张贴大字报贺喜。
后来的文艺汇演上,有人报幕说双生兄妹对打,我心里暗笑,只是同台,没有对打。哥哥安排我最先出场,打太极,一两分钟后,我退到台后方继续表演,他和兄弟们分别表演长拳,形意拳,单剑,双刀,长枪,九节鞭等等。我就算是他们的背景吧,然后一起收势,抱拳。
我出国的这二十年,每次回国都拜见过师父,从大宝一岁多,到上一次大宝十岁,他依然和蔼地问我,还练武术吗?我有些无言以对。只以忙孩子做借口,我跟孩子说,“师父是功夫大师。” 师父跟大宝说,“让你妈妈教你武术,她很会的。” 我有些无地自容。我知道他的笑眼里有多少期望。对武术的爱,对人生的真。可我如何开口说自己没有心思?想起小时候,心定才练得稳健。
哥哥常常告诉我师父的近况。师父师母有二女一男,我们称为大姐二姐三哥。依然记得他们家最美味的饺子,涮羊肉,师父师母的热情好客。虎虎生威的三哥和我一起练过武术,读过宋词。活泼温柔的二姐和我们一起去过北戴河。温文尔雅的大姐为我查视力,那时她已经工作结婚,师父常常惋惜她没有天天练,她身轻如燕,耍双刀的身手了得!后来师父也教了我那套双刀,我好喜欢,耳边风呼呼作响,双刀打花⑧字型把自己裹在里面,前后蹈细步。。。啊,我要拾起的东西太多了。柜里的双剑也该醒醒了!
网上看到师父八十高龄身体灵活,近年来还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获几项老年组冠军和银牌。而且妈妈告诉我师父很多武术研究会头衔,网上一张照片,年轻时的他获大刀冠军,他从未跟我提起过。就是他,也可以默默无闻,也可以盛名之下,宠辱不惊。武术锻炼了他的身心,他对我们言传身教,朴实的话语里满含人生哲理。师父,小徒莹儿不才,这厢有礼了。
网上录像里师父在教新徒弟,他的动作那么自如,架势比年轻人还低而稳。是哥哥在录像,师父在讲我熟悉的话语“武术要领,不前栽,不后仰,不左倾,不右斜,身位要中正。” 望着他陌生的新徒弟,我突然心生小小的嫉妒,他们会象我一样用心学吗?我曾经是那个近在咫尺,受点拨的人,为何到远走天涯之时,才知道那时有多么荣幸?多年后,看出师父很有远见,如果我不是少年时代就苦练太极,我永远也不会有那么低的架势。太极教会我做人的道理,以柔克刚,内敛柔和,不偏不倚,不愠不火。
雪儿回家了,我跟她说我想重拾太极,我在网上看到我的师父了,他年纪大了,我有种要落泪的感觉。他曾经那么器重我,对我这不可琢的莹玉下苦心,我却撇下武术许多许多年。雪儿问为什么?我想我是曾经对中国和中国的一切,交织着太复杂的情感。我以为我长大了,不需要再学再练。那里的文化是我不能承受之重,避而远之。好像一个含着金钥匙的孩子,不懂珍惜,随手把宝贝甩到一旁。而那粒爱的种子,一直藏在心底,从未走远。。。
附吴氏太极,这是我在网上找到的,和我当年练的比较接近,她动作匀称飘柔,功底好,架势底。平时我会把这套慢慢地运行40分钟。她是在比赛表演,所以加快了速度。
墨,是父亲看管。武,是母亲学校的牛师父传教。俗话说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燕儿小名莹儿,本是一块璞玉,所以你知道的,燕儿没有那么翻飞的本领,师父慧眼,对莹儿说,你柔韧有余,耐心多多,不如我教你太极拳吧。莹儿眼前浮现儿时住姥姥家四合院时,邻居老爷爷练太极的情景。莹儿心里纳闷,这太极是老爷爷老太太的把戏,莹儿年纪尚小,学他作甚?看师兄师姐在一旁舞枪弄剑,好生羡慕。
不过,莹儿从来听话,还是依了师父的主意。要说我的师父,个头儿中等,虎背熊腰,慈眉善目,那时年纪约莫四五十。在八十年代,旁人以西装革履为傲,他却脚蹬青口布鞋,一身师母缝制的衣裤。他为人和蔼可亲,身怀绝技,秉性谦和,这就是真人不露相。 那年莹儿十三,每天下学后就直奔到妈妈学校操场。莹儿双生的哥哥也一同拜师习武,与兄弟们打成一片。其实不是打,是练。师父教我们,身学艺,要有武德,修身修心,决不可打架。每天报到,先在室外水泥舞台边上抻筋压腿,目标是下巴嗑儿够到脚尖儿,然后一溜烟儿双掌上立,十字平衡,脚尖踢鼻尖,当然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也未必达到。。。
一日莹儿去姥姥家显摆,“姥姥您看,我的胳膊肘能够到地面”,姥姥那时六十岁出头儿,说 “来,瞧瞧姥姥的!” 脚跟并拢,膝盖绷直,一下腰,手掌够到地面,姥姥可真棒!妈妈也说自己从小窝腰劈叉燕式平衡。说实话,五六岁时,莹儿也没有这么软。到了这十几岁,反而越来越柔。
再说师父教莹儿太极,口中念念有词,“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双脚站立,双肩放松,深呼吸,吸气如闻花香,吐气如冉冉青烟,收下巴,向上,若头顶空气。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动作中眼神随手行。
