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多姿的贵州 9 西江千户苗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的意义不仅在于出门领略各地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也要了解它的民俗文化和历史发展。苗族历史悠久,他们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技艺。西江千户苗寨所在的雷山地区有十三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到这里一定要去西江苗族博物馆参观,了解苗族农耕、节日、银饰、歌舞等民俗;再去嘎歌古巷走走,体验古歌、造纸、苗绣、蜡染等非遗文化;还要观看《美丽西江》苗族歌舞表演,这样才能对苗族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对苗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初步认识。
一. 嘎歌古巷
信步来到一条狭窄的小巷前,巷口很小街道狭窄,一不留神就会错过。抬头看见巷口匾牌上写着嘎歌古巷,正是我的兴趣所在。 走进古巷,里面别有洞天。“嘎歌“在苗语里是小巷子的意思,窄窄的巷子里有西江最早历史的“源西江”,还有苗家古老的“家祭桥”,并集中展现苗族的众多文化传承,如苗绣、酿酒、腊染、苗银、古法造纸、古歌堂、西江老银庄、雷公山茶等独特的苗家文化和特色工艺,许多都已被列入非遗文化遗产目录。转完了小巷我才发现,这里竟然是西江最有意思的地方。
小小巷子里别有洞天,里面藏着许多苗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工艺
巷口有两家相对的铺面,一个是蜡染、另一个是古法造纸,都是苗家人世代相传的手艺。苗族的造纸技术已经传承了千年。材料取自于雷公山的构树皮,造纸经过剐皮、晒干、河沤、漂白、清洗等20多道工序,非常耗时耗力。苗族蜡染也是一道需要耐心费时的活计。染料从板蓝根中提取,布料从纺线织布开始,经过上浆磨平、画蜡漂染等制作过程。白布用蜡画出团,放入染料中浸泡上色,美丽的图案便呈现出来。正在参观之际,突然一阵浑厚的歌声传来,我们顺着歌声来到古歌堂,一群老人正在低声吟唱。苗族古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在原始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苗族古歌由金银歌、古枫歌、蝴蝶歌、洪水滔天和溯河西迁等5大部分组成,从开天辟地、铸日造月、万物生长、滔天洪水,一直唱到苗族的大迁徙,共1.5万行,内容十分丰富。古歌不仅吟唱历史传说,还述说社会制度和日常生活,几乎涉及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篇幅宏大、包罗万象,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歌大多在苗族鼓社祭,婚庆活动,过年过节等场合演唱,演唱者多为老年人、巫师、和祭师等,古歌的传承一般分为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老人的歌声仿佛有一种魔力感染着我们,他们声韵浑厚、庄严肃穆、意味久远、不绝于耳。我们再也挪不开脚步,背靠着池塘坐下来用心倾听。虽然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但我们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心声。
走进窄窄的小巷,巷内别有洞天
苗族古歌,苗族古歌是苗族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口传史诗,是古代苗人生活的瑰丽画卷,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歌堂每天上午10点下午2点各有一场表演。
