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 4 敦煌—心心念念的莫高窟(下)
第45号窟
第45窟是我们参观的另一个特窟,建造于盛唐时期,是莫高窟这一时期的代表窟之一。其最大亮点在于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的塑像和精细刻画各种人物的壁画,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正面佛龛中原有九身佛像,如今龛外两座力士像已毁,我们看到的七身塑像与整窟内容、形式彼此呼应,相得益彰,统一在完整的主题之内。这组塑像形神俱备,仿佛是盛唐时期不同人物的写照,充分展现出人间性格,生动地刻画了佛陀与弟子等不同的身份与内在性格。佛陀的庄严、弟子的谦恭、菩萨的柔媚、天王的威严都得到恰如其分的展现。
主佛右手上举,左手抚膝,端庄说法。面貌宽和,丰满圆润,耳朵肥大,双眉细长,鲜明体现了佛陀大慈大悲的形象。
佛像左侧弟子迦叶面貌清癯,胸部半坦,嘴角深陷,浓眉纠结,双眼下视,神情坚毅。肋骨、锁骨、胡须清晰可见,一副苦行僧的形象栩栩如生。难怪有人说来莫高窟看的不是死了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千年的生命。
另一边弟子阿难,面目英俊清朗,神情聪明,又含有恭顺腼腆神态。明亮华丽的锦绣裙襦和色彩鲜艳的紫色袈裟更显得年轻僧人闲适潇洒、俊美超群。
中间的菩萨塑像,更是唐代彩塑菩萨的上乘之作。其姿态婷婷婀娜,丰盈健美;肌肤冰清玉洁,莹润细腻;面相丰满圆润,云髻高耸,长眉入鬓,双目微启。眉目间似笑而非笑,神情恬静慈祥,充分体现出慈悲为怀、垂怜众生的菩萨形象。菩萨塑像的衣着也非常精美,团花密绣的锦裙,轻柔稀疏的衣纹,衣角轻轻下垂,腰带微微上扬,犹如轻风吹拂一般。
最外侧的两身天王,身躯魁伟,气势威武,头束高髻,身着铠甲,是唐代武士的典型样式。天王双眉紧锁,两眼怒视前方,叉腰握拳,脚踏地鬼,胸部随着即将出击的拳头相应地向内倾,使体态形成内弛外张之势,显现出一种向外暴发的力量和激昂奔放的动感。
南壁壁画观音经变,表现观世音菩萨救诸苦难,三十三现身说法
求子图(南壁画局部),中间妇人后跟着小女孩,旁边男子后跟着男孩。有榜题:求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欲求男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胡商被劫图(南壁画局部)
北壁中间为观无量寿经变,表现西方极乐世界的繁荣景象
未生怨图,北壁右侧
净土图的两侧绘有未生怨故事和十六观。右侧的未生怨故事是《观经》的主旨,叙壁画中情节自下而上,表现了未生怨故事。频婆娑罗王当初求子心切,结下了未生怨。阿阇世太子长成后,将父王频婆娑罗囚禁深宫,断其粮水。王后韦提希身藏蜜面,璎珞盛果浆,探望国王,为其延续性命。阿阇世王发现后,盛怒之下几欲杀母,幸被二大臣功阻。阿阇世因此同时囚禁父母。被幽闭的频婆娑罗王夫妇,不理解为何亲生儿子如此这般,于是求问佛,佛向他们讲述了其中因果关系。
十六观图,北壁左侧
画面表现了韦提希夫人得知未生怨缘由,决心皈依佛法,采用十六种观想的方法,往生西方净土。
第57窟是我们参观的又一个特窟,开凿于隋末唐初。这是一个典型的殿堂式洞窟,洞窟并不大,正面佛龛为双层龛。双层龛在隋朝非常流行,到唐初还有采用,晚期已不再使用。双层龛内塑有7身佛像,其中一身已经毁坏,佛像在清代重绘。
57窟最大的看点是它精美的壁画,以其中南壁的观世音菩萨画像最为出名。她头戴佛陀的宝冠,身着璎珞首饰,头冠和首饰采用壁粉堆金画法,至今仍能看出金光闪闪。脸部柔和,五官端正,眉眼采用"一波三折"的波形曲线,并运用了上下眼影,这种画法在尼泊尔壁画中极为常见,但在敦煌壁画中却不多见。菩萨服饰的小细节也画得非常细腻精美,整个画像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因此57窟又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美人窟。细看壁画中众女性,果然个个秀美妩媚。
今人的临摹
正面佛龛旁的壁画,佛祖和胁侍菩萨
临摹图
外层龛南壁菩萨头戴三珠宝冠,一手持花蕾上举,一手托着盛开的莲花,翘起的手指柔软而有弹性。两手动作犹如舞蹈般,站姿优美。
个个都非常美丽
第96窟,九层楼
96窟,是莫高窟最大的洞窟,开凿于初唐。窟外的红色木檐结构依山而建,气势恢宏,是莫高窟标志性建筑。因为其九层阁楼形式,俗称九层楼。窟内依山崖塑有弥勒大佛雕像,高35.5米,是莫高窟最大的塑像,也是继乐山大佛(62米)、荣县大佛(36.67米)之后我国第三大佛。大窟建于武则天时代的延载二年(公元695年),是莫高窟的盛举,也是初唐国家强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象征。