一切准备就绪,身体重心移到右脚,慢抬左脚,横移与肩同宽,落脚时颇有讲究:大脚趾二脚趾。。。小脚趾慢慢着地,及至脚掌,脚跟。动作平缓,呼吸均匀,意象随行。身体重心随移到中位。各位看官,问我为何一个起势还没说完,就啰嗦这许多?太极要从起头就练心,精心耐心,从别人看不到的细小动作里倾入意念,才得回报。
今日暂记到此,莹儿习武去了,更多故事,且听下回分解。
~~~~~~~~~~~~~~~~~~~~~~~~
~~~~~~~~~~~~~~~~~~~~~~~~
莹儿回来了,两天之后,记下之二:
这两天练一练,起初艰涩零落,突然间行云流水,渐入佳境。如弹琴的人,音符在指尖流淌。身体的记忆带我回到少年时代。。。
云手,手挥琵琶,揽雀尾。。。师父教我练的吴氏太极,各个动作一百多架势,如果耐心,全套练下来四十分钟,不耐心,十几分钟了事。后来我在北京大学生武术比赛中获太极第三名。比赛限时三分钟,有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我那时已经不是天天练,哥哥跟我说,女孩会太极的不多,你长了的本事不会忘的。第一年的比赛我得了第四,有点儿超时,没有奖牌。
第二年我学乖了,请师父过目,自己先把难的动作编排到一起,表现实力的什么海底针啊,扇通背啊,高探马,再来个双摆莲(左右横扫踢腿),顺势有下势,穿插着好看舒展的斜飞式,玉女穿梭,白鹤亮翅,差十秒的铃声一响,几个倒撵猴,云手,回到起点,收势,抱拳。得了第三名,学校张贴大字报贺喜。
后来的文艺汇演上,有人报幕说双生兄妹对打,我心里暗笑,只是同台,没有对打。哥哥安排我最先出场,打太极,一两分钟后,我退到台后方继续表演,他和兄弟们分别表演长拳,形意拳,单剑,双刀,长枪,九节鞭等等。我就算是他们的背景吧,然后一起收势,抱拳。
我出国的这二十年,每次回国都拜见过师父,从大宝一岁多,到上一次大宝十岁,他依然和蔼地问我,还练武术吗?我有些无言以对。只以忙孩子做借口,我跟孩子说,“师父是功夫大师。” 师父跟大宝说,“让你妈妈教你武术,她很会的。” 我有些无地自容。我知道他的笑眼里有多少期望。对武术的爱,对人生的真。可我如何开口说自己没有心思?想起小时候,心定才练得稳健。
哥哥常常告诉我师父的近况。师父师母有二女一男,我们称为大姐二姐三哥。依然记得他们家最美味的饺子,涮羊肉,师父师母的热情好客。虎虎生威的三哥和我一起练过武术,读过宋词。活泼温柔的二姐和我们一起去过北戴河。温文尔雅的大姐为我查视力,那时她已经工作结婚,师父常常惋惜她没有天天练,她身轻如燕,耍双刀的身手了得!后来师父也教了我那套双刀,我好喜欢,耳边风呼呼作响,双刀打花⑧字型把自己裹在里面,前后蹈细步。。。啊,我要拾起的东西太多了。柜里的双剑也该醒醒了!
网上看到师父八十高龄身体灵活,近年来还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获几项老年组冠军和银牌。而且妈妈告诉我师父很多武术研究会头衔,网上一张照片,年轻时的他获大刀冠军,他从未跟我提起过。就是他,也可以默默无闻,也可以盛名之下,宠辱不惊。武术锻炼了他的身心,他对我们言传身教,朴实的话语里满含人生哲理。师父,小徒莹儿不才,这厢有礼了。
网上录像里师父在教新徒弟,他的动作那么自如,架势比年轻人还低而稳。是哥哥在录像,师父在讲我熟悉的话语“武术要领,不前栽,不后仰,不左倾,不右斜,身位要中正。” 望着他陌生的新徒弟,我突然心生小小的嫉妒,他们会象我一样用心学吗?我曾经是那个近在咫尺,受点拨的人,为何到远走天涯之时,才知道那时有多么荣幸?多年后,看出师父很有远见,如果我不是少年时代就苦练太极,我永远也不会有那么低的架势。太极教会我做人的道理,以柔克刚,内敛柔和,不偏不倚,不愠不火。
雪儿回家了,我跟她说我想重拾太极,我在网上看到我的师父了,他年纪大了,我有种要落泪的感觉。他曾经那么器重我,对我这不可琢的莹玉下苦心,我却撇下武术许多许多年。雪儿问为什么?我想我是曾经对中国和中国的一切,交织着太复杂的情感。我以为我长大了,不需要再学再练。那里的文化是我不能承受之重,避而远之。好像一个含着金钥匙的孩子,不懂珍惜,随手把宝贝甩到一旁。而那粒爱的种子,一直藏在心底,从未走远。。。
附吴氏太极,这是我在网上找到的,和我当年练的比较接近,她动作匀称飘柔,功底好,架势底。平时我会把这套慢慢地运行40分钟。她是在比赛表演,所以加快了速度。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京燕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