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4)-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浅析红楼(4)-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幼年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分不开的。
红楼梦一开篇就道来了黛玉的身世,她由西方灵河岸的绛珠草转世而来,当然,这是曹公构思红楼梦小说时用一段神话开场。 黛玉的父亲是巡盐御史林如海,她的母亲是红楼梦中贾母的第四个女儿贾敏,(其他三个女儿是否均已夭折,书上并未提及。) 故贾母特别喜欢这个小女儿贾敏。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是贾宝玉的表妹,贾府称她为林姑娘。
她从小体质娇弱,容貌清丽,聪明伶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有一个弟弟但在三岁时夭折,从小黛玉十分孤单,没有玩伴。5岁开始认字读书,6岁丧母,10岁师从贾雨村。 自从丧母后的黛玉得不到双亲得呵护(父亲忙于公事),养成了独立而孤僻的性格。
黛玉10岁时被接到贾母身边抚养教育,寝食起居,一如嫡孙贾宝玉。与11岁的宝玉同住同吃,吃穿用度都是贾母打点,自视地位在三春之上,实则只是隔一代近亲。大致在11岁时又死了父亲,从此常住贾府,养成了孤高自赏,傲然一世的性格。12岁时,贾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但常常带有惆怅,低沉,悲哀的情绪。
黛玉刚进荣府时,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贾宝玉。二人亲密友爱,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是她有生以来第一个童年的玩伴。她和宝玉建立起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情感。 从幼时的心灵上早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宝玉是她的。宝玉和其他姐妹们嬉闹玩耍,如若冷落了她,总是有点说不出来的醋意。
林黛玉的性格大体有这几点:第一,敏感细腻。第二,多愁善感。第三,孤高自许。第四,坦率自然。
第一,敏感细腻。
第三回中提及,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第一次拜见刑夫人时,邢夫人苦留她吃过晚饭去,黛玉笑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赐饭领去就不恭了,异日再领,亦为不可。 望舅母容谅。”一个十岁的小孩,能有如此礼貌,如此恭敬,说得点滴不漏,恰到好处。 不仅显示了黛玉的教养,礼仪,聪明,通达,还显示了黛玉感情上的敏锐和细腻。
林黛玉兰心蕙质,秀外慧中,温婉娴淑,是不可多得的聪慧女子,将她形容为“七窍玲珑心”,以此来突出她的冰雪聪明。 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 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 依此,不去触犯她母亲的名字。
初到贾府,贾母问黛玉读了什么书。大于答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接着问, “妹妹们读了什么书?”贾母答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聪明的黛玉很快就理解了贾母的歉逊,在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时,黛玉立即改了口:“不曾读, 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才10岁小小年纪的黛玉心思就如此细腻,可能有些大人都不一定做到。
第二,多愁善感。
傍晚时分一次黛玉去怡红院看宝玉,怡红院大门紧闭,她敲门呼叫,晴雯不知是黛玉,没有开门,又听到宝玉和宝钗说笑声,错疑在宝玉身上。 真是一腔无名火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次日,把些残花瓣儿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随口念出一首《葬花吟》。 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出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身世遭遇,悲剧命运的哀愁和悲愤。 第一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把自己比作春花,终将败落。 她在幼年失去了双亲,又无兄弟姐妹,感到寄人篱下在荣府的大家庭中有谁来怜爱她? 连青梅竹马的宝玉,也在昨晚给她吃了个闭门羹,感到世态炎凉,无人相助。“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几句写出黛玉对于封建家庭社会的不满和憎恨,但在这个重重压迫下的封建体制,一个弱不禁风的黛玉毫无反抗之力,预料中自己就像鲜花一样,随着一阵秋风飘落而下,有谁还会顾及地下的花瓣?她的身世? 她把落英下地的花瓣收集起来,放入花囊,将花瓣连同花囊埋入花冢,不愿让它们落入溪流之中,随着溪水一流出去,脏的臭的混到,仍旧把花糟蹋了。 感叹之余, 吟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现在她在葬花有人笑痴,不知他年谁来葬她自己?悲哉!悲哉!她自己比作花朵,当残花渐落的光景,便是她红颜老去,驾鹤西归之时。整首葬花吟诗,悲悲切切,读来使人感受到黛玉的无助,伤感,对自己前途的渺茫和悲哀。 在身后的宝玉听到最后两句不禁落下泪来。