弥勒大佛雕像又称北大像,依山崖而建。先将山体雕凿出大体轮廓,然后用草泥垒塑,再用麻泥细塑,最后上色着彩。据说大佛面相依照武则天相貌而塑。
1924年美国探险家华尔纳来到敦煌时,大洞窟的外壁已经坍塌,华尔纳拍下这张照片。
佛像后来又经过重新着色修复
第148窟,涅槃窟
第148窟位于窟群南端,为涅槃窟。整个洞窟为长方形,好像一个巨大的棺材,建于盛唐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晚唐、西夏、清朝均有重修。窟内有卧佛一座,长14.4米。卧佛身后站立七十二弟子塑像,为清朝重塑。睡佛周围是贯穿南、西、北三壁的连环式涅槃经变画,为唐朝原作,根据《大般涅盘经》描绘释迦牟尼佛入灭前后的历史和神话故事片段。这组壁画高约2.5米,总长度23米,全部画面分为10组,66个情节,500多个人物和动物,是敦煌壁画中最大的一幅经变画。观无量寿经变药师佛经变
看完洞窟我们穿过塔林,前往敦煌研究院的陈列中心参观
莫高窟塔林,千年来埋葬多少高僧
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
接着我们参观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将今天所见的敦煌石窟艺术精华和发展历程的概况加以总结。陈列馆分为三大展区:第一展区是8个按照原型复制的洞窟,它们是敦煌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第275窟、西魏第249窟和第285窟、隋代第419窟、初唐第220窟、盛唐第217窟、元代第3窟和安西榆林窟中唐第25窟,均属各时期的杰出代表窟,展现了自十六国至元代一千年间敦煌石窟艺术的风采。第二展区是敦煌石窟文物陈列,展出敦煌石窟出土的文物精品。详细介绍了莫高窟的古往今来,以及莫高窟几代人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作出对努力和贡献。第三展区位于中心展厅二楼,为机动展区,可以举办各种展览和专题文物陈列。我们正好碰到藏传佛教的唐卡展出,一幅幅做工精细的唐卡让我们大饱眼福。
第275窟,开凿于16国时期的北凉(公元366-409),是莫高窟现存的最早洞窟之一。
第419窟,开凿于隋代。隋代洞窟从形式到内容,较以前的洞窟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洞窟形制由塔庙转变成殿堂,同时隋代艺术处于探索创新阶段,为唐代的鼎盛作为铺垫。在莫高窟艺术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桥梁作用。
第276窟,又一座隋朝的洞窟
217窟,建于唐朝神龙至景龙年间(705-709),为敦煌豪门阴氏家族出资开凿。此窟保存完好,结构精巧、线条细腻、色彩鲜艳,艺术技巧臻于成熟,呈现一派富丽堂皇的大唐景象。
南壁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
伎乐图
第3窟,是元代晚期重要的代表窟,是敦煌现存的唯一一座以观音菩萨为主题的洞窟。窟内南北壁各有千手观音壁画一幅,以线写形,以色显荣,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窟西壁北的白衣观音旁可依稀辨认"甘州史小玉笔"字迹,经考证,此窟壁画可能是元代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前后,由来自甘州(今张掖)的画师史小玉所画。
千手观音壁画局部(网图)
供养人画像
第二展区,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这张图片中,与藏经洞有关的重要人物大部分都集中在这里
第三展区,我们正巧碰上藏传佛教的唐卡作品展览
参观中我们邂逅第三代敦煌壁画临摹研究事业的传承者赵俊荣先生,很快我们就攀谈上了。赵先生1977年来到敦煌,如今已经整整四十一年。他不仅忠实地传承了前辈们历经半个世纪积淀的高超画技和宝贵经验,而且将这项工作做到了极致。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很少有人能够安心下来。赵先生却面壁四十余载,忠实原作,忠于职守,淡泊名利,执志不移,只为薪火传承。
赵俊荣(左)在他临摹的洞窟门前
赵俊荣在工作中(图片来自当代敦煌)
向那些默默无闻,在保护中国敦煌文物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的人们致敬!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林间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