西江源的故事,听完古歌,我们这才注意到身后是一个小池塘,环绕池塘聚集着苗绣、银庄、茶庄等各个苗家文化展示所。细读池塘旁的说明,才知道这个不起眼的小池塘大有来头,竟是西江苗寨之源。传说,逐鹿之战后蚩尤的九黎部落被打败,他们被迫南渡黄河,迁居长江中下游一带。以后又不断迁徙,抵达川黔滇西南山区,其中有一支来到深山密林中的西江。相传西江的祖先带着狗打猎,猎狗跑出去很久后才回来。祖先发现猎狗身上披满了浮萍,他们万分惊喜:有浮萍就能种水稻!于是他们跟着狗来到满是浮萍的地方,并在这里开垦耕种定居下来。经过几千年的繁衍生息,最初的25户人家发展成今天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而当年那个满是浮萍的地方,便是眼前这个小小的池塘。
池塘中间的雕塑讲述着西江祖先借着狗的力量找到适合生存的地方定居的故事
环绕池塘聚集着古歌堂、苗绣、银庄、茶庄等各个苗家文化展示所
苗绣,苗绣是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代表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刺绣是苗家服装的主要装饰,苗家姑娘个个会绣花,我们在芭沙亲眼所见妇女们乘着太阳下山前最后的光亮,勤劳地做着手中绣品的场面。西江苗家女子服装分为便装和盛装,平常多穿黑色便装,节庆或婚嫁时身着色泽鲜艳的盛装,配上精致的银饰和头饰绚丽夺目、光彩照人。雷山地区的苗族服饰至今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风格,精美绝伦的刺绣技艺和璀璨夺目的银饰做工讲究,让人赞叹不已。
苗族银饰,苗族银饰非常绚丽夺目,女子头戴的银冠雍容华贵,有银角、银凤雀等多种造型。传统苗族银饰为手工制作,经过捶打、拉丝、搓丝等工序才能完成。苗家的纯白银拉丝工艺图案美丽、做工精细,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嘎歌巷里的老银庄是西江苗寨里的国家级非遗传承教习所,门口站着的就是银庄的主人王师傅,他是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六代传承人。王师傅叫王炳祥,是黔东南雷山县控拜银匠村人。做银饰的手艺是家中祖传的,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六代了,如今又传给了两个儿子。这里时常还要现场表演,师傅在一小时内能将一块银条打造成漂亮的手镯。
博物馆的照片展现苗家女子漂亮精致的银饰和头冠
好漂亮的头饰
身着盛装的苗家姑娘人美服饰也美
老银庄门前站在银饰工艺的国家非遗传承人王师傅
雷公山茶,苗族是居山民族,种茶饮茶的历史十分久远。雷公山主要产三大类茶叶:清明茶、银球茶、和苦荞茶,其中以银球茶最为出名,而清明茶是中央办公厅的专用茶。
蜡染,蜡染的古老的民间工艺,早在秦汉时期苗族人就掌握了蜡染技术
嘎歌苗苑,雷公山茶铺旁是一个小小的舞台,每天这里会表演歌舞。苗族是众所周知的歌舞民族,歌舞已经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与血液中。我们在西江苗寨看了不少于4场歌舞表演,还不算寨门前的迎宾舞,和风雨桥上的芦笙舞。嘎歌苗苑的表演是通过歌舞的形式,向我们讲述苗族年轻人相识相恋的故事,展现苗族人的嫁娶习俗。另外,大银饰店为了吸引顾客,也定时有苗族歌舞表演。漂亮的苗家女身着美丽的服饰,头戴绚丽的银饰头冠,载歌载舞十分好看。而寨子里最大型的歌舞是在芦笙堂演出的《美丽西江》。
嘎歌苗苑,这里表演的是苗族青年相识相恋婚嫁习俗
银庄为了吸引游客,也有歌舞表演
表演后,盛装的姑娘们站在银店门口让游客拍照
这座圆木搭起来的房子很有意思,虽是传统的房子,却是年轻人喜爱的邮吧
长桌餐,苗族千人长桌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苗家人餐桌文化的历史传承。长桌宴通常用于娶亲嫁女、喝满月酒以及村寨联谊宴饮活动。餐桌上主人和客人的座位是分开的,互相敬酒对饮高歌。苗家的姑娘们为客人敬上酿好的米酒,其敬酒形式非常特别,称为“高山流水”,让客人们感受他们的淳朴和热情。所谓的高山流水敬酒,就是永不断续的酒。姑娘们沿着长桌排成一排,将酒碗一层一层的叠起来,让酒顺势流下,客人则在最下边不停地喝光姑娘们源源不断倒下的酒。