第三,孤高自许。
一次,薛姨妈订了许多宫花,送到宫里之后还有多余,就请周瑞家的把宫花送给诸位姑娘。 周瑞家的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贵贱,恰好最后给了黛玉。 她便问:“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 等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 黛玉立即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在这里,黛玉显得孤高自许,也许还点小心儿,“唯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变成了“唯恐被人小看了他去”的自卫。如果宝钗遇到类似情况,绝对不会口出此言。
那日,贾母为宝钗庆生,贾母喜欢热闹,请了一个戏班子演戏,致晚散时,贾母深爱那个作小旦的和一个作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 贾母令人拿些肉果给她两个, 又赏钱两吊。风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摸样儿。” 宝玉听了,忙吧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怕林妹妹生气。 晚上宝玉去看黛玉,黛玉不理他。 宝玉就问:“好好的就恼了,终究使为什么起的?” 黛玉冷笑道:“问的我倒好,我也不知为什么。 我原使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 又道:“。。。。。。再你为什么有和云儿使眼色?这个你使什么心呢?。。。。。。她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是自惹人轻贱了呢。。。。。。”从她和宝玉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黛玉的性格,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发泄了这么一大堆,这也正是她的高傲,维护自尊心的一种鲜明的表现。
第四,坦率自然
黛玉性格上有点高傲,孤僻,但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紫鹃原是贾母的丫环,后来伺候于她。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两人就像朋友一样,互相关爱,谈心聊天,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
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似乎不愿教他;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做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芥蒂。
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原来她常妒忌宝玉和宝钗的接近,在薛宝钗对她直言在行酒令时用句不当,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从中可见,黛玉非常单纯可爱,而其中也流露出对朋友的坦诚,即使对自己的“情敌”也一样。后来,黛玉认薛姨妈为干妈,接薛姨妈和她一起居住了一段时间,随后,她就直呼宝钗为姐姐。
每次赛诗,有时评她的诗最好,有时评宝钗拔头筹,黛玉从无争论,平心对待。 一次,她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可见林黛玉坦率而谦和。
平心而论,林黛玉虽然聪明伶俐,直率坦荡,但心胸不够宽广,有时说话过于直截了当或者过于尖刻。 我读《红楼梦》对黛玉的感觉,除了上述种种性格之外,她有点多疑,冷漠,自恋,因此大观园下人大多不太喜欢黛玉。在美国教授红楼梦有二十几载的白先勇教授,问过他的美国学生,没有一个美国学生喜欢林黛玉的。当然,也可能国情不同,对于人物的评论也就不同了。曹雪芹为何把红楼梦中的人物写得如此鲜活,贴近现实,曹公摒弃“非善即恶,非白即黑”的两极观点,辩证地揭示人性的本质,即便世界上伟大人物,也必然有他的缺陷。 这样才能反映处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性真实的表达。
借用红学大师俞平伯对宝钗和黛玉的点评: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薛宝钗曲,黛玉刚而薛宝钗柔,黛玉热而薛宝钗冷,黛玉尖锐而薛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薛宝钗世故……一个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一个是它的肖子宠儿。作者借了抑扬褒贬进行批判,对于钗黛有所抑扬。其扬黛抑钗,他的意思原是鲜明的。
我虽对俞平伯老师这段评语基本认同,但我认为曹公毫无扬黛抑钗之意,而是反映了各人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所造就各人不同的性格而已。红楼梦中每个人性的格不同,跃然纸上,即使一个丫环诗琪,一个下人焦大都有自己鲜明独立的性格,这才把一部《红楼梦》写得唯美唯肖,推向世界文学之巅。