这里是周末文化课补习班。与外面的世界一样,苗族的家长们将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以望成材。今天是周六,孩子们纷纷前来上补习课。正好是下课时间,孩子们在教室里嘻嘻哈哈打打闹闹,黑板上还残留着没有擦去的粉笔字。老师有些身着苗妆,有些是普通打扮。我们和老师交谈起来,补习班语文数学英语等所有课程都教,苗族孩子学习也很努力。他们盼着长大后走出大山,到外面世界看看。
苗家糍粑,街上有妇女卖糍粑。糍粑是我小时候非常喜爱的食物,用糯米在石臼中舂打而成。离家多年后回国,感觉许多食物都变了味,糍粑便是其中之一。饭店嫌舂米麻烦,糍粑多用糯米粉做成,完全失去了糍粑本身的味道,我常感叹再也吃不到正宗的糍粑了。在这里倒是看见了,小摊旁还有一个木臼,妇女边舂边做边卖。游人也可体验一把自己打糍粑,表弟上前舂了几下,不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吁。我们买了几块糍粑,芝麻花生馅黏黏糯糯非常好吃。不由满意地赞一声,终于吃到了从前的味道。
二. 西江苗族博物馆
想要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参观它的博物馆。寨子中心有一座小小的西江苗族博物馆,馆里收藏文物350多件,记录苗家文明的进展和成果,展现苗族农耕、节日、银饰、服饰、乐器和歌舞等民俗和实物,是了解苗族起源、历史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好去处。博物馆外观为吊脚楼,共设11个展厅。一楼生活习俗厅能看到苗族人的日常生活;二楼展出苗医苗药、苗族建筑、服装服饰,银器银饰以及民俗歌舞等。
苗家建筑有自己的技艺与风格。建筑技艺厅,可以了解苗族房子制作过程,依山而建的吊脚楼用木头做成,整栋房子不用一颗铁钉。苗家的建筑技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三. 《美丽西江》
《美丽西江》是大型苗族歌舞,通过歌舞的形式向游客介绍和展现苗族的历史传说与苗族风情。演出在芦笙堂举行,分为白天和晚上两场。整个歌舞由《枫木化蝶》、《迁徙》、《千古习俗》和《苗乡锦绣》四个章节组成,展现了苗族的前世今生和民间习俗。苗族人认为蝴蝶是人类的母亲,他们称蝴蝶为蝴蝶妈妈。相传蝴蝶妈妈是从古枫树变化而来:在一个丛林密布、山水环绕的地方,一只美丽的蝴蝶从枫树破木而出,她飞过漫山枝头,细嗅遍野山花,与溪中的水泡“游方”(即恋爱),最后诞下十二颗蛋。经过鹡宇鸟12年精心孵化,诞生了苗族祖先姜央以及雷公、龙、虎、蛇、象、牛等12个兄弟。
正如许多旅游景点的演出一样,开场前总要拍卖什么东西。这里是请到一位书法家(名字不记得了)当场写了几个字,接着拍卖他的其他作品。我有些好奇,不知拍卖所得到底归谁所有
节目开始了,最先演出的是苗家人的高山流水迎宾酒。姑娘们手中的酒壶一个接一个源源不断统统倒进了小伙的嘴里。可怜的小伙,不知会不会呛到或者醉倒?也不知他真是观众还是个托
苗族人自认为是蝴蝶的后代,在他们的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后,一只蝴蝶从枫木中破卵而出。蝴蝶产下12只蛋,孵化出苗人的祖先姜央,以及各种动物
婀娜多姿的苗族姑娘们,在芦笙的伴奏下,跳起热情洋溢的苗族舞
芦笙是苗族人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人的地方,就会有芦笙。自古以来,芦笙吹奏,都会配合舞蹈,边吹边舞,展现出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和古朴性。逢年过节,村民们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对于年轻人来说,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也是他们恋爱生活的重要媒介,在芦笙歌舞中,他们相交相识,相识相爱,喜结良缘。
锦鸡舞和铜鼓舞也都很精彩
老人们上台了,他们又吟唱起古老的《苗族古歌》,屏幕的字幕解释着歌的内容
最后的谢幕
我们的西江苗族篇就